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探究

2016-12-16 09:56周巧云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构建高校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以期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2015年 5月,国务院颁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民族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也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水平。也就是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高校挖掘自身潜力,以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而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构建一套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有体制和制度保障,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改革浪潮和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但目前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加大了宣传对创业的鼓励和扶持,对创业知识的普及度较高, 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入挖掘和关注不足;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仅限于“纸上谈兵”,脱离社会实践和平台,容易流于形式;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高校轰轰烈烈地铺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施复杂,需要的资金和花费都较大,尤其是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缺乏,学校与一线企业的联系不多,企业参与度不足。 鉴于以上情况,探索一种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又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机制, 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管齐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运行顺畅、 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高校创新创业长效机制构建上应遵循单中心、 多层级、广覆盖的原则。 在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方面共同架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以创业学院为主体,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模式

各高校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成立创业学院,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创业领导力、创业机会识别、风险投资与创业等课程,各学院与创业学院通力合作,将培养计划和课程平台开放,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便于学生选修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在创业学院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创业慕课平台,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引领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和变革,将创新本身变成学科知识的一部分,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独立成体系,又贯穿在专业教学体系中,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互为补充。

开辟大学生创客空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通过举办创新与创业讲堂,邀请知名企业家及创业优秀校友进行创业培训辅导。筹建创投导师和创业导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专业指导。

(二)多途径搭建创业平台,营造高校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唤醒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的教育,也是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实践教育。因此多途径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高校创新创业的的氛围也极为重要。

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意大赛和院系层面的创新创业大赛等,以举办创业竞赛为依托,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分领域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举办创业训练营。通过校园主页、新闻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创业校友及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典型案例。

在大学生的活动中心或实践基地开辟创客空间、创业模拟咖啡角等,通过虚拟经营平台,使学生熟悉创业流程,提高创业能力。

以创业交流为途径,打造各个层面的资源共享专区,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行业开展创业实践交流,拓展创新创教育的实践延展性。

(三)多渠道提供创业保障,为创新创业教育架构有力支撑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高校应成立由校长、主管校长、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创新创业工作会议,研讨和部署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并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

二是推动协同创新机制。打通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进行协同培养,第一课堂是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以学生社团、学术活动为载体的校内实践,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第四课堂是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与海外学习,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推动协同创新。

三是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大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创业,放宽学业修业年限,简化审批手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在高校中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和创新奖学金,奖励创新创业工作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并加大对创新创业奖励和扶持力度。

(四)以创业孵化为带动,提高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针对有创业需求的学生群体,重点加强对创业项目的扶持与孵化。打造创业导师师资队伍。通过培训选拔一批校内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同时邀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担任创业导师,校内与校外通力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业天使基金、创业科技园等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市场拓展等各类服务平台。

三、小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单凭高校一方力量很难完成而是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通力合作, 打造立体化的教育教学平台.多方面协同作战,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使高校成为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新阵地。

作者简介:周巧云(1981-),女,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

基金项目:此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推进大众创业的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批准号2016-GH-195)的阶段性成果。

河南省软科学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涉外人才开发机制建设研究》(批准号14240041122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构建高校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