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EA模式在高危药物微量泵泵入错误风险防范管理中的应用

2016-12-21 01:31陆欣欣王晓杰李君蕊王杜渐任红艳郭明华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泵入微量准确率

陆欣欣 王晓杰 李君蕊 王杜渐 任红艳 郭明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730)



FMEA模式在高危药物微量泵泵入错误风险防范管理中的应用

陆欣欣 王晓杰 李君蕊 王杜渐 任红艳 郭明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730)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高危药物的微量泵泵入错误风险防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2月高危药物微量泵泵速调节数据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3月-2015年8月的微量泵泵速调节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工具组,通过微量泵调节依据不准确来反应泵入错误风险。结果 通过FMEA模式列出的系列改善措施,RPN值明显下降,微量泵调节依据准确率由原来的71.16%上升为90.04%。结论 FMEA模式适用于高危药物微量泵泵速调节风险防范的管理,可以提高泵速调节依据,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安全。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微量泵; 风险管理; 护理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Micro pump; Risk management; Nursing

血管外科常使用高危药物如抗凝药、血管活性药等,但这些药物需要严格控制速度。临床使用微量泵进行输注,但国内外均有报道微量泵使用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使用不当会影响医疗安全,其中药物泵注过程中记录缺陷、泵速调节失误更容易引发医疗纠纷[1-6]。目前临床上医生根据患者化验值或血压变化进行泵速调节时,常因为调节依据不准确(药物何时开始泵入的,何时进行过泵速调节以及调节的幅度是多少),给调泵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出现错误的泵速。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工具(Failure mode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是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包括航空、医疗等各种行业,FMEA可以用于事后改进阶段,通过分析已发生的失效模式及其原因,采取改进措施从而避免缺陷或失效再次发生[7]。本研究通过实施FMEA模式进行微量泵泵速调节的管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2月行高危药物微量泵泵速调节的1 290次为对照组,其中,血管活性药调节为311次,抗凝药物调节为520次,降压药物调节为459次。2015年3月-2015年8月行高危药物微量泵泵速调节的1 386次为FEMA组,其中,血管活性药调节为308次,抗凝药物调节为534次,降压药物调节为544次。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科室常规工作流程。FMEA组方法:(1)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医生共同参与,组成FMEA团队制订出微量泵泵速调节记录流程:医嘱药物泵入-护士遵医嘱实施-调节泵速(医生自行调节,护士遵医嘱调节)—记录。(2)对流程中每个步骤引起失效原因进行分析,制订FMEA模式分析评定及改善措施。根据风险优先数(Risk priority nurmber,RPN)的大小确定防范风险的轻重缓急,以此制订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1.3 评价指标

1.3.1 RPN评分 制订严重度、频度、检测度评分标准(见表1)。根据FMEA分析流程,评价发生后的严重度(Severity,S)、频度(Occurrence,O)、检测度(Detection,D)并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1~10分,分数越高说明潜在风险产生的后果越严重、发生频率越高或越难以检测到风险,RPN=S×O×D。RPN的最高值为1000,最低值为1,数值越大说明风险越高、潜在的问题越严峻,必须优先予以干预,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表1 严重度、频度、检测度评分标准

1.3.2 微量泵调节依据准确率 在临床收集数据时进行微量泵泵速记录与微量泵泵速进行核实,两个数据一致者为记录准确,准确的微量泵泵速记录次数比上该段时间一共调节微量泵泵速的次数为调节依据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泵速调节依据准确率采用百分率表示,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MEA模式分析评定及改善措施 对于关键失效模式,医生重复调节泵速可通过增加医生之间沟通途径,设计便利沟通渠道,并加强医生培训进行改善;未及时记录泵速则可要求护士第一时间进行泵速的记录,增加医护沟通途径,并制订泵速更改和停止流程。见表2。

表2 FMEA模式分析评定及改善措施 分

2.2 采取改善措施后两组RPN评分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采取改善措施后两组RPN评分情况比较 分

2.3 措施前后微量泵调节依据准确率分析 微量泵调节依据准确率由原来的71.16%上升为90.04%,见表4。

表4 措施前后微量泵调节依据准确率分析 次

3 讨论

3.1 FEMA模式在临床微量泵泵速调节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本研究采用了FEMA对微量泵泵速调节的风险管理中进行分析,通过RPN评分得出“医生重复调节泵速”与“未及时记录泵速”是关键失效模式,通过制订微量泵泵速调节交班信息记录表、泵速条、微量泵泵速调节流程、微量泵停止流程、对医生进行培训以及对护士进行相应培训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使得微量泵调节依据准确率有显著提高,关键失效模式的RPN值明显下降,与国内研究[8-9]结果一致。

3.2 FEMA模式在临床应用的关键 在研究过程中,先由护士、医生组成风险管理的核心小组,通过通过结合临床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其中的5项关键失效模式进行根本原因分析,通过RPN评分,评出2项重点的失效模式制订预防措施,从而使得其RPN值大幅下降以及泵速与护理记录的一致性显著提高。在本次研究中,高危药物微量泵泵速调节属医护合作问题,因此本团队加入了医生,取得了成效。提示在临床众多工作中,需要对风险进行分析并分类,针对医护合作的风险评估需要进行医护合作。在进行临床风险防范管理中要加强科学管理工具的应用,在使用工具的同时,在使用FEMA时要对其失效原因进行充分分析,从众多环节中分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解决,从而使得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多的收益。

3.3 措施持续改进 虽然制订了微量泵泵速调节及停止流程,设立了泵速条方便医护沟通,本研究结果显示微量泵泵速记录准确率明显上升,但仍存在泵速未记录的情况,由此可见对医生的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因科室众多为期一个月的轮转医生,科室需要加强对轮转医生的相应培训,重点为医生的重视程度,并做到按时、重复培训,以达到强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用FEMA在进行泵速调节风险防范管理中,分析需要改善的环节显示,医护沟通存在很大问题,所以充分进行医护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使得微量泵泵速调节风险防范的管理及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1] 周桂莲.微量微量泵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1,4(4B):125.

[2] 康进.神经外科病人使用微量微量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0,(15):175-176.

[3] 任月红.微量泵应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当代医学,2010,16(4):147.

[4] Kataoka J,Sasaki M,Kanda K.Effects of mental workloadon nurses’ visual behaviors during infusion pump operation[J].J Nurs Sci,2011,8(1):47-56.

[5] Evans RS,Carlson R,Johnson KV,et al.Enhanced notification of infusion pump programming errors[J].Stud HealthTechnol Inform,2010,160(1):734-738.

[6] 谢文,周凤婵,郑志惠,等.品管圈活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2):15-16. 肖丽萍,赖小英.微量微量泵临床应用中纠纷与事故的防范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2):263-264.

[7] Liu,H.v.,C Lill,L,&Lill'N.Risk evaluation approaches in failure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A literature review[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3,40(2):828-838.

[8] 何茹,占正寅,戴雯.FMEA模式在人工气道风险防范管理中的应用[J].2012,28(26):49-50.

[9] 游兆媛,高凤莉.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4,17(7):731-733.

陆欣欣(1968-),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从事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

王晓杰,E-mail:jie926000@163.com

R472

C

10.16821/j.cnki.hsjx.2016.16.013

2016-01-27)

猜你喜欢
泵入微量准确率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基于Al2O3纳米粒子的微量润滑铣削冷却性能分析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持续泵入刀口冲洗对于预防封闭负压引流堵管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