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浓缩——日本电影

2016-12-21 15:06吴琼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武士伦理

吴琼

【摘要】日本是一个兼有着菊的温柔雅致又有着刀的残忍和暴力的民族。日本人对生死离别的纯粹与释然,对人间烟火的超然与淡定,都流露着这个民族的奇特血液。

【关键词】日本电影;武士;惊悚;纯爱;伦理

一、引言

日本自二战经历毁灭性打击后,不仅在经济上迅速恢复崛起,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在文化精神层面上,也通过电影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日本作为一个福祸无常的岛国,在其电影文化中也展现出了别国没有的对于极致美感的追求。本文通过对于突出日本特色的几类电影风格中简析了其中对于日本文化的阐释。

二、极端变态与极致唯美

如同菊与刀中所说,日本是一个兼有着菊的温柔雅致又有着刀的残忍和暴力的民族。日本礼节颇为繁杂,长时间处于压抑下的日本人组成了对唯美的无尽追求和变态扭曲的社会,也造就了社会中暗藏着的,一个个极端的灵魂。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日本惊悚片也随之崭露头角,并占有一席之地。日本惊悚片以调动观众紧张的神经为主要目的,其作用也是为了让生活在高压中的日本人在极致的血腥里得到充分的释放,暂时逃离那些社会规矩和责任。《大逃杀》是早年专门擅长黑帮暴力题材电影的深作欣二最后的几个作品之一,无疑也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四十二条鲜活的生命,三天的时间,两个结局:生,或者死。这些群体与个体,每一段故事都典型的让人熟悉与震惊。面对绝境,有人不竭余力地展示人性的残忍;有人利用残存的日子寻欢作乐;有人试图团结合作抵抗这一切……人生百态,在一百二十二分钟的影片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上演了最为骨肉丰盈的幕剧。是选择杀人,逃避还是被杀?这种绝望和孤独正是日本混乱的、信仰缺失的、虚无主义的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声音,这种带有残暴倾向的危机感也正是资源极度紧缺的日本的特殊意识。这部影片向人们抛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当世界变得混乱与疯狂,靠什么来救赎那些无助的人们?意外地,日本惊悚片充满了暴力血腥的元素,可另一面又充斥着温馨与希望,这部残暴的影片就有着温情无比的结局,七远和典子,两个充满人性善良和纯真光辉的恋人成为仅有的两个幸存者,他们走出了绝望的孤岛,重返人世,在东京街头相视而笑。大逃杀以血腥变态之名,折射了最真实的世界和最原本的人性,毫无疑问,像这样深刻剖析人性的电影,本可以在人生寓言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但年过古稀的深作欣二选择了一个虚假又俗套的结局,不知他是否在告诉当下迷茫的日本人,只有爱能救赎这绝望的心灵和狂欢的世界。

同样地,日本的纯爱电影在世界电影几乎是里程碑的存在,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的慢节奏直击人们心灵。2007年,新海诚带来了由三个短篇组成的动画电影——《秒速五厘米》,这是迄今为止新海诚在国内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也是日本纯爱电影的典型代表。十三岁的列车,十七岁的海浪,二十七岁的擦肩而过。电影不仅画面中大片鲜艳的色彩在追求极致的唯美,缓慢抒情音乐渲染力也够强,只靠着简单的人物和细腻的情感就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让观影的人都回忆起各自的懵懂与刻骨。那些被唤醒的人和人之间强烈又纯真的感情在脆弱的世界里仿佛具有更加热烈的意义,因为所有感情最终都会消亡。就像贵树在十三岁樱花雨中的初吻,从一开始就含蓄的表明了这段爱必定是无可避免的绝望。“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巨大庞然的人生,阻隔在我们中间的旷阔无垠的时间,我们无能为力。”这是典型的新海诚式主题:时空交错,永远爱难开口,永远爱不能得。成长让身体变的惰性,在世界的密闭无隙和陌生中,灵魂就从这里消失。在与明理擦肩的那一刻,那年他在滞留在雪夜列车上的祈祷终于成真:明理,不要等我…忧伤与绝望中,观众的情绪也释放到最大,那些年少时不曾说出口的话在时光流转中褪色,又被新海诚浓墨重彩的重新标注,化作叹息,化作眼泪,化作心里一句句不必溯源告白与告别。这类充满遗憾与无望的纯爱电影虽如出一辙,但每一部又都足够引人入胜,追其本源,不仅仅是纯爱电影的观影主体是庞大的年轻群众,更重要的,它是日本人一种原始的、对瞬间之美的追求。正如日本人民作为精神象征的樱花,那美到极致后的瞬间零落,绚烂而短暂的生正是他们所崇尚的。

日本人就这样一手牵着残酷的现实,一手拽住美好与感动。

三、日本武士文化

1950-70年代,日本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导演,拍出了众多一系列优秀的日本武士电影,日本的武士文化也由此推广到世界。其中《七武士》被一系列名家后学奉为经典,无论主旨、人物、摄影、故事,无一不显示出大师的气派。单是七个武士的出场,就精彩无比,让人看见几个个性鲜明的真武士,也隐约听到了黑泽明亦敬亦憾的叹息。那是个不需要武士的时代,人们只看见刀,而不见刀后的人,于是有人依附城主,有人自视甚高,听不见笙歌,也不闻呻吟。有人沦为寇贼,有人颠沛流离。黑泽明从始至终都未曾刻意美化这些武士,他们也曾犹豫怀疑过,他们不屑,他们高高在上……因为他们是武士,武士是骄傲着的,哪怕落魄,哪怕不堪。是村民吝啬虚伪,自私势利撕裂了他们内心赖以自傲的信念,农民那些被他们看不起的求生意识和行为,正是拜只知争名夺利、打打杀杀的武士所赐,最终武士也如常人,救人危困,又有多大程度纯然出于侠义之心?纵然荣华富贵,衣锦还乡,到头来,仍逃不脱血溅五步、荒冢几堆、无人哀泣的宿命结局。所以,战斗结束,对着几座插剑的新坟,勘兵卫会说:“我们又失败了,那些农民才是胜利者。武士就像风,从大地上漫卷而过,那些农民始终和大地在一起,永远地活下去。”故事的终局连他们安身立命的信条都给颠覆了,黑泽明这一刀实在是够狠,就是这种狠劲,给我们看见了人性的悲壮激烈,看见了光荣与卑劣,看见了武士不仅仅是简单的血腥残暴,他们背负着的更是几代武士的荣耀。而武士们不惜付出生命传承的的武士精神,也在日本人,乃至每个人的心里都绽放光芒。

四、伦理背后的世界

伦理题材的电影也是日本电影领域的热门,反应在电影内容上的是日本家庭的平常生活和舒缓的情趣,展现的是是对夫妇、家庭的审视与思考。《幻之光》改编自宫本辉的同名小说。作为1995年威尼斯获奖电影,本片在编导演、配乐、摄影上都堪称日本电影中的翘楚。这部电影以失去为主体,两位亲人的离开,这个女人生命的一半也似乎已然埋在坟墓里了。这在日本并不稀奇,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男人是女人的天。在铁轨不断向前延伸的镜头里,由美子终于选择了和丈夫上班离走时相反的方向,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鼓励日本女人选择自己生命轨迹的重要一步。片末寒冬已去,由美子终于换了身上白下蓝的轻便衣裙,而不再是之前阴郁古旧的深色或者单色,冷暖色调的乍然变化也透露着由美子获得了走出阴影的希望——至少不再常会涌上心头的阵痛难忍。这是早先日本电影中最初关于日本人民生活的缩影,无论是生,亦是死,无论是逝去,或是留存,日本人对生死离别的纯粹与释然,对人间烟火的超然与淡定,都流露着这个民族的奇特血液,这种令人叹为观止又让人仰视的民族气质,正如那肆意的樱花一般美丽而落寞。

五、结语

从极具日本风格的惊悚、纯爱及伦理电影的角度,分析了导演从中表达的对于日本文化的理解与诠释。惊悚中的暴力与多疑,纯爱中的脆弱与懵懂,伦理中的释然与舒缓。与此同时,也简述了个人对于日本电影文化的观点,并从中深刻的感受到了,在日本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中所塑造出的极端而唯美的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1] 周天淼. 从日本电影看中国文化[J]. 中国科技博览, 2011.

猜你喜欢
武士伦理
科技伦理
这边国的小人儿武士
剑龙是武士吗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武士”挡道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剑龙是武士吗?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专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