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的定量化研究

2016-12-20 05:27郑丽君武小钢杨秀云
关键词:大学校园使用者活力

郑丽君,武小钢,杨秀云

(1.山西农业大学 林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2.山西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的定量化研究

郑丽君1,武小钢2*,杨秀云1

(1.山西农业大学 林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2.山西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目的]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活力的精确评价是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成功建设的基础,即校园公共空间的建设规划要有一个科学、完整、客观、可以定量进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支撑。[方法]基于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相对于空间使用者活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以及现如今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使用者缺乏、活力缺失的现状,[结果]本研究把可以支撑社会交往活动的活力评价作为基本原则,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表征及活力构成两个方面分别对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评价,并结合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物质属性和具体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和评价,作为具体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结论]最终构建可定量操作的数据统计及评价指标体系。

校园公共空间;活力;定量评价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是一系列要素与使用者各种需求关系的综合,经过时间的积淀,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构成原则,并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使用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处于环境之中的使用者产生认同感、亲切感、放松感,进而获得心灵的归属[1]。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达到百分之二十四,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约2145万人,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处于大众化阶段[2]。这样大的学生规模,彰显了人们思想教育的提高以及高等学校文化的升级与繁荣,在高等学校文化繁荣的背后,建设校园户外空间的数目和大小不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使用者积极的利用室外空间,也就是户外空间使用活力的缺失,消极空间(N-Space)的存在。活力缺乏主要表现在——户外空间对于使用者的吸引力极大降低而导致出现失落空间;使用者在户外空间中不能进行良好、舒适的活动致使人们不愿意在空间停留;使用者第一次使用公共空间时对该空间的认可度不高,因此第二次来此公共空间的可能性降低。户外空间活力缺失是因为公共空间功能匮乏,功能、形式重复、多余;与其他空间相互干扰;文化活动匮乏,使人印象淡漠;形式、功能滞后,无人改善等[3]。那么,怎样利用更优的设计建设校园公共空间,使之成为使用者们所需要的积极空间(P-Space),让校园公共空间使用者增多,活力大大提升,是当下迫切需要校园空间建设的研究者们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近三十年来,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了广场等相关的校园公共空间。然而各位学者大多是研究校园公共空间的物质元素构成、空间尺度和视觉质量等方面,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活力并没有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时也缺少关于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定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缺少关于公共空间活力组成要素的系统性研究以及数据支持,导致进行校园规划的过程中,很难制定能较系统提高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策略和方针[4]。文章整理了国内外和空间活力体系相关的大量文献,针对目前我国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缺失等问题,制定适合我国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现状评价的体系,为有目的的提出大学校园规划对策及建设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1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内涵简述

空间(Space)是由长宽高度量范围表示出来的。也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体现了物质的延伸性和延长性。更是有序的组织各个空间可形成的空间序列[5]。

狭义上的公共空间(Public space)是供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共同利用的户外空间,包含了街道、广场、住宅楼前后场地、公园、体育场地、公共绿地等。广泛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不单单是一个地理概念,更主要的内涵是进入该空间的使用者们和呈现在其之上的使用者的行为的交流和互动。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Campus Common Space)的概念包含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内涵中,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概念内涵表述为由校园内的建筑、树木、户外部分隔墙等表示的垂直界面和由地面、水面等表示的水平界面相互围合,由设计景观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一般包括标识牌、广告牌、灯、座椅等半固定元素)等组合而成的空间。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特定人群的生活和交流所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游园、绿地、建筑前后空间等。

活力(Vitality)综合展现了所有公共空间的品质以及多维度的复合与叠加的程度[5]。活力一词最早出现在有关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Jacobs认为活力是使用者和使用者的活动及他们的生活空间互相影响的过程,正是这种城市活动的多样性让城市有了活力[6]。另外一些研究者指出,高活力的公共空间是拥有大量的使用者参加并进行一系列主要的、固定的、持续的活动,尤其是可以进行社会性活动的公共空间[7],这为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提供了设计方向。活力一词也应用在日本芦原义信为创造有活力的街道的研究中[8],其中应用了活力一词来说明街道的使用情况。Gehl经过了几年的关于使用者日常生活行为活动的观察以及记录,发现了组成有活力街道空间应具备的环境特征[9],同样的方法应用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另外,Bentley等将“活力空间”表述为——包含多种空间使用的功能,具有多样化的公共空间的特性,能够适实现多种多样活动的用途,提供给该空间使用者使用的选择机会概率远比那些限制公共空间使用者活动于单一固定的行为模式的公共空间的选择概率要大的多[10]。根据这些说法,为使用者提供多种有效的选择机会的公共空间具有了活力的功能,是公共空间的活力远高于别的公共空间,这揭示了活力的本质。

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活力的任何东西都能激发人们积极乐观的天性,给人巨大的愉悦感和放松感。由此可知,校园户外空间活力可根据使用者对于所处空间的满意度和舒适度的选择来评价,这样就使校园户外空间活力的评价研究趋向具体化和定量化[11]。

根据前人的校园公共空间活力概念的概述可知活力的外在表现为使用者在公共空间上多种多样的公共活动的呈现;公共空间活力组成元素是公共空间环境的物质空间属性以及在公共空间中包含的多种活动行为的行为特性;活力的本质是影响公共空间容纳多种行为功能的特性。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Campus Common Space Vitality)是影响校园公共空间内容纳不同功能的社会公共活动的特性(图1)。

图1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概念内涵图Fig.1 Dynamic concept of public space on college campus

2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异同

2.1 校园公共景观与城市公共景观的联系

作为小尺度的城市,大学就是城市的一部分,大学在空间上、功能上都与城市相关联,从斑块-廊道-本底的基本空间模式模式来说,大学就是城市的一个斑块或廊道,而城市是基底或本底。从功能上来说两者都具有休闲、生态以及观美的功能。

2.2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同

景观元素组成不同: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景观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虽然都是由硬质景观、软质景观和柔性景观组成,但是在软质景观的种类组成方面都很大的区别,校园景观由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植物种类都远少于城市。在柔性景观方面,校园景观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内涵和城市景观所体现的城市文化也是不同的。

服务对象的不同: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主要是学生老师以及学生,大都属于中青年,两者的行为活动特征明显表现为规律性、相似性、交往性、集体与独立性。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主要是周围的居民,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各个年龄段均有,这些使用者呈现出的行为活动特征各自成规律,表现为多样性、集体与独立性。

3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定量指标选择

虽然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深层概念比较复杂和多样,以及活力的本质作为一种特性具有不可度量性,但是,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即空间活力表征和空间活力构成,这样就可以从校园公共空间中使用者的公共活动行为模式和支持使用者活动行为的公共空间的活力具体组成特征元素开始,选择相关的、可定量的、有效的评价参数,最后得出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可定量化的评价体系。根据目前国内外可借鉴的关于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确定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定量评价内容为:确定评价维数;选择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方法。

3.1 确定评价维数

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定量性评价的基础方面是评价维度的确定,那么,评价维度的确定应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囊括性,又因为评价维度的选择受不同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及其迥异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要制定一个评价体系同时该体系满足使用者对公共空间的使用评价,则需要让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们成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真正主人,也就是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支撑使用者活动行为的这一主要特性当作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依据的基础。将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概念和深层内涵相结合,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也就是评价的两个维数:一方面是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上呈现的使用者社会公共活动丰富度即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表征(第一个评价维度);另一方面是校园公共空间能容纳的多种不同功能的活动的公共空间物质属性构成的元素即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构成要素(第二个评价维度)。

这两个评价角度包含了多个决定上一级指标评价的内容。如: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表征的维度下,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上空间使用者(如:学生、教职工、社会人员)进行社会公共活动的使用者数量和他们进行社会活动所驻留的时间同等重要。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上的总的活动行为及该公共空间的活力程度是该由其上的使用者数量和使用者们的驻留时间一起决定的[9]。所以,在第一个评价维度中包括了以下两个层面,即在风和日丽的适宜出行的天气下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中进行社会公共活动的使用者(如:学生、教职工、社会人员)人数和他们的驻留时间。

在第二个评价维度下,从已有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主要着重宏观层面的研究,关注的是技术和建筑形式的创新,却忽略了关于使用者对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许多关于校园规划设计的书籍中,户外公共空间让学者们当作是评价空间内建筑的历史象征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的重要要素研究,然而却没有大学校园环境使用主体的使用者是怎样感知空间、使用空间和评价这些空间的研究[12]。因此,需研究使用者日常生活行为的环境和公共空间内发生的社会交往的行为,主要研究支持活动交往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特征物质环境属性。

综合以上分析,文章的研究将从两个维数来进行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活力的定量性评价。在公共空间活力表征维度下,包括公共空间上使用者的社会公共活动的人数和他们的驻留时间两个方面;而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构成角度下包含校园景观空间密度、空间可达性、绿化舒适性、环境适宜性、绿化舒适性、卫生舒适性、校园文化展示等方面。

3.2 选择评价指标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隶属于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受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特例,除了服务对象和景观元素组成的差异。目前,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林林总总,但关于校园公共空间的评价指标还寥寥无几,而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又是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定量性评价的关键过程。则基于评价维度的不同评价指标的选择也要具有代表性。

评价指标分为:(1)可度量评价指标即通过数据描述评价对象也称为定量评价指标。(2)不可度量的评价指标即用表示状态性等的词语和语句来描述的评价对象也称为定性评价指标。在大量相关研究中,英国政府环境部与建筑环境委员会提出了七项定性评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评价的标准[13]。PPs也曾提出了四项公共空间评价标准即社会性、多样性、通达性以及舒适性[14]。郭恩章教授也曾写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识别功能、社会功能、舒适性、方便性(也就是指标中的可达性)、安全性、愉悦性、和谐性、多样性、文化性(即下文中的校园文化展示)、生态性是作为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具备的十条特性[15]。另外,Yildiz和Sener也认为空间物质属性、存储模块、空间布局、视觉质量、行人运动、时间时段和使用者概述是影响使用品质的因素。然而,这些定性评价指标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存在可操作性问题[16],因此文章中对于小尺度空间——校园公共空间的评价做了最大程度的定量性评价,选择全面性、客观性的指标同时实现可操作性最大化。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是具备了表达校园精神和象征的校园文明的场所。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表征的维度下,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上空间使用者(如:学生、教职工、社会人员)进行社会公共活动的使用者数量和他们进行社会活动所驻留的时间同等重要。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上的总的活动行为及该公共空间的活力程度是该由其上的使用者数量和使用者们的驻留时间一起决定的[9]。因此,在第一维度下,评价以15 min记录时间为宜[17],以5 min为时间间隔记录。

在活力构成的维度下,一些城市公共空间宏观层面研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社会、历史文化等活力,却忽略了行人活动行为,另外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在同一个功能混合空间,使用者对公共空间的使用表现出的差异仍然很明显。因此选择可以有具体定量内容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包括校园景观空间密度、空间可达性、空间绿化舒适性、空间属性构成舒适性、校园文化展示五个方面。

基于以上对评价指标选择的结果,将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定量评价总结成以下15项评价指标(表1)。

3.3 制定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制定是构建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的重要步骤。评价方法的具体制定则主要包含确定数据的取得方式以及确定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的方式两个方面,(1)根据活力评价指标的不同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数据取得方式,数据取得途径包含实地观察法和针对空间使用者的问卷调查两个种类。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表征维度下的4项指标数据,可通过实地观察记录公共空间上的使用者的活动情况来获得直接数据;而在校园公共空间活力构成维度下的11项指标内容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校园公共空间的具体环境物质属性获得数据。(2)数据处理方法:基于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这个总目标将15项活力评价指标分别两两比较构造相应的判断矩阵,以供专家评价打分结果为Di。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将专家打分后的判断矩阵,进行处理,得出各要素的权重Bi。计算指标评分值的方法是将指标分值乘以相应的权重,相加后可得出该指标评分值,计算公式为:

X=∑Di*Bi(i=1,2,…,n)

式中:X为该指标活力,Di为该指标分值,Bi为相应权重值。

表1 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框架

Table 1 Energy evaluation index framework of Campus public space

活力评价维数Evaluationdimensionofvitality评价指标Evaluationindicators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X)Specificcontentofindicators活力表征活力构成静态活动(StaticActivity)互动活动(InteractiveActivity)静态活动驻留时间互动活动驻留时间校园景观空间密度校园空间可达性绿化舒适性园空间属性构成舒适性校园文化展示SA人数(X1)IA人数(X2)SA驻留时间(X3)IA驻留时间(X4)测量出选定的校园公共空间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然后计算出该校园公共空间的容积;统计并记录选定公共空间范围内的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景观小品的种类和数量,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地被物和低于60cm以下的灌木均不作计算、乔木则可通过采集植物的冠径、冠高、冠下高、树冠形态等样本数据然后求得树木树冠体积)选定的空间内部所有的植物及景观小品的体积之和除以整个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的容积,就是所求的景观空间密度(X5)Ai=∑nj=1Tij(Ai表示节点i空间的空间可达性,i,j表示区域中选定的点,n表示节点的个数,Tij表示从i到j的空间阻隔。)(X6)绿化覆盖率(X7)彩色树种数量(X8)树种丰富度(X9)休憩设施数量(X10)环卫设施数量(X11)体育设施数量(X12)景观照明数量(X13)功能照明数量(Y14)具有文化意义的小品、雕塑等的数量(X15)

将指标评分值乘以各自的权重,求和后得出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最终得分即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计算方法为:Xl+X2+X3+......+X15。

4 结语

对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缺失的现状,本文确立了以支撑使用者交往活动和以宏观和微观角度下的公共空间物质环境属性为评价的核心内容,选取了客观的、可操的数据统计方法,形成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定量评价体系框架。希望通过评价现有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活力,为科学的、合理的制定大学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也为评价校园规划设计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定量的指标体系。由于空间活力概念及内涵的复杂性,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很难形成通用标准,同时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评价结果会受评价主体的价值观念、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评价的方式等的影响,因此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研究需要定量化多方面元素,构建更科学的模型。

[1]刘磊, 雷艳华. 从需求到空间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2011:65-68.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42-43

[3]朱英杰.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活力问题浅析[J]. 山西建筑, 2009, 35(13):41-42.

[4]苟爱萍, 王江波. 基于SD法的街道空间活力评价研究[J]. 规划师, 2011, 27(10):102-106.

[5]李万林. 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与特征浅述[J]. 重庆建筑, 2011, 10(12):10-12.

[6]Jacobs J.The death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1:217.

[7]Mehta, Vikas. Lively street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t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J]. 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 2006:87-143.

[8]芦原义信著;尹培形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28-35.

[9]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7:202.

[10]Bentley L.,A.Alcock,P.Murrian,S. McGlynnandG.Smith. Responsive environment: A manual for designers[M]. London: Architecture Press, 1985:363-365.

[11]汪海, 蒋涤非.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2, 9(1):56-60.

[12]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5-193.

[13]CABE and DETR.Desig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2000:15.

[14]Spaces P F P. How to Turn a Place Around: A Handbook for Creating Successful Public Spaces[J].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Inc, 2000.

[15]郭恩章. 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C].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1997:10-12.

[16]周进.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223-227.

[17]Mehta V.Lively Street:Determining environmental charaeteristic to suport social behavior[J].Joumal of Pklmling Edueation and Research.2007,27.

(编辑:梁文俊)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campus public space activity evaluation

Zheng Li jun1, Wu Xiaogang2*, Yang Xiuyun1

(1.CollegeofForestry,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2.Collegeof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Objective]Accurate vitality evaluation about campus public space is the fundament of constructing public space in campus,that is to say,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ublic spaces needs a scientific, complete, objectiv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exes system for support. [Methods]Based on the status that university campus outdoor public space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users and the situation that lack of users and loss of vitality on campus public space. [Results]This research took vitality evaluation that could support social interaction a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Chose two aspects vitality characterization and vitality composition, combined with physical attributes of public space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s of users a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public space vitality evaluation index. [Conclusion]Finally, built the statistical data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at can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Campus common space, Vitality,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2016-05-09

2016-06-01

郑丽君(1991-),女(汉),山西五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生态与景观设计

武小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Tel:13835441077;E-mail:wxg354@163.com

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40311027-1);山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YB-201305j;PY-201310)

X24

A

1671-8151(2016)11-0821-06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使用者活力
活力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