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援藏汉子——记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宁红兵

2016-12-14 03:50周春梅庆祖杰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拉萨市特教拉萨

周春梅 庆祖杰

雪域高原上的援藏汉子——记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宁红兵

周春梅庆祖杰

人物简介

宁红兵,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7月,援藏工作。1986—1989年,拉萨市师范学校任教。1989—1999年,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任教。1999年至今,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先后担任副校长、书记、校长职务。曾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个人”“自治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拉萨市优秀教师”“拉萨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拉萨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开通后,我们参访了当时西藏自治区唯一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不大,三栋楼房,分别是教学办公楼、教师宿舍楼和学生生活楼。楼房很简洁,原色水泥外墙没有作任何粉饰,在雪域高原一览无余的纯净阳光下,校园显得朴素而静谧。

正是在那时,我们初识了时任学校副校长的宁红兵。古铜肤色的他有着青藏高原男人的清瘦和干练。聊起来,才知道他不是藏族人,老家在河北,高考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大学毕业后,当时有援藏计划,就写了申请书。体检、政审合格后,学校中文系一共7人得到批准,签了8年的援藏服务期限。在这8年期间,一起援藏的同学陆续动起返回河北的念头,最后只剩下他一人。

我们问他:“别人都回去了,你为什么不走呢?”宁红兵笑了笑,说:“是啊,他们都劝我一起走。可是我没走,一是我喜欢上了拉萨这个地方,二是我喜欢上了一个藏族姑娘。”宁红兵就这样安心地做起了一个西藏人,一个拉萨人。1999年,拉萨市筹建西藏自治区历史上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宁红兵从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调到该校,担任副校长,分管教学和德育工作。从副校长到书记,再从书记到校长,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干就是十八年。

面对聋孩子:艰难而无怨无悔的坚持

从普通高中来到特教学校,宁红兵最大的感受不是条件差、硬件差,而是特教学校的封闭。和内地不同,西藏特教学校的孩子们平时不回去,一学期都待在学校里。有的孩子放假了也不回去。出于安全的考虑,孩子们一天二十四小时被关在笼子般的校园里。关久了,憋得慌。特别是那些来自牧区的孩子,从小就在山里和地里,天高地远地跑习惯了,怎么关得住?晚上,有孩子偷偷地翻墙出去。查夜的老师发现人不在学校,吓坏了。宁红兵就带着老师,大街小巷地分头找,找了一夜,精疲力竭,心急火燎,正当不知咋办的时候,孩子从一个小巷子里晃悠悠地出来了。宁红兵立刻搂着他,眼泪哗哗往下流。

有段时间,学校封闭得越紧,学生跑得越厉害,学校安全压力特别大。宁红兵想总这样也不是个事,就让老师们改变策略。以班级为单位,每个月带学生们出去一次,逛商店,上公园,看电影。天气好的时候,偶尔也带他们去过林卡(西藏的一种活动方式,是指人们到像园林般美丽的地方一起歌舞娱乐)。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精力得到释放,晚上不翻墙了。

宁红兵对孩子们的愿望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毕业后能有个工作,立足于社会,过独立自主的生活;二是能继续读书,提高受教育程度,多掌握知识。

为了让孩子们毕业后能找到工作,学校在初中阶段就开办了职业教育,开设裁剪、绘画、酒店服务等专业。孩子们学成之后,可以去服装厂、酒店上班。拉萨最大的酒店是香格里拉,宁红兵找到了老板,商讨孩子去酒店工作的事宜。西藏唐卡很有市场,西藏人都喜欢在住房和家具上面描绘各种图案,孩子们学会以后,就有了一门手艺。如今,学校已经有二十几个孩子在拉萨找到了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总比回家赋闲强。在拉萨遇到一些事情,还可以让学校帮助他们协调解决。

为了让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机会继续读书,宁红兵积极争取让西藏聋生到内地读书的机会。一开始,学校在第一届毕业生中挑选了五个文化成绩和手语交流都不错的孩子,向拉萨市教育局汇报,送他们去内地读书。教育局领导很诧异,聋生出去读什么书?宁红兵认为聋孩子需要继续提高、接受更好的教育,内地有很多聋人高中可以接收。看宁红兵坚持,教育局就给出了个公函,让学校自己去联系。

经过一番努力,宁红兵联系上了常州市聋哑学校。该校校长吴娟凤代表学校,表示愿意接受五个孩子就读高中部。该校高中部有职高和普高两个类型。她原本考虑,让五个孩子跟着职高班一起接受职业教育。后来,考虑到西藏孩子的文化基础和内地差距较大,放在一起,教学不好开展,最后就为这五个孩子单独开了一个“西藏班”,专门为他们制订教学计划,配备老师和生活人员,开创了中国特殊教育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为残疾孩子开设的“西藏班”。

面对学校教师:始终不渝地凝练“六心”

工作交流摄影拉特

教育以人为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是西藏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来源和队伍建设有着一定的难度。

在学校创办之初,先从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选派了七名学生去北京学了一年特教。后来慢慢又从拉萨各地调进一批教师。学生多了,又陆续进了一些专业教师,有华东师范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特教系的毕业生。他们来了,学校的面貌和教学质量大大改变。

到特教学校工作后,宁红兵思考特教和普教有什么不同,教师的德育工作要在什么地方加强。根据自身经验,反复琢磨,宁红兵尝试在学校制订“六心”标准,如今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领导和老师的认可。

首先是爱心,搞特教的人需要发自内心地爱残疾孩子;第二是信心,相信他们一定会成长,一定能成才;第三是恒心,特殊教育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必须持之以恒,一定要坚持,坚持才会有成效;第四是耐心,要反复教,普通孩子教一遍就懂了,残疾孩子可能要五遍,甚至是十遍,直到他们懂了为止;第五是精心,不要因为他们是残疾孩子就随意对付,要精心地设计教学,比教普通孩子花更多精力;第六是倾心,倾注所有的精力。既然选择特殊教育,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前三个“心”是态度问题,后三个“心”是职业素养问题。

老师们也有烦恼的时候,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情绪也会起波澜。宁红兵就告诉他们一个方法:进教室,和孩子们在一起待一会,看看孩子们在学习,一会儿烦恼就放下了。老师们说,宁校长的这个方法好。在特教学校工作,很多时候是孩子们在教育老师,让老师感动,学会乐观地对待生活,学会坚强。

在特教学校当校长,宁红兵愿意为孩子们做任何事,尽可能给予残疾孩子们更多的爱,但对老师们却常常感到愧疚。这些年,作为校长的他从不评先进,所有的评奖、评优都给老师,老师们能坚持长期和聋孩子们在一起,不容易。相较于自己,老师们更需要荣誉和奖励。

另外,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从1999年开办至2005年,老师们的特教津贴都是工资的15%,后来宁红兵外出学习,看到内地有的省市涨到了30%。他想,这对老师们可是个大好事。于是,他一回去就向市里反映。领导说,得拿出中央或者自治区的文件,有依据才行。过了一段时间,自治区政府主席向巴平措关心残疾人,来学校视察。宁红兵在汇报工作的时候,提出了提高教师特教津贴的问题。主席问他准备提到多少,他没敢说30%,就说了25%。主席说:“就30%吧!”就这样,提高学校老师特教津贴的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面对家庭:无奈的孝心和长期的亏欠

特教学校的校长也为人子女,为人夫妇,为人父母。宁红兵远离故土,整天为学校、为孩子们奔波忙碌,他是怎样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呢?说到家庭,宁红兵情绪显得有些沉重。他说,一路在走,没有回头细看,也没有细想。十五年,就这么在忙碌中过来。自己最痛心、最无法弥补、留下终身遗憾的是老母亲的去世。2009年10月,老母亲卧床一段时间,病情加重,家里打电话让他回去。正巧副校长不在学校,宁红兵不能离开,就抽空往家里寄去两万块钱,让二哥将老人家送到医院。没想到,第二天老人家就去世了。得到噩耗,宁红兵在学校里,回到宿舍,一口气把一瓶白酒都干了。然后买来三炷香,朝拉萨东北的河北方向,跪在地上,给老人家磕头。磕完头,就蒙头昏睡。

宁红兵哽咽说,自己可能是最不孝的儿子。在西藏工作二十多年,对老家的亲人照顾太少。后来,二哥告诉他,老母亲在弥留之际,说看见他回来了,让二哥到医院门口接他。他知道,母亲至死都在惦记他这个远在西藏的儿子,产生了幻觉,以为他赶回去为母亲送终。每年到母亲的忌日,宁红兵都会为老人家上香、祭拜。

宁红兵的妻子是藏族人。从他的言语之间可以看出,他们的藏汉婚姻十分恩爱幸福。他风华正茂时来到西藏,如今已年过半百,尤其在特教学校劳力操心的十五年,没有一个善解人意、鼎力支持的贤内助,恐怕难以长期坚持。宁红兵的妻子原来在拉萨市二高中工作,是一名工人。这两年,政策允许工人编制的在五十岁提前退休。她就办了手续,回去一心一意地照顾家里和孩子,让宁红兵更安心地工作。周一到周五,虽然学校离家就十分钟的车程,宁红兵基本不回家,常年和老婆做“周末夫妻”。周末时,有时妻子做好饭菜等他,宁红兵却放心不下在学校的孩子们,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常常留在学校。对此,妻子更多的是理解。每天晚上,他都挨个看每个教室的晚自习,学生回宿舍后,带人检查宿舍的门是不是都关好了。一切安妥了,他才能放心地回宿舍休息。

宁红兵说,这一生最庆幸的就是选择了特殊教育,最快乐的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最幸福的就是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最遗憾的就是孩子们的就业不理想。

当被问到为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奋斗了半辈子,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是不是可以稍微放松休息了,宁红兵说:“不行啊。最近,市里已提出学校易地搬迁的事。近几年,西藏特殊教育发展很快,新建了四所特殊教育学校,分别在日喀则、山南、昌都和那曲。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在的校舍面积、房屋建筑、功能区分等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市委书记来视察时,指示我们要搬迁,搬出去,做大做强。”

“搬到哪里?不会离市区很远吧?”

“不算太远,在拉萨东边靠近市区的地方,划了六十亩地,重新规划,要建一个像样的校园。扩大招生,还要招收其他残疾类型的孩子入学。”

“这倒是个难得的机会,只是,你这个校长,又要二次创业,辛苦忙碌一阵了。”

“是啊。但想到新校建成后,孩子们有个新的家,条件更好了,我心里就高兴。累就累点,搞特教的哪能不累?”说到新校搬迁,宁红兵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看着眼前这位大学一毕业就从内地去了西藏、踏入特教领域乐此不疲工作十八年的北方汉子,我们为他学校里一届又一届的残疾孩子们感到欣慰,感到幸运,也感到幸福。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10038)

猜你喜欢
拉萨市特教拉萨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拉萨舰,入列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拉萨市近54年气温变化特征
拉萨市土壤肥力变化趋势与改良策略
拉萨姑娘美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