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特色水稻新品种在新罗区的种植表现

2016-12-21 11:29赖伦英
福建农业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罗区穗长穗数

赖伦英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364000)



8个特色水稻新品种在新罗区的种植表现

赖伦英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364000)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探讨8个特色水稻品种作烟后稻种植的表现,结果表明:红米闽红两优736产量最高,其次为红米闽红两优136,黑米紫两优136排第三,3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可作为新罗区红、黑米主栽品种;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呈负相关,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新罗区;特色水稻;新品种;特征特性;产量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对稻米的优质化和用途多样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对特色水稻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种植的特色常规稻品种因产量低、抗病性差,农民种植积极性差。近年来,育种单位选育引进特色水稻杂交品种,发挥杂种优势,产量、抗性有了很大提高。本试验分析8个特色水稻品种在新罗区作烟后稻的种植表现,并对产量及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合新罗区种植的特色水稻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九斗村,海拔350 m,土壤质地为浅灰黄泥田,排灌方便,地势平坦,pH值5.2,含有机质34.2 g/kg、碱解氮198 mg/kg、有效磷18 mg/kg、速效钾229 mg/kg。

1.2 供试品种与试验设计

供试品种为闽红两优3号(红米)、闽红两优136(红米)、闽红两优736(红米)、金农三优3号(红米)、紫两优3号(黑米)、紫两优6号(黑米)、紫两优136(黑米)、春优84(粳米),共8个特色水稻新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8个处理,3个重复,共24个小区,小区面积13.3 m2。

于2015年6月21日播种,7月16日插秧,种植规格26.7 cm×23.3 cm,丛插2粒谷秧,按常规田间管理,11月1日收获。收获前1 d取有代表性10丛稻秧进行考种,收获时对各小区进行全量采收,计算各小区水稻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从由表1看出,参试品种产量最高的是闽红两优736,每667 m2(下同)产量为625.12 kg,与闽红两优136、紫两优136差异不显著,与闽红两优3号、金农三优3号、紫两优6号、紫两优3号、春优84差异极显著;其次是闽红两优136,产量为593.04 kg,与紫两优136差异不显著,与闽红两优3号差异显著,与金农三优3号、紫两优6号、紫两优3号、春优84差异极显著;紫两优136排在第三位,产量为557.95 kg,与闽红两优3号、金农三优3号差异不显著,与紫两优6号差异显著,与紫两优3号、春优84差异极显著;粳稻春优84产量最低(387.50 kg)。

表1 参试水稻品种产量表现

表2 参试水稻品种生育期及主要性状表现

注:①播种期均为2015年6月21日;②有效穗数按每667 m2面积计算。

2.2 产量与主要性状相关性分析

从表2、表3可以看出,8个特色水稻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与产量呈正相关,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相关系数均为0.64;其次为穗长,相关系数为0.57;株高相关系数为0.55;生育期相关系数仅为0.24,差异均不显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0.29、-0.04,但差异也都不显著。说明应选择分蘖力较强、大粒型品种,其次考虑株高、穗长,再次才考虑生育期。在栽培上应适当增加密度,利于提高特色水稻品种的产量。

2.3 各主要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生育期与穗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7;与株高、有效穗数、结实率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12、0.03,差异不显著;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46、-0.08,差异不显著。

表3 参试水稻品种各性状间相关系数

注:①x1-生育期,x2-株高,x3-穗长,x4-有效穗数,x5-每穗总粒数,x6-每穗实粒数,x7-结实率,x8-千粒重,x9-产量; ②表中数据上标*表示P<0.05,差异显著;**表示P<0.01,差异极显著。

株高与穗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与千粒重、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34、0.05、0.03,差异不显著;与结实率负相关,差异不显著。

穗长与有效穗数、千粒重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35,差异不显著;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9、-0.24、-0.34,差异不显著。

有效穗数与千粒重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8,差异不显著;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37、-0.55,差异不显著。

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与结实率、千粒重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2、0.27,差异不显著。

每穗实粒数与结实率、千粒重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26,差异不显著。

结实率与千粒重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03,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3.1 本试验结果表明,8个参试的特色水稻品种产量最高的是闽红两优736,每667 m2(下同)产量为625.12 kg,其次是闽红两优136,产量为593.04 kg,这两个品种可作为特色红米品种的主栽品种试推广;闽红两优3号与闽红两优736、闽红两优136对比,减产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金农三优3号与闽红两优736、闽红两优136对比,减产达极显著水平,均不宜推广。紫两优136产量为557.95 kg,居第三位,可作为特色黑米品种的主栽品种试推广;紫两优6号、紫两优3号与紫两优136对比,减产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均不宜推广。

3.2 春优84作为唯一一个粳米参试品种,产量最低,为387.50 kg。据田间观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其分蘖力、成穗率低及后期稻曲病发生严重。在新罗区种植应特别注意早期促发和后期稻曲病防治。该品种与近几年通过审定的粳米品种如甬优系列一样,表现为分蘖力低、稻曲病严重。建议加速引进、试验、筛选适合新罗区种植的粳稻替代品种。

3.3 8个特色水稻品种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与产量存在正相关,影响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说明应选择分蘖力较强、大粒型的特色水稻品种,其次考虑株高、穗长,再次才考虑生育期。在栽培上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创建最佳的群体结构,改善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以利于提高其产量。

(责任编辑:林芸青)

Planting performance of eight new characteristic rice varieties in Xinluo District

LAI Lun-ying

(XinluoDistrictAgriculturalTechniqueExtensionStation,FujianProvince364000)

With the design of randomized block with single factor, planting performance of eight characteristic rice varieties as post tobacco cultivars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d rice variety “Minhongliangyou 736” got the highest yield, then the red rice variety “Minhongliangyou 136” in the next position; black rice variety “Ziliangyou 136” ranked third;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above three varieties; these three varieties were suitable for planting as major cultivar in Xinluo District. Yiel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owing stages, plant height, spike length, available spike number, and 1000-grain weight,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grain number per spike, availabl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and filled grain r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yield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were not significant.

Xinluo District; characteristic rice; new variety; characteristics; yield

2016-06-08

赖伦英,男,1963年生,农艺师。

10.13651/j.cnki.fjnykj.2016.08.003

猜你喜欢
新罗区穗长穗数
四倍体小麦株高和穗长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新罗区1951—2016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对“学生惧怕阅读理解题”现象的再思考
水稻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研究
水稻穗长和有效穗数的QTL定位分析
大穗材料高麦1号/ 密小穗F2群体穗长性状的QTL初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