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疏导工作研究

2016-12-21 18:35孙小芳郑丽媛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

孙小芳+郑丽媛

【摘要】同性恋是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现象。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却层出不穷,即便是在高校,也客观存在着一部分同性恋群体。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和价值观完善的关键时期,所以高校方面应该加强对同性恋群体的心理疏导工作,为其提供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健康的恋爱观,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同性恋现象;同性恋群体;心理问题;心理疏导工作

同性恋群体是古今中外都客观存在的群体,但是由于当前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繁荣,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在多元化的价值观背景下,恋爱观也不再局限于异性之间,而是出现了个别同性之间的恋爱现象。这也便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同性恋群体。大学阶段是同性恋身份得以确认并通过接触同性恋信息而发生身份认同的集中期。虽然隐秘存在,人数不多,但是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是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的,如果不对其加以疏导,不仅会影响到这部分群体的心理健康,还容易使同性恋现象得以蔓延。为此,本文将从大学生同性恋现象的根源着手,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心理疏导工作展开论述。

一、大学生同性恋现象的根源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祖国的明天,因此大学生需要有健康的身心。但是由于社会方面的原因以及个体性取向方面的因素,大学生中客观存在着同性恋这一主流文化之外的群体。

1、先天遗传因素

从生物遗传学来说,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也就是说,同性恋群体中有部分个体是基于遗传因素而形成的。

2、后天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同性恋者的父母未能为其子女提供适当的性别角色榜样,因此其子女的性别自我认定就不完全,容易产生同性恋倾向。另外,父母婚姻的不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导致部分孩子厌恶异性或渴望同性的保护等。

(2)早期性经历

早年的性经验,尤其是首次性经验,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在许多个案中甚至比童年家庭环境的影响更强烈。最初的性经历,即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遭遇和经历,事关重大,印象深刻,有可能就此将性快感与同性对象联结在一起,难以再将二者分开。多数大学生同性恋者是在青春期前后走上这条路的,有的十三四岁、有的十七八岁,有的二十出头。

(3)异性恋中受到严重挫折

如果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诱导,就会产生同性恋倾向。这在大学生同性恋群体中较为常见。

(4)社会多元文化影响

由于社交途径的拓宽,加之媒体的宣传,以及个别公众人物公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与同性恋行为,同性恋现象逐渐从隐蔽走向了公开。大学生的婚恋交友观没有完全成熟,又处于求新求异的心理阶段,在这一社会化背景下很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开始尝试同性之间的恋爱关系,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时尚”,是“与众不同”。

当然,形成同性恋的原因还有多种,如性教育的忽视、特殊的性经历、伙伴群关系、偶然因素等。

二、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心理问题研究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与普通大学生群体不同,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十分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比如情绪压抑,焦虑迷茫,消极避世等,严重者甚至会做出自杀等过激行为。

1、情绪压抑

虽然当前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尊重并认可同性恋群体,但是在整体大环境中来说,同性恋依然是一个不被理解的群体,甚至同性恋群体自身也对其同性恋身份有所不安,因此他们极易产生情绪压抑等问题,终日郁郁寡欢。

2、焦虑迷茫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虽然恋爱,却不能公诸于众,得到祝福,也不能携手一生,因此他们在产生同性恋倾向时,便会自责、懊悔;在产生同性恋行为时,容易反复,感到焦虑,对前途不可知,会十分迷茫;即便冲破重重困难而走到一起,但因为双方都背负太多,期待的也更多,容易出现过高的期望。在过高的期望与过低的收获无法平衡时,同性恋群体会因情绪情感问题和生命未来的迷茫感而引发抑郁、焦虑的问题。这是绝大多数同性恋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消极避世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在发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后,认为自己是“异类”,不仅刻意避免与同性之间的交往,甚至对异性都是消极躲避;在发生同性恋行为后,更是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容易产生消极避世的心理。

三、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心理疏导工作

1、建立良好咨访关系

同性恋群体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十分敏感的防备甚至敌对心理。为此,在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过程中,应该与其建立一个良好的咨访关系,使其放下戒备,坦诚说出自己的困惑,寻求解决的方法。具体来说,一定要对同性恋群体持理解、关怀的心态,保持价值的中立,不要对同性恋现象做过多的定性评价,而是要尊重咨询学生,对其表示理解,为其严格保密,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2、疏泄个案负面情绪

一般来说,同性恋群体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负面情绪,因此心理辅导人员应该及时疏泄个案的负面情绪。一方面,可以给予精神支持,并尽可能应用暗示、保证、疏泄等方法,使他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并通过由浅入深的谈话引导他们把压抑在内心的负面情绪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应该改善个案对同性恋的认知,向学生详细介绍同性恋的成因、国内外同性恋基本状况以及当前同性恋者的社会生存环境,并引导个案分析自己问题产生的根源,当前的心理冲突以及解决措施等。这样一来,个案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又有了明确的归因与解决措施,就会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接受下一步心理疏导工作。

3、进行规避隔离遗忘

对于已经产生同性恋行为的学生,心理辅导人员可以进一步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行为疗法。因为很多同性恋行为的学生在刚开始时,都是出于一种好奇、尝试、求新的心态,而随着与相处对象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亲密,逐渐产生了依赖心理。那么对这一问题进行规避,逐渐从距离与心理方面隔离,并引导他们多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他们就会慢慢遗忘,依赖心理越来越轻,问题也就更容易得到解决。

4、进行疏导效果评估

在对同性恋个案进行心理疏导工作之后,还需要进行疏导效果评估,对学生进行回访,进行再咨询,对学生情况进行记录与追踪,评估疏导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运用到其他个案的咨询过程中。

四、结语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其心理疏导工作不仅是为了个案的健康成长,也是为了维护学生整体的稳定团结。因此,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心理辅导人员在与该类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一定要保持耐心,尊重与鼓励学生,及时排解疏导负面情绪,调整认知,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汪  亮, 余翠萍, 黄阿毛, 蒋  妮, 沈浩巍, 潘明安, 夏苏建, 王声湧. 粤、港、澳三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4(08).

[2] 王槐银. 论心理疏导法的科学运用[J]. 法制与社会, 2012(09).

[3] 李  阳, 张延华, 张海霞. 同性恋形成机制探析[J].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06).

[4] 杨  扬, 岳文静, 朱振菁. 同性恋的心理社会成因[J]. 学理论, 2012(15).

【作者简介】

孙小芳(1986—),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本科学历,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咨询。

郑丽媛(1994—),女,汉族,广东揭阳人,专科学历,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
让爱燃起希望
新媒体时代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与思想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产房助产专业实习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