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作文

2016-12-20 20:14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章同学

[教材原题]

刚上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你一定有许多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吧?请拿起笔,从中选择一个方面,把它写下来。字数不限。第一单元

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

[写作导引]

用心观察搜集材料列好提纲

金陵汇文学校 潘瑞青

著名作家毕飞宇这样写道,人总要走上社会,总要交流与协作,总要相互理解,这就需要有相近的相似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那写作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训练手段。写作,成为我们的生存需要、成长需要和社会需要。让我们用心开始第一次习作吧!

本单元“写作实践”第二题给了四个话题供参考,我们先谈一谈话题作文怎样写。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进行选材,写出来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话题一般不直接作为文章题目,需要自拟题目。文体选择较自由,初中阶段应以写记叙文体为主。话题作文为“发散性思维”,能让同学们最大限度发挥长处,写出个性,体现创造力。这也是第一单元不给具体作文题的原因之一,以让大家能不惧写作。

“话题作文”的审题,包括审材料、审“话题”和审要求。材料是用来启发同学们思路的一个“引子”,划定了“话题”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教材上的题目划定了写作范围与对象是“自己就读的新初中校园、老师及同学”,要求写下见到这一切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如超出了“话题”限定的内容范围,文章就会偏题、跑题;这段文字还要求只写其中一个方面,不要面面俱到。这一讲,我们围绕第一个话题“新校园新环境”来指导写作。

一、准备“新校园新环境”素材

第一步,要观察生活,观察是获得鲜活写作材料的源泉,有时我们同学没用心反复观察也能写出一篇文章来,但写出来的校园,与其他校园没有区别点,这就是一种概念化、脸谱化的校园,而不是“这一个校园”,这样的作文就没有个性,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展现。小学语文有篇课文《莫泊桑拜师》,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首先就是要求学生肯吃苦,勤观察。

莫泊桑看了一整天马车却一无所获,可见,还得会观察。下面以观察校园为例,谈谈怎样观察。我们来到校园,可站在离观察对象的不同距离处观察,可在远处,可靠近跟前;其次,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站在平地上,登临校园的多处制高点;再次,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从东往西看,从西往东看,从南往北看,从北往南看,从外往里看,从里往外看;第四,可在不同的时间段观察,如在早上,中午时,到傍晚、夜里,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没有月光的晚上,等等。在观察中,不仅要注意景,也要注意物、人;观察中要用上眼、耳、鼻等五官,感知观察对象的光、色、态、味;在观察中即时展开想象和联想。我们有这样多次反复观察的经历,才能写出这所新校园的与众不同处,写作时一切就如在眼前了。

同学们要把观察到的内容及时写下来。宋代文豪苏轼有诗:“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亡逋,逃犯意;摹,描绘意。这句大意是,作诗时应当像火急地追捕逃犯那样,紧紧地追踪,因为奔涌的诗情稍纵即逝,一旦失去,就再也难用最佳的诗句描摹出眼前的一切。诗鬼李贺与诸公出游,不确立题目,路上碰到什么有了心得感受,及时写下投入背囊中。灵感闪现并不是诗人、作家的专利,当代知名作家周国平说,每个人大脑都有稍纵即逝的感受、思绪、记忆、意象等,作家知道它们的价值,会抓住时机,及时把它们记在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他们为了及时记下,必须克服懒惰、疲劳、害羞(在众目睽睽的场合)和世俗的礼貌(必须停止与人交谈)。希望同学们在观察时,要带好笔与笔记本,随时随地记下见闻感受。

第二步,准备与写作对象有关的材料。广泛意义上的准备,就是同学们要热爱阅读。知识来源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更多的知识来源于后者,也就是通过海量阅读积累。著名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只上到初二就没再上学,但写了300本书,最后到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去教书,成功的原因是他读了超过20000本的书。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这样说过,失去阅读必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写不出有创意的文章未。

其次,是针对性的准备。作家为了某篇(部)作品的创作,需要进行背景材料的准备。如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为准确把握1975年到1985年的时代背景,找来十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翻阅摘抄做笔记。小说的情节可以虚构,但细节要符合生活。那我们写话题“新校园新环境”时,也应搜集一些材料。如了解这所学校的历史沿革、知名校友、校名由来校风校训(校名的字体、书写者,校风校训的含义);校园占地面积与整体布局,建筑特色与造型寓意;校园内主要的树木花草名称、四季特征形象,对照校园中这些植物的真实形象,观察它们与书上所载的相同与不同,再写下来就会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有的新校园里还有假山池沼、水榭亭廊,就要查找摘抄这类知识(如看看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也能增长这方面的常识);还可搜集积累关于校园里这类树木花草的名言、诗歌、经典文章,等等。这样准备后,写出来的文章科学客观,底蕴深厚,描摹对象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想象与联想放得开,收得拢,不是胡思乱想。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一双慧眼。这双慧眼,即指有知识储备,否则你看不出来该对象有什么特征。某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要着力表现的地方,但我们对“众”并不了解时,怎么知道它与“众”的不同处呢?如暑假中,同学们跟家长出门旅游,但过程就是拍照坐车睡觉,回来后感到哪个地方都一个样,没什么好写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知识储备不够,无能力观察到这个景点的与众不同处,没法展开联想与想象,当然就谈不上获得超越其他旅行者的幸福感。当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再去观察生活,自然能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东西来。

这里顺便说一下,要把资料中说明性文字转化为描写性的文字。《辞海》中说明济南地理位置:济南处于鲁中南低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济南的冬天》这样描写这一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说明文字重在准确科学,描写性文字重在生动形象。

搜集背景材料的过程,其实就是深入了解写作对象的过程,从而让文章有可读性,有深度,有个性。同学们做过一次这样深入了解写作对象的工作,就能体会到写作的辛苦与甘甜,就能把这次经验推及到其他文章写作上去,以后“巧妇”就不会有“无米”之叹,只有如何剪裁选择材料锤炼语言的问题了。

二、拟写作文题方法

“眼为心窗,题为文眼。”好的标题会让读者一见钟情,先睹为快。有的学生直接用话题为题,这不太好,因话题往往笼统直白。要重新拟题,题目最好精巧一些,贴近写作的内容,让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的重点。

下面以“新校园新环境”话题为例,谈几种拟题方法:

一是在话题的主要词语前后加限制修饰词语,写作时不易偏题,且能化大为小。如《温馨的校园》《初秋的校园》《开满鲜花的校园》《校园的早晨》《校园的那一角》等。

二是直接表达主旨,感情色彩浓郁。如《我爱我家》《回家的感觉真好》《谢谢你,我的新跑道》等。

三是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拟题。如《读懂那根常青藤》《像青草一样蔓延》《那朵高昂着头的花》《让生命化蛹为蝶》《新校园的自述》等。

四是巧用诗词或化用诗词来拟题。如《闲花落地又逢秋》《灯火阑珊处》《一览众山小》《相逢何必曾相识》《桂花飘香满庭秋》等。

五是化用歌曲影视等名称来拟题。如《天天遇见你》《我的未来不是梦》《恰同学少年》等。

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如设悬念,如题《这是我的新校园?》,还可以假设拟题《假如这不是我的新校园》,这能写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文章来。

三、确定中心与编写提纲

诗鬼李贺白天行吟,晚上回家后,从囊中取出白天投入的一些无头无尾的诗句,思考它们适合表达怎样的主旨,便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很是勤奋。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要像李贺一样,把自己的观感、搜集的材料阅读一番,想清楚要表达哪一个主题,然后在行文中自始至终地加以贯穿。

古人曰:“意高则文胜。”要显示你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发他人之所未发而又言之有理的观感。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发散思维,对同一事物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多方比较甄别,选出有新意而又恰当的一面来立意。

同样是写新校园,新环境,有同学赞美校园设计师的聪慧,学生们能迅速到达各个场所,便于学习、锻炼、生活;有同学写当年施工者的严谨认真,物业管理的精细用心,老校园仍是这样的精致有序;有同学写美丽校园是党和人民重视教育的体现,立志为祖国之崛起而读书;有同学写校园虽然不大也不新,但文明薪火自强不息的精神代代相传(写写知名校友,想象他们当年生活在这儿的情景),决心继承传统,让校园记住自己的拼搏青春;还有同学写荷池长椅、亭台楼阁、校友书画长廊等景观,想象自己将度过美好的三年时光,等等。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天上箫声由自己演奏出来,这种乐趣太让人愉快了。一首好的诗贴近人心,写出真情实感就好了。我们写作文,贴近自己的内心,正确积极健康地立意,就是最好的。

确定了文章中心后,要决定哪些文字要舍弃,哪些内容要突出。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天机”“云锦”这些工具和材料,都可为人所用,但要剪裁得精妙,还要靠驾驭“刀尺”的人。

我们再谈谈写作列提纲的问题。同学们有时写着写着,就不知怎样写下去了,这就是思路没预设的原因。我们应学会撰写提纲,要根据主题合理安排详略,避免硬拉生扯凑字数现象发生。

提纲要列出段落结构,总数600多字的作文,可大概确定各段字数,如首尾段各一两行字(15—60字)就可以了。首段开门见山简短明快比较好,如《春》的开头,共17个字4个标点符号,大家都能记住——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雨的四季》开头也就30个字,5个标点符号。尾段如《济南的冬天》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简洁而意味深长。《雨的四季》结尾: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它突出雨的形象是“美丽”的。

怎样列提纲呢?请同学们注意,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读写结合,可仿写起步。现在我把本单元课文编出提纲,供大家仿照。

第一课《春》的提纲:

第一部分:盼春(略写)

第二部分:绘春(详写)

1.春草图:写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并通过小孩嬉戏侧面衬托春草。

2.春花图:分两层——写树上的花(木本的花):写遍地野花(草本的花)。写花的量多、色艳、味甜:联想到其他季节;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美。

3.春风图:把无形的风写出来。从触觉写风的温柔,从嗅觉写风的芳香,从视觉、听觉写春风的和悦,写鸟儿迎春的欢悦侧面写出春给大地带来的希望。

4.春雨图:写春雨特点——经常、细密、轻盈、润物。写作顺序——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5.迎春图:由景及人。

第三部分:赞春,体现文章主旨(略写)

再如《济南的冬天》写作提纲可列为:

第一段: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温晴”特征。下文紧扣这一天气特点来写。

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

第二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详写)。先从上方俯瞰,勾画全景图。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写济南人的感受。

第三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详写)。这一段围绕“妙”“小”两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第四段:再写城外远山,这是远眺。(略写)

第五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稍详),抓住水的特点“绿”“温”“清”。

第六段:点题,扣住标题。

关于文章一般结构与布局,古人提了四个字“起、承、转、合”。所谓起,就是指开头;所谓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铺展;所谓转,就是转换、转折;所谓合,指的是结束全文。例如《春》的第一部分,就是“起”;第二部分就是“承”,承接上文,详尽描写,其中“春雨图”“迎春图”由景转到人:第三部分为“合”,赞美春天。再如第一单元诗歌《次北固山下》,第一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是一般的平直清淡的叙述,交代了“客”“行舟”于“青山(呼应诗题中的北固山)”三个记叙要素,为“起”;第二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承接第一句展开描写,把客行水路所见情景具体化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描写,诗歌就显得抽象笼统,苍白无力。不少同学作文没能写好,主要就是“承”这一步没有写好,没有做到从容展开描写。第三句,转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上,这句景与情融合无缝,触景生情,感慨时光匆匆流逝,冬去春又来。最后归结到“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点出题意。诗歌与文章的写作,在运用“起承转合”法上是相通的,这篇话题作文“新校园新环境”思路可以是

第一段:“我”盼望着来到新校园。(约30字)

第二、三段:描写所见所闻所感。与自己原来学校对比,既表达对原来学校的留恋,又表达对新学校的想法。与梦里所想象的校园对比,展示想象能力,表达渴盼欣喜之情。(约400字)

第四段:深入了解新学校的历史及办学思想、办学成绩、优秀老师等,表达敬意。(约200字)

第五段:最后点明主题,爱上新校园,希望在她的怀中不负韶光。(约20字)

这个写作提纲也可模仿。

[学生习作]

梦想在这里启航

金陵汇文学校 黄炜婷

那曾经只在梦中出现过的场景,今天离我是那么的近,那么的录。

我欣喜地看着白色大理石背景的校门,和梦中一样很气派,阳光洒在金色的校名上,闪闪发亮。母亲正忙着拍照,要我配合摆姿势。

这个校名我曾不止一次地亲笔写下,写在书桌前,写在我的小黑板上。那年去看海,在金色的沙滩上,我用脚写下它的首字母,任海水轻轻将它带去,带到天蓝色的彼岸,带走我无尽的遐想。

今天,她微笑着对我敞开了大门。

笔直的沥青路尽头一眼望去一湾水面,远远看到小小湖中有一座喷泉,碎金般的阳光洒在上面,似无数闪烁的星星在跳跃,为校园添了一份活泼生动的美感。路的两侧是高大笔直的梧桐树,遮天蔽日,茂密的树叶像一双双手掌正欢迎我的到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像养护树木一样栽培我们,告诉我们要像树一样挺拔向上。往前漫步,右侧掩映在灌木中的,是一块大理石,上面写着“桃李阁”三个字。横卧在它前面的百年碑仿佛在向我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前辈们奋斗的故事,这所校园走出的学子早已满天下,我今天从这里又一次起航,心中不禁自豪,我将与最优秀的一群人站在一起。

走近了细细看那未名湖,岸边的垂柳郁郁葱葱,水中的荷花亭亭玉立,这水多清啊!游鱼如《小石潭记》所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乎在欢迎我的到来!

经过静谧的鹅卵石小道,看到高大古老的树木下是一排排的石凳。坐在岸边长凳上,欣赏着美景,仿佛这不是一座校园,而是美丽的园林。我仿佛看到了坐在这里晨读的同学们,郎朗书声融在蝉鸣之中,那一定是最美的音乐;想象着午后从对岸的图书馆借来一本书,坐到岸边的长凳上,轻轻翻开书,陶醉在其中,微风来拂面,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清清细流绕着教学楼缓缓流过,潺潺流水啾啾鸟鸣夏风拂面,说不出来的惬意。教室外长椅上几个同学正讨论一道道难题;走道上的同学,手中拿着翻得破旧的英语单词书,默默背着;机动教室里的学长们正埋头刷题,静悄悄的,让我走过时不禁放慢了脚步……他们的梦想之花正含苞欲放。

走出教学楼,阳光似更加灿烂……

点评:看到文章标题,读者很容易就能感受其蕴含的喜悦与激情;文章内容以作者访踪为序,远眺近观,相继展开联想;详略安排上,详写了校园园林般的景观,选择印象深刻的局部展开描写,略写了校园里学子的活动,景与人融成一体生机勃勃。全文既有直接抒情,也有借景抒情,初逢校园的愉快、欢欣,自己的追求、抱负,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了。

本文不足的是,作者可能因时间较紧,没能做到反复观察体味,“这个校园”和“这类校园”还没能区分出来。

猜你喜欢
校园文章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