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花鸟画中残荷的意象美

2016-12-21 15:07苏丽华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残荷花鸟画外观

【摘要】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是由工艺装饰发展而为独立画种的。花鸟画的内容很丰富,凡是以花卉、花鸟、虫鱼为描绘对象的画,都称之为花鸟画。荷花作为传统画的题材,从古至今已经有无数的文人墨客从各种角度去表现它,这主要是在于它美丽的外观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格。虽然描绘荷花的作品很多,但是表现残荷的却不是很多,本文拟从一些绘画作品中探索一下残荷的意象美。

【关键词】花鸟画;残荷;意象美;外观;内在

荷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受文人推崇的花卉意象之一,被赋予了众多美妙的称谓:又名莲、莲花,亦称为芙蕖、鞭蓉、泽芝、水芙蓉、水芝等。古之雅士唤其溪官、玉环。然此众多称谓中亦有特指,未开之花蕾名为菡萏,已开之花朵唤曰鞭蕖。东晋《拾遗记·卷一》所载:“神芝发其异色,灵苗擢其嘉颖。陆地丹蕖,骈生如盖、香露滴地,下流成池。因为豢龙之圃。”“有蕖石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故宁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如文中所载,可见上古传说中,“荷”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入“仙境”形成先民憧憬的美好意象之一。

荷,在中国是一种极富文化意味的植物,古人以为荷有君子之质,尤其是在士子眼中,荷之质也清,荷之品亦高。灼灼然得天地之灵,皎皎然若君子之质。张潮在《幽梦影》里说:“凡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居者多不结实。甚矣,全才之难了。兼之者,其惟莲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描写的是其质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写的是其品高。

从荷花的外观分析,水下扎根于淤泥,在藕根上抽出无数支坚硬的细枝跃出水面长达二、三米,不畏风吹雨打尽显一身不屈不挠的精神,枝头绽放的花朵婀娜地摇曳在枝头,张扬而不跋扈,艳而不惊,媚而不俗,淡然处世的风格为人们所称道。这恐怕就是画家喜欢它的原因。千百年来画家们不断地描绘荷花,画的是一种荷花,但画的荷花却是不同的内容。事实上,古往今来以荷花为同一题材的作品,不仅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不同画派,不同的面貌,甚至同一画派的不同画家均有互异的个性风格。因此才有了绚丽多彩的荷花图。

画家们以荷花为题材,其目的绝不仅仅为了表现花的形象自身,而是借物象以抒情,荷花由抽芽到茂盛再到凋零,经历四季的变化,各个时期可谓各具千秋,绝大部分画家都会选择画盛开的荷花,荷叶清幽,荷花娇艳。但是,秋天的荷花也是别有一番魅力,残荷,亦有自己独特的美。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云:“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描写残荷的好诗,我更喜欢《红楼梦》中林黛玉改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错落有致的声响可谓天籁之音。仿佛是整个池塘的荷花并没有枯死,它们把芬芳渗透到枯梗和败叶上,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残荷的荷叶不似夏季时的碧绿青郁,荷花也不似盛开时红润鲜艳。却有自己独到的枯黄美。

《枯荷鸳鸯图》是元代张中的作品。张中画山水师从黄公望,擅长画花鸟,多以水墨点簇晕染,生动而富韵味;偶尔设色,清隽雅致。作品有《太平春色图》、《松溪垂钓图》、《枯荷鸳鸯图》等。墨笔花鸟,点厾晕染,笔法粗简,默气浑润,崇尚清润淡雅,尤长墨笔绘花鸟竹石,笔墨疏简,风格俊逸,属于文人画写意体系。

《枯荷鸳鸯图》用浅淡的笔墨画残败的荷花,水边有一块坡石头,石头上栖息着一对鸳鸯,画面向右上方伸展出一片荷叶和一枝莲蓬,C型构图,荷叶和鸳鸯相得益彰。技法上,水墨点染与没骨法并用,笔墨粗简,却十分传神,色调淡雅,意境深远。画中的鸳鸯像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在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对未来充满希望,彼此不离不弃。就如同荷花一样,现在败了,来年又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有不好的一切终将会过去,美好的一切终将来临。

《荷花芦苇图》是清代恽寿平的作品。恽氏山水画初学元黄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隽之致,又以没骨法画花卉、禽兽、草虫,自谓承徐崇嗣的没骨画法,创作态度严谨,认为“惟能极似,才能传神。”“每画一花,必折是花插之瓶中,极力描摹,必得其生香活色而后已”。他的画,“点染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创造了一种笔法透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的“恽体”花卉画风。

《荷花芦苇图》描绘的是秋风萧瑟之中,一枝盛开的荷花凌空而出,盛开的花瓣娇艳动人,与凋残半枯的荷叶以及枯槁无色的莲蓬形成鲜明的对比,亦是新生与死亡对比,蕴含着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好也有坏,人生有失才有得。

古代画残荷的画家很多,近现代的也不少。著名画家溥心畬常以荷花(残荷)作画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荷花象征着清白,历来被文人所赞赏,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和溥心畬的精神气质特别像。溥心畬,原名爱新觉罗·溥儒,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溥心畬得传统正脉,受马远、夏圭的影响较深。他在传统山水画法度严谨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创造出新,开创自家风范。溥心畬的清朝皇室后裔的特殊身份使他感悟到荣华富贵之后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画中营造的空灵超逸的境界令人叹服。

《荷花图》就是的作溥心畬品,画中一片枯萎的荷叶随风摇摆,一枝莲蓬凌风而立,还有一只小鸟栖息在上面,十分惬意。色调淡雅,笔法稳健有力,整幅画给人的感觉就是精神焕发,毫无惨败之感。《荷花图》反映了画家“灵均作赋悲君国,岂独乡心入梦中”的心境,抒发了他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其实这幅画最感人的是作者要传达给我们一种精神,即在逆境中也要具有荷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气节,不向困难低头,即使生活环境再恶劣,也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坚信苦难过后必是幸福。

深秋,荷塘中没有了“菡萏香清扑面来”的生机盎然,有的只是“寒塘瑟瑟落芳魂”,相比盛荷,钟情于咏残荷和画残荷的人要少得多,以上所有的残荷题材作品,虽然没有尽显盛荷的光彩夺目,却道出了残荷的美,残荷的韵,残荷的神。在画家眼里,残荷,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正承载着生命的重负,孕育着下一个新的开始。

总之,这些残荷题材的绘画作品构图特别、造型准确、色泽美丽,将意境和情趣作为绘画的灵魂,以诗意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一幅幅艺术精品,使后人在欣赏的时候获得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也学到了不少绘画的技巧。还能从中感悟出面对人生和对待生命的哲理。就算人生处于逆境中,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就像人们行将老去的生命,也应有一种别样的美。

【参考文献】

[1]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 李中会. 美术鉴赏[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 韩  纬. 中国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 叶  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5] 黄世中. 李商隐诗选[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6] 林钰源. 构图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 陈传席. 中国绘画美学史[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作者简介】

苏丽华(1991—),女,山东济南人,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残荷花鸟画外观
鸟类能识别植物的外观等
A Shopping Story to Remember
残荷听雨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混凝土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提升探讨
照猫画虎
工笔花鸟画
简析宋代花鸟画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影响
残荷
残荷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