浅析新常态银行内审转型的方向及路径

2016-12-12 14:09陶蓉
中国经贸 2016年19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新常态

陶蓉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银行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内部审计作为银行一支重要的内部监督力量,要想更好的发挥价值,必须实现自身转型。笔者结合建行内审转型实践,提出内审转型方向及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内部审计;方向及路径

在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银行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内部审计要适应并契合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履行审计职责并发挥审计职能必须实现自身转型,如何转型是摆在内审部门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建行内审转型实践谈谈内审转型方向及路径。

一、内审转型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三期叠加”风险凸现,加上金融市场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银行经营难度增加,风险防控压力加大。这就需要内部审计更好地履行职责,加大监督力度,增强对风险的前瞻预判,不断提升审计层次。内部审计要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必须着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转变:

一是由揭示“已发生问题”向揭示“已发生问题和潜在问题并重”转变。在当前形势下,各类风险传递和感染速度加快,审计如果还停留在事后揭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审计关口要前移,要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延伸,把握风险趋势,增强前瞻预判能力,及时揭示风险和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警,促进审计对象提前处置和化解风险。

二是由关注“个案问题和局部风险”向关注“控制缺陷和群发性风险”转变。提高识别和揭示实质性、系统性、根源性风险的能力,关注表象问题背后的内控缺陷,揭示区域性、群发性风险。

三是由“以揭示问题为主”向“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重”转变。主动融入经营管理,以“揭示问题”切入,以“解决问题”落脚。加强对问题深层次成因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建议。加大对问题整改和责任处理的跟踪、监督力度,协助审计对象解决问题,提升整改质量和效果。

二、转型路径设计

围绕上述3个转变,各家银行情况有所不同,具体路径可能也有所差异。以建行为例,要实现上述3个转变,应努力探索打造“增值型”审计、“服务型”审计和“创新型”审计。

1.打造“增值型”审计

内部审计要在组织中维系自己的地位和生命,必须探索打造增值型审计,以工作业绩证明内部审计不是资源的耗费者,而是价值增加者。

(1)拓展审计深度实现价值增值。“增值型”审计,要求审计能够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作为银行内审部门,应拓展审计深度,提升审计成果价值。一是要坚持风险导向原则。加大对高风险领域的审计力度,提升对重大风险、重要问题的揭示能力。二是增强风险预判。对潜在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要加强分析预判。要增强敏感性,及时关注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和银行经营发展状况,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提示,帮助组织最大限度避免风险,减少损失。三是着力揭示问题根源。从制度、流程、系统的更高层面揭示控制缺陷,帮助组织完善内部控制。

(2)促进问题整改实现价值增值。“增值型”审计,要求审计不仅要善于揭示问题,更要帮助解决问题。首先,要提高审计建议质量。不能局限于问题表象,要深入分析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要站在全局角度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其次,要强化审计督促整改,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协同机制。通过将审计督导嵌入整改流程,促进提高整改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实现审计发现价值。

(3)开展咨询类审计实现价值增值。要加强与业务部门主动沟通联系,了解其需求,利用审计能够超脱于部门利益、能跨条线跨层级收集信息的相对优势,开展咨询类调查项目,提供审计咨询服务。必要时可组织联合审计调查,使咨询服务更加切合业务实际,增值目标更容易实现。

(4)加强审计产品营销实现价值增值。审计机构要强化向管理部门营销“审计产品”的意识,要主动营销,促进审计成果应用,实现审计价值。应重视审计成果的深加工、精加工,以审计发现为基础,通过整理、归纳,建立涵盖审计报告、审计要情、审计简报、风险提示函、风险分析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类别、多层次的审计项目成果体系,以满足不同层级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审计成果附加值,实现价值最大化。

2.打造“服务型”审计

要注重融入性,探索打造“服务型”审计,主动融入经营管理,服务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大局。

(1)树立客户观念,提高服务的主动性。“服务型”审计,要求将监督与服务融为一体。首先内部审计只有与全行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才能提供有效服务和增值服务。其次要与审计对象建立伙伴关系,提高审计服务的主动性。三是要换位思考,融入经营管理一线,既要坚持原则性、独立性,又要站在审计对象的角度思考和反映问题,让审计结论更加客观、更加接地气。

(2)利用自身优势,完善服务内容和手段。一是结合审计对象风险及案件防控,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优势,主动支持与配合审计对象风险日常监测与防控,协助开展风险排查工作。二是利用审计系统数据和分析工具,筛选潜在目标客户,协助审计对象实现精准营销。三是结合审计对象合规文化建设,收集梳理已有审计发现,提炼审计典型案例,剖析风险特征与流程缺陷,面向基层行持续开展合规文化宣讲。

(3)加强防线联动,搭建服务平台。要加强与银行业务经营条线、后台支持部门、合规及风险管理部门、监察部门联动合作,形成风险防控合力。一是完善联系机制。进一步规范审计机构与审计对象之间工作联系制度,完善日常互动互信、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加强业务研讨交流。与业务部门建立对口交流机制,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开展经常性研讨,广泛、深入交换意见,共同探索问题解决方法。三是加强合作监督。通过联合开展检查、分享风险信息、共享系统资源、互派骨干锻炼等方式,与相关部门相互借力、形成合力。对风险突出、内控薄弱的部位和环节,对问题较多的基层机构,共同加大检查力度,构建更加严密的“立体防线”。

3.打造“创新型”审计

内部审计要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审计的工作机制、项目组织、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探索打造“创新型”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1)创新项目组织形式,发挥审计资源最大效用。一是加大审计资源集中调配力度,强化专业人才的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保障重点项目的资源投入,保留适量机动人员,快速响应重要项目和紧急需求。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击、动态开展短平快的“点穴式”审计。特殊情况下,可适当简化程序,过程服从结果,保证集中精力揭示问题。三是探索同类业务背景项目一体化运作。对于同类别、实施时段相近的审计项目,构建不同项目审计组长、主审组成的跨项目核心组,共享审计资源与审计信息,减少重复进点和取证。

(2)创新非现场审计技术,持续提高审计效率。依托非现场审计信息系统,创新应用,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一是进一步发挥非现场审计技术对审计项目的支持作用。最大限度利用非现场,通过疑点分析锁定违规事项,现场阶段仅仅是与审计对象沟通并确认审计发现,减少现场审计时间。二是加大非现场审计模型创新。定期组织非现场技术骨干力量研发审计模型,将科学的分析技术和优秀审计人员的宝贵经验固化到系统中,促进系统推广。三是推动开展持续监测审计。以信息化为手段,运用数据对业务活动进行持续监测。持续监测审计具有实时、自动化、较少人工参与等特点,能够自动分析复核,减少审计错误,降低传统审计过程中的浪费和时滞问题。

(3)创新大数据运用,进一步提升审计成效。一是拓展数据收集渠道。主动探索产品、业务、客户、同业以及非银行金融领域的数据挖掘与分析,逐步建立具有审计特色的大数据库。二是拓展数据分析深度。探索系统化、规范化的数据分析方法,深入研究数据关联关系,创新数据分析思路,提高数据分析的成效。三是拓展大数据应用。充分利用非现场审计集中系统优势,集中开展数据挖掘和分析工作,预判经营风险,更加直接、深入地服务业务发展,促进管理提升。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新常态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