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时英小说中电影化想象色彩的渗透

2016-12-21 08:46张晓雯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分析

张晓雯

【摘要】穆时英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穆时英从192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次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咱们的世界》,很快就震惊文坛,后来,穆时英转战现代主义创作,发表了《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公墓》、《上海的狐步舞》等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主要针对穆时英小说的电影化想象色彩进行分析。

【关键词】穆时英小说;电影化想象色彩;分析

穆时英是中国文坛中一位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的作家,在刚刚成年时,穆时英就发表了一系列反映社会大众疾苦的生活,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后来,穆时英转战现代主义创作,发表了《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公墓》、《上海的狐步舞》等等,被评为“新感觉派圣手”。他的作品大都描绘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明昙花一现、畸形发展时的社会生活,但穆时英的早期作品表现的却是下层百姓的“草莽”生活,揭示了社会上贫富对立的不平等现象,如《南北极》、《咱们的世界》等,艺术表现手法悖反都市文学的高雅,充满了下层人民强悍、粗犷的生活语言,一度被誉为“普罗文学之白眉”。在穆时英的小说中,有着非常浓郁的电影化色彩,其中蕴含的电影化想象色彩也备受社会关注。

一、穆时英小说的艺术成就

提及穆时英可能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印象,但是对于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现代文坛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感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穆时英可以说是当时文学界的一朵奇葩。他的文学创作中拥有浓郁的电影化相信色彩,阅读穆时英的文章时你能够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立体的视觉感,这种视觉感就像是在电影院中观影一样,能够带给你无限的想象和可能。在现代文学史上,穆时英被誉为是“中国新感觉派圣手”,可以说其不仅仅推动了新感觉派文学的发展,同时其也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先驱者。

二、穆时英小说的电影化想象色彩

穆时英的小说表现了都市人的生活困境,它不同于当时的左翼文学所表现的因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的压迫而陷入的困境,而是都市人被现代文明异化而陷入的违反人性的一种生活状态。在穆时英的作品中所描述的往往是上海都市文明发展历程中那昙花一现的、畸形的发展状态,他的小说就像是一场关于上海的纪录电影,一笔一画、一撇一捺所记录的都是曾经那个真实存在的上海都市历史沿革中的阴暗面。包括其小说《南北极》、《咱们的世界》等都是在极力的刻画上海在曾经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贫富不均衡的状态,而且最让人感到新奇的是穆时英对于上海都市文明的刻画手法并不是充满着都市文明的高雅,而是采用极度悖反的刻画手法,用草莽的方式来阐述了那个正在兴起的都市文明。言辞之间充满了民间生活的强悍和粗犷,但是我们却能够在这种悖逆之中感受到穆时英对于这种畸形的上海文明的抨击,所以穆时英也一度被称为是“普罗文学之白眉”。

从穆时英开始,都市抒情小说一改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随心所欲,散漫无拘的形式,开始注重形式的创新,强调“创新句、新腔、新境”,将小说形式作为审美对象并尝试加以诗化,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都市抒情小说对形式的诗意追求,淡化了小说的故事情节,突破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线性逻辑结构。其实穆时英的小说之所以会呈现出电影化想象色彩与其小说中这种明显的悖反写法不无关系。在穆时英中篇小说《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出版的时候,可以说在当时的文坛轰动一时。这种明显存在着意识流痕迹的小说写法与传统的小说存在明显的不同,内容中充斥着穆时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明显的与世俗不同的小说写法让穆时英不得不面临来自左翼的压力,并且这种压力一直伴随着穆时英以后的创作生涯。《南北极》作为穆时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内容中那充满着对立和矛盾的内容,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也更加晦暗的上海社会。阶级的对立、矛盾的生活,在都市文明的灯红酒绿中我们透过穆时英的眼睛看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上海社会,充满了诱惑、迷恋着声色的都市客,继《南北极》之后,穆时英的《公墓》真切的让人们看到了穆时英文学作品中那种明显的具现化特色,当所有人都在敏感、纤细、复杂的生活中不停的沉沦、徘徊的时候,所有的读者却像是在看一场电影一样,跟随着穆时英在用一种意识流的方式来呈现一个真实、客观,但是却又充满着离奇的上海社会。都市文明的发展必然不会全部都是光明,而穆时英就是将这层光明的外衣去掉,让更多的读者在他的蒙太奇似的小说中感受到那种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碰撞和对立。栩栩如生的上海社会,我们却能够感受到满满的疲惫和颓废,城市文明的发展到底是激发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放大了人们内心中的那份脆弱,穆时英用一部部小说告诉所有人,这才是文明的发展,这才是我们从未见过但是却又真实存在的生活。

众所周知,曾经的上海是全中国最为奢华和浮靡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摩登男女演绎着不同层次的情感世界,他们在这个纸醉金迷的社会中沉迷,他们自以为自己是在都市文明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产物,但是这种沉沦、迷惘最终所暴露出来的仍然是他们精神的贫瘠,他们在都市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失去了他们曾经赖以坚持的信仰,已经失去了他们应该享受的现实主义,所以他们只能够在霓虹灯、爵士乐、娱乐场所中不停的徘徊,渴望寻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痕迹,但是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谈而已。穆时英的电影化想象色彩将上海那个年代的红色、绿色、人们向往着的明天的白色以及人们内心恐惧的黑色,浓墨重彩的融入到一部小说中,将他们粗鲁的涂在所有读者的眼前,就像是一块电影幕布一样,一边涂抹一边抨击着这种可悲可叹的时代。另外,穆时英的小说还表现了人生虚无主义的主题。虚无主义指的是价值失落、信仰丧失的精神状态。虚无主义也是现代主义的基本主题,表现的是人在现代社会的信仰丧失、价值失落,人生的无意义。

三、结语

其实穆时英小说的电影化想象色彩的存在与其所身处的那个年代是不无关系的,如果不是穆时英正身处于那样一个纸醉金迷的社会,他们不会感触如此之深,也不可能呈现出如此具有立体感和显示感的文学作品。所以说,文学,永远是不可能脱离生活和社会而单独存在的。

【参考文献】

[1] 田松林. 对“力”的崇拜——评穆时英的《咱们的世界》[J]. 宜宾学院学报, 2013(10).

[2] 李洪华. 现代都市的“颓废”书写——穆时英小说创作新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3] 朱宾忠. 心曲的咏叹与变奏——论穆时英小说的抒情品格[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4] 方明星. 历史的误读——普罗文学与新感觉派关系之一种考察[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03).

[5] 林冠. 在故乡体验异乡,在异乡寻找故乡——由新感觉派小说浅谈人与城的关系[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S1).

猜你喜欢
分析
导数考向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分析与探究
回头潮
一个递推数列问题的类化分析
万有引力易错题分析
三角恒等变换常考点分析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