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河湟花儿的传承与保护

2016-12-23 17:25逯克刚
商情 2016年42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青海花儿

逯克刚

【摘要】花儿作为西部民间文化特有的一种艺术载体,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冲击下,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不断流失,“花儿”传承者和演唱者年龄普遍偏大,从而导致其基本特性发生了变异,更面临消亡的危险。本文以“河湟花儿”为研究对象,拟从现状、处境、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力求花儿与时代同步,成为新时期河湟地区民间音乐文化靓丽的载体。

【关键字】河湟花儿 现状 遗产 传承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色彩斑澜的民间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脉、华夏儿女认同的纽带。现如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华夏文明和传统文化大发展的大背景下,代表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处境。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农村城镇化和大量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农村人口大转移,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审美情趣的变化,电视、网络、媒体等电子科学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有着悠久发展和传承历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形态,大量的优秀民间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被誉为高原艺术奇葩的青海河湟花儿民歌,也正在遭受着现代化进程的洗礼和冲击。如何拯救和保护这些人类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华夏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

一、传承与保护的必要性

作为西北民间文化独特艺术形式的青海河湟花儿,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员,更是一种反映河湟民众生产生活的、地地道道的口传文化艺术载体,其所反映的每一个字眼、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事件,无不真切的倾诉者河湟劳动人民的心怀,其歌唱从手里拿着的、眼里看到的、心里想着的乃至世间的一切都囊括在里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和研究价值。然而,在新世纪文化大繁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张口就来,闭口即无、特色典雅”的口头艺术形式——河湟花儿,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影响着河湟花儿的延续和命运,甚至正处在濒临灭绝的状态。正如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先生一百多年前在《古代社会》一书中的断言:“印第安人部落民族文化生活在美国文明的影响下正在日渐衰颓,他们的技术和语言正在消失,他们的制度也在解体。今天还可能容易搜集的事实,再过几年之后即将无从发展……然而非常不幸,摩尔根的预断在今天的美国已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古印第安文明已成为历史光辉的绝唱,美洲大陆的主人印第安人只能在保留地、在白人文化覆盖下喘息,那些印第安青年人为标明白己的印第安身份,在村寨旁竖一根图蹲柱,或在衣服上画一只乌鸦,只有这么一点干巴巴的文化了。他们的语言、宗教、习俗都已灰飞烟灭。今天的人们想了解印第安文化,只能谈《古代社会》,这要感谢摩尔根先生”。

二、河湟花儿的现状和处境

具有高原地域文化特点和高原多民族文化特色的河湟花儿艺术的发展,已不容乐观、令人担忧,拯待社会的关注和保护。主要表现为:

1、在文化大发展的冲击下,河湟花儿赖以生存的生态文化环境正在改变,遇到了空前的现实困境。

2、河湟花儿的传承呈现出后继乏人的情景,“传统活态主体”——即老花儿创作演唱艺术家,大多年事已高,其创作演唱花儿的能力几尽丧失;在西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河湟地区展开了较大规模的撤村并城、农村现代化的开发活动,促使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挣钱,以致失去了大量花儿的继承主体,河湟花儿传承的链条悄然改变,残缺不全。

3、河湟花儿“即时即景、即编即唱、唱心所欲”的创作演唱模式亦荡然无存,现今的花儿赛事、花儿会的歌手所演唱花儿曲令大多没有创新,是一些提前准备好的内容及光碟伴奏,失去了花儿演唱的随机性、即兴性、灵活性等特征。

4、社会上部分歌手崇尚“西洋唱法”的思想也在侵蚀着花儿的原生态演唱特征。笔者认为,若长此以往,传统的河湟花儿将失去其别具特色、五彩纷呈的个性特征,更将失去其原有的风格面貌和民族文化艺术特征。

三、河湟花儿传承和保护的策略

纵览河湟花儿的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异以及花儿自生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河湟花儿的传统规律性质,立足自身专业实际,笔者认为,河湟花儿的传承与保护,必须立足多方位、多元化的视角,采取全面并进的原则和措施进行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具体为:

1、立足教育优势,推进花儿民歌进校园。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高职院校是潜在的最有力、最有效的花儿传承保护的优势资源。青海河湟地区的部分高校, 如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大学等高等、高职院校师资力量雄厚,人才聚集、尤其是艺术类学科的存在和建设,是花儿传承保护的基础前提,笔者认为,可在这类学校的学科建设中纳入《青海河湟花儿创作演唱》课程,在广大学生中普及青海河湟花儿创作规律和演唱特征,了解和传承花儿民歌文化属性,提高学生对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的感知度和学习兴趣。另外,校内或校际形式的花儿擂台比赛,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本土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传承保护价值。

2、各级政府牵头组织,以花儿研究学者、专家为依托,以专业花儿歌唱家、乡土草根花儿歌唱家为主体,定期开展花儿民歌文化艺术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演唱交流会等,以便及时获取河湟花儿传承发展趋势、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研究对策。

3、以政府主导为基础,以省、市、县、镇、村、组等各级行政机构为依托,自上而下建立各级河湟花儿的创作、演唱等组织,将河湟花儿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定期组织各层次,尤其是乡村低层花儿创作演唱擂台赛,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民众的创作优势,以保持河湟花儿原汁原味的山歌、乡土气息。

4、有效保护花儿活态的传承人,有效治理各地花儿会的生态文化环境。生态环境是花儿会赖以生存的土壤,削弱花儿会中的商业文化因素,改变“商业为主、花儿演唱为辅”的本末倒置的花儿会人文生态文化环境现状,积极组织和发动参会的全体民众进行自发的、有组织、百花绽放的独唱、对唱等花儿演唱形式,丰富花儿会的内容,使花儿会更具原生态的艺术魅力。

5、定期举办不同等级的原生态花儿歌手大奖赛,发掘优秀的花儿演唱歌手,积极推荐实力较强的花儿歌手参加各种权威性的全国性及省部级的民歌比赛,并对参赛歌手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大限度的宣传青海河湟花儿的独具特色、质朴清纯的民族民间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君仁.邢燕燕《花儿学术史》研究之三[J].中国音乐(季

刊).2012.(3).

[2]赵静.花儿艺术特征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1.(5).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青海花儿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