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还是热?

2016-12-17 08:03谢晓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流火阳历公历

谢晓明

2005年7月12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到人民大学演讲,时任人大校长纪宝成在致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此话一出,立即引发了一场对“七月流火”的词义及用法乃至国学复兴的广泛讨论。

有人认为“七月流火”是一个成语,纪校长因为把“七月流火”的原义理解错了而误用,和人民大学致力于推动国学复兴的做法不符,应当予以纠正。作家流沙河也在《文汇报》(2005年8月28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七月流火 一错再错》的文章,文中说到“昨日成都大慈寺茶聚,闻说京中某报登载文字,称某一位校长致词欢迎台岛新党贵宾,竟然也用‘天气七月流火映衬宾主热情”。言下之意,对纪校长错用“七月流火”甚为不屑。

什么是成语?成语是长期习用的定型的固定短语,具有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稳固凝练、书面语色彩较浓等特点。“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七月》,原文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有“落下”之意,“火”指大火星。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到了农历七月,大火星往下移位,天气渐渐转凉。从先秦至今,“七月流火”一般被用来形容天气转凉或比喻事态有降温之势。例如:

(1)七月流火,言旋幕府,懿亲良朋,宠行惜别。(《全唐文》)

(2)销量环比大降12.77%,车市现“七月流火”。(报刊)

(3)绿雪娇柔的面容顿时就“七月流火”地沉了下来。“梅姑娘,这一段奴家可是读了好几遍……”后面没说出来的话意是:“而且,我可是出身东莞、家教良好的千金小姐,难道你会比我行?”(小说)

例(1)是指农历七月天气转凉,例(2)是形容车市降温,例(3)是形容“绿雪”的面部表情冷淡下来。三例中“七月流火”都是喻指转“凉”。

如此看来,纪校长好像确是错用了成语“七月流火”。但是,是不是只有纪校长用错了呢?非也!请看:

(4)七月流火,武警杭州特警处女子特警班正在烫人的烈日下进行军姿训练。(报刊)

(5)他们俩口用架子车、毛驴车地,刚割过麦子的麦茬在七月流火的骄阳下泛着金光。(报刊)

(6)七月流火,楼市也火,宝安龙华刚需楼盘成绩飙升。(报刊)

例(4)和例(5)都是形容天气炎热,例(6)是形容楼市火热的行情。三例中“七月流火”都是喻指过“热”。

我们检索了北京大学的CCL平衡语料库,发现“七月流火”古代和近代汉语部分有用例30处,均表示天气渐渐转凉之义。当代汉语部分有用例28处,只有3处“七月流火”是表示天气渐渐转凉义,其余25例都是指天气热或喻指某种情势很火爆。可见,纪校长并不“寂寞”,和他一样使用“七月流火”的还大有人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用错“七月流火”呢?我们认为这与中国社会历法观念变化有直接的联系。1912年中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公历(阳历)的观念开始逐步推广深化,农历(阴历)纪年的方式逐渐淡化。阳历七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用“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十分贴切,于是就出现了越来越多“错”用“七月流火”的例子。这种用法的“七月流火”与成语“七月流火”同形不同义,前者属于“借形词”,后者属于“原形词”,符合词汇发展变化的规律。

我们注意到新近出版的一些词典的释义开始有所变化。例如《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0年版)如此解释“七月流火”:“指到了农历七月的黄昏,大火星往下移位,天气渐渐转凉;现在也形容公历七月酷热似火。”有意思的是,该词典在释义和举例之后,又特别提示了一句:“不要误解为阳历七月天气热。”公历和阳历有何区分?特别提示又意在何为?不得而知!不过我猜想,可能编者对“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也还没有足够的自信。

其实,编者多虑了!当代汉语里,“七月流火”这种借形用法不但常见,甚至还有创新。当代汉语里还出现了“六月流火”“八月流火”等词语,都用来表示天气热。例如:

(7)位于北回归线之南的泰国并没有想象中的六月流火,相反,清新而湿润的空气、美丽迷人的热带海滨风光令大家留连忘返。(报刊)

(8)八月流火,又催熟了一个葡萄季节。(报刊)

猜你喜欢
流火阳历公历
双闰年是什么年
寒露
坐山
在大树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流火
2012年缘何“春节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