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微信人际传播分析

2016-12-19 12:18李赫吴牡丹
今传媒 2016年11期
关键词:微信情感

李赫 吴牡丹

摘 要: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微信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社交软件中的佼佼者。从微观社会学上看,微信作为一款老少皆宜的APP,在打动受众的同时,在运用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方法。作为个体,应如何应对?本文选取了微观社会学的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并结合新闻传播理论来分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关于微信的人际传播发展中所引发的问题的一些思考,最后进行些许的展望。

关键词:互动仪式;微信;人际传播;情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12-02

微信(又称WeChat)自2011年产生以来,从其产生以来就一度地被关注。在国内经历了5年的在国内,成为社群媒体中的领跑者,被誉为“国民社交软件”;在国际上,坚持“做全球通用的文化符号”,被赞为“在世界版图上竖起中国标志”[1]。在新媒体环境下,微信作为社交软件的领跑者,离不开“微信之父”张小龙所言的产品要具有黏住用户的贪、嗔、痴的特质,并根据用户的核心需求让其“中毒”,而不为其“解毒”,使其越来越依赖于此,循环往复[2]。

一、简析互动仪式链理论

在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和戈夫曼等人关于仪式理论的基础上,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2004年在《互动仪式链》中首次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情感能量”可以联系个人行动与社会团结,实现了微观社会学与宏观社会学的结合。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互动仪式市场,人们行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情感能量的最大化[3]。

1.情景结构是微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一切互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其中至少包括由两个人组成的际遇(encounter)[4]。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互动仪式链”,它在时间上经由具体情境中的个人之间不断接触而延伸,从而形成互动的结构;当人们越来越多的社会际遇过程,并使这些际遇发生的自然空间扩展之后,社会结构就变得更为宏观了。

2.仪式本质上是一个身体经历的过程、参与者亲身在场是互动仪式的必要条件。互动仪式有四种主要的组成要素或起始条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互相传达该关注焦点,而彼此知道了关注的焦点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4]。

3.与婚姻市场和产品市场类似,在互动仪式市场中,互动仪式市场也具有市场所具有的竞争性、成本性和可选择性。在互动仪式中,不仅物质付出和符号资本的付出是一种成本,情感能量本身也是一种成本[4]。人们会在市场上不断寻找与自己的资源相匹配的另一方进行互动,以期得到最高的情感回报。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微信人际传播要素分析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促使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逐步实现了社会化、全球化的格局,推动人类社会一步步走向信息时代[5]。新媒体时代,微信作为社群软件的领跑者,不仅关注其中用户间信息的传播,更关注其用户在互动中的用户体验。

1.互动仪式链视野下,微信打破了互动需“亲身在场”[4]的常态

微信作为社交平台,为其用户提供涵盖了文字、图片、视频、音乐、链接等可供使用的功能,满足了用户对信息传播多元化的需求。如果用微信“对讲”或“视频”功能聊天,几乎能够实现传播主体“在场”,这既打破社交时对时间限制的束缚,也实现了双方在没有“时间差”的情况下同步互动。

微信抓住了“人类情感能量的迸发”这一理念,使其在“多点”的空间中扩展了信息,每个“点”都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独立的用户或群组,在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微信使这些分散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点”联系起来。“点”与“点”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具有对传播内容进行再造和衍生的双重意义。这使微信成为了“情感联动”的载体,又能让用户在互动中产生更加强烈的认同感和依赖感。

2.互动仪式链视野下,用户的角色“个性化”特征凸显

随着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新媒体语境下的微信受众从信息接收者到仪式参与者,不只是从消极受众到积极受众的转型,而是成为信息的间接生产者。通过即时在线,用户不仅接受信息,同时也会对所接收到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反馈,成为兼具传播者和反馈者的双重角色,这也意味着用户可以作为消费者创造媒体中的仪式参与者。

微信用户以更加“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并能够即时和通讯录中的好友直接互动和交流,其中不乏最原始的传播体验;消息发布之后,“朋友圈”中朋友的“关注”和“评论”可以使自己和好友形成情感体验的链接,进而引起情绪共鸣点,并将这种互动仪式持续下去。

3.互动仪式链视野下,微信所形成的“高度仿真”的互动仪式市场呈现

微信成为用户之间进行互动的主要信息输送方式。例如,在“朋友圈”中转发或发送的分享及其链接,其实质就是符号资本和情感力量的传递,是信息传播附带的结果,有效地节约了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微信不仅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平台,也传达了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情感需求,实现了符号资本产生的情感能量等级的平等化。

三、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微信人际传播链条中已显露的问题

微信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为用户打造及其接地气的社交仪式和情感沟通的舒适环境。在此种环境中,聚集着形色各异的人群,充斥着诸多的矛盾和冲突。接下来将从互动仪式链角度循着互动的基本流程,从互动仪式、传播者(即用户)、社交情景方面微信人际传播出现的问题。

1.互动仪式的改变对情感共振方式的变化。在群聊中,只要有红包的地方,就会有人“冒泡”,但随“抢”红包热潮的退去,又恢复了常态。在群聊中,整个过程总是如此往复,互动链条持续却又中断着,每个个体盯着手机在享受抢红包带来的短暂的乐趣,当仪式链中断后,情感也随着中断,等待着再一次的被参与。起初,抢红包是用来传达祝福的手段,而当下,送祝福的味道变了,“祝福什么的都没有红包来得实在”,用户久而久之便有意或无意的丢弃了人类情感传播与共振的基本方式[6]。更甚者,与其说是,红包祝福的味道变了,不如说是,祝福被“商业化”了。

2.用户传播不对称现象持续存在。在微信多层次的好友格局中,拥有较多的符号资源和信息资源总是处于主导地位,总是存在着传播的不平等现象,也使得每个用户都在现实的人际关系基础上,处于主导或者被动的地位,在互动仪式链中,或继续主导,积极参加新一轮的社交活动;或被迫沉默,这类人群并没有通过社群媒体获得相应的感情回报。现实不对称的社交情况在网络社交中继续延伸,部分被迫沉默的个体,渐渐地再次成为社交活动中的真空地带。

延伸出超越身体局限的社交平台给每个用户一个平等的机会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圈子,碎片化和分散凌乱的圈子,易使得个人的精力分配和现实的生活变得越来越隔离,容易产生社交成瘾症[7]的现象。

3.较为私密的社交情景给谣言的滋生带来了土壤。微信较高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正如一堵厚厚的围墙,既能保护每个个人的隐私,同时,也使得获取的消息渠道和消息内容具有密闭型,不易被证实和澄清。微信中封闭的情景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为珍贵的土壤,也使得谣言滋生的有恃无恐。此外,微信人际传播中,微信朋友圈,也使得微信缺乏谣言的自净化的机制与功能,网络谣言易扩散却不易澄清,呈现出一种被谣言反噬的情况[8]。

四、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对微信人际传播链条中问题的对策

1.用户应树立合理的互动仪式观念。新媒体时代,社交的互动仪式呈现出传统社交仪式和网络社交仪式共存的新态势。新的社交仪式让很多用户对传统的社交仪式感缺乏,产生了一系列社交障碍的症状,树立合理互动仪式观极其必要。

2.碎片化用户的碎片化聚合。用户有诸多碎片化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移动互联网中,微信的用户符号和资源所具有的不对称,可以被不同爱好、文化价值观的社交群体所接受。正如,在碎片化时代,要防止移动网络是我们的学习变得碎片化和不完整化。微信的用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微信上寻找需求的信息等,也要防止碎片化时代被碎片化的趋势。适当的社交无可非议,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如果一味地碎片化难免会过于极端,离开了聚合之后的碎片化社交对个体的社交活动弊大于利,聚合之中有碎片,才是正途。

3.不做谣言的“传声筒”。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的风靡,微信也成为了一个谣言容易产生、扩散的新天地。据2016年1月2日的搜狐网报道《微信盘点2015年十大谣言,你被忽悠了么》,显示了朋友圈年度谣言和年度十大健康类谣言,此类信息极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极易在朋友圈中被用户记忆、被传播,却不易被更正。作为个体用户,在人际传播中面对不良信息的侵扰只有举报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做到不主动制造谣言、不随意传播谣言、不成为谣言的“传声筒”,人们有责任和义务为自己和他人共建一个“舒适”的社交生态,共享新媒体时代带来的舒适。

五、总 结

在“地球村”来临之时,“建构一个可持续、充满意义、并可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9]是非常有必要的。微信给每个用户构建了一个超越身份界限的情景,使得人际传播发挥了最大化的作用。个体实现了自我和情感的需求,同时也存在诸多隐忧。对此,除去政府管制和法律约束,作为个体的人们更应成为高素质的互联网用户,聚水成河,积土成山,共建和谐网络社交环境。

参考文献:

[1] 魄大苑.微信获赞:在世界版图上竖起中国标志[EB/OL].http:// it.21cn.com/prnews/a/2013/0108/15/20190147.shtml .

[2] 朱艳婷.丁当.微信来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 於流芳.全媒体视阈下微信互动传播研究[J].理论探索,2015(6).

[4] (美)兰德尔·柯林斯.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 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常益敏.活跃情境,诉诸情感,转变互动传播模式——对微信“摇红包”现象的思考.东南传播,2015 (9) .

[7] 蒋建国.微信成瘾: 社交幻化与自我迷[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 .

[8] 特蕾莎.微信谣言反噬微信,蝴蝶效应放大社会危害[EB/OL].http://news.iresearch.cn/content/2016/01/257643.shtml.

[9] (美)詹姆斯·W·凯瑞.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EB/OL].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微信情感
情感
台上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