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二)

2016-12-21 08:58李佳雯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

李佳雯

【摘要】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1866—1925)虽然身处于晚期浪漫主义时代,但他从一开始就站在反浪漫主义的立场上,不断探求新的创作道路。他不是一流的作曲家,但他在当时所提出的音乐思想与创作观念预示了20世纪音乐创作方向,并且在多方面影响了后人的创作风格。因此,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讨论萨蒂的音乐创作及其创作思想,对他的音乐进行音乐学分析。

【关键词】萨蒂;音乐创作;音乐思想

年轻时的萨蒂遇到了讽刺作家马利,他的作品预示了达达主义的风格,这必然会对萨蒂产生很大的影响,也确定了萨蒂反对传统社会观念的秉性,当然这和萨蒂自小的叛逆性格是分不开的。其实,萨蒂的达达主义倾向早已出现,他偏爱幽默,写有大量具有讽刺意义的作品,比如乐谱上会出现令人费解的指令,萨蒂之后的作品更是达达主义的代言,注释更加离奇古怪。有人认为萨蒂是以幽默讽刺的手段来掩饰他创作技术的缺陷,可也有人认为他的幽默嘲讽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这恰恰体现了萨蒂达达主义的倾向。出于反传统的精神,萨蒂开始了对传统曲式结构的解构。经过圣歌学校的学习后,萨蒂的创作更加迷茫,这使他彻底地站在了传统音乐的对立面,达达主义的痕迹更加鲜明了。在萨蒂之后的作品中,达达主义贯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炫技表演》,这部作品还代表了当时最新的艺术发展方向。20世纪10~20年代萨蒂创作了“家具音乐”,他的这一音乐思想颠覆了艺术行为的存在,萨蒂把音乐艺术等同于室内的家具,不会引起人们格外的注意,音乐完全是作为环境背景出现的,成为日常生活场景的衬托。萨蒂对传统音乐解构的结果就是拉近了音乐与生活的距离,使音乐不再成为精英文化所特有的。

萨蒂早期的创作主要是以钢琴曲为主,此时的钢琴作品已经体现了萨蒂个人的风格特征。其中有《萨拉班德舞曲》、《伊姆诺佩迪》和《玄秘曲》,“在这些作品中,他采用了一些新的和声语言,如没有预备和解决的九和弦的连续进行以及连续的平行五度等。”三首萨拉班德舞曲与传统的萨拉班德不同,萨蒂使用了静态的音乐材料,没有戏剧性的展开,所以给人的感觉是静态的,在这里萨蒂一生所崇尚的简约风格已初露端倪。就在这首简单的作品中,萨蒂迈出了不平凡的一步:“简洁的旋律线、单一的色彩、创新的和声、散化的节奏、精巧的结构。”乐曲中非传统的和声进行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又预示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散化的节奏预示了在萨蒂之后的作品中取消小节线的做法。由于对古代音乐文化的偏爱,萨蒂创作了《伊姆诺佩迪》,这首乐曲比起《萨拉班德》更是简单了许多,乐句之间微妙的变化更是减弱了乐曲的推动力,重复手法的使用给人一种静态感。三首《玄秘曲》是受到了东方音乐的影响才创作的,在其中可以看到萨蒂的风格更近一步,第一点就是取消小节线,这延续了节奏的散化风格,而且在乐谱上开始出现了古怪的话语,奇怪文字的出现预示了萨蒂达达主义的倾向。

萨蒂在玫瑰与十字架时期趋向新古典主义风格,音乐的特点依然是静态的,此时期萨蒂的音乐思想开始形成,他认为“音乐应避免富有表情的内涵,要平淡、暗淡,重复、冷静和客观应该被鼓励而不应该被轻视,”这是他终生所奉行的准则。萨蒂在这时期的代表作是《拿撒勒前奏曲》,他解构了传统的奏鸣曲式,创新了一种新的组合方式。萨蒂早期的音乐创作风格贯穿他的一生,“简约的音乐语言、故弄玄虚的幽默和精妙的数理逻辑等”,萨蒂在不断探索中创新出了他那简洁的音乐语言,他反对绚烂、繁复、过于精明的音乐语言,认为真正的法国音乐应该朴实、简单、明确、自然。为了摆脱德奥音乐中常见的主题对比冲突和动机分裂的手法,他使用的是单一主题的展衍手法。从他的作品中,能够清晰感受到主题线条的简洁并富于歌唱性,旋律结构与和声通常简洁、朴素,避免旋律过多装饰与和声的复杂。

萨蒂不是技法高超的作曲家,但他的音乐思想却是先进的,他的音乐观念预示了身后许多的音乐发展方向。他始终使用简洁的音乐语言是新古典主义的象征,还是简约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萨蒂虽然是达达主义者,反传统是他创作的信条,但他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理性化创作态度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数理逻辑关系,比如萨蒂对黄金分割的运用已经超出了单纯获得心理美感的意义,而是将它作为进行曲式实验的一个因素;家具音乐的提出模糊了音乐与生活的界限,这一观念对20世纪下半叶的偶然音乐、概念音乐、环境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音乐与生活相互渗透更是引导出约翰·凯奇的创作思想。

萨蒂生活在音乐风格多变的时代,他所具有的反叛精神促使他不断在音乐创作道路上创新。他虽生于后浪漫主义时期,却站在了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并且维护法国应有的音乐,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印象主义风格;当印象主义还没有稳固其地位时,萨蒂用更加简洁的音乐语言来反对它的存在,引导出了新古典主义;之后萨蒂并没有成为新古典主义的旗帜人物,他的音乐风格一直处于多变的状态。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简约是他终身不变的语汇。萨蒂像是一位终身旅行者,没有固定的落脚点,却踏足了世界的每一片土地,由于停留时间的短暂,他轻易不会在一个地方生根发芽,但他会指出人类前进的方向,也许前面的路不一定走的远,可不断地探索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沈  旋, 谷文娴, 陶  辛. 西方音乐史简编[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 刘  瑾. 论埃里克·萨蒂音乐观念的先锋性[J]. 音乐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4).

[3] 刘  瑾. 萨蒂生活中的两次重大转折及对其创作的影响[J]. 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4(4).

[4] 吴伟松. 萨蒂与他的钢琴音乐[J]. 人民音乐, 2007(5).

[5] 张庆阳. “非功能性”音响的历史意义──兼论德彪西“拉威尔”萨蒂音乐作品的某些特点[J]. 人民音乐, 2000(9).

[6] 刘  瑾. 萨蒂在20世纪的命运——“萨蒂的价值”问题述评[J]. 音乐研究, 2005(3).

[7] 刘  瑾. 萨蒂作品中的黄金分割及其审美内涵[J]. 音乐研究, 2004(1).

[8] 刘  瑾. 埃里克·萨蒂的早期生活经历与音乐创作[J]. 中国音乐学, 2002(4).

[9] 刘  瑾. 埃里克·萨蒂和达达主义[J]. 中国音乐学, 2001(2).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初探巴洛克音乐创作的美学价值
我国音乐创作的复合式民族性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满怀赤诚 执着追寻
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一)
对人物形象的音乐创作手法的分析
浅析德彪西音乐创作精髓
在音乐创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