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修玉篇》中的标调注音

2016-12-23 02:41赵晓庆郝茂
辞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音读集韵广韵

赵晓庆++郝茂

摘要标调注音最初见于魏晋时期解经注经的随文释音中,后来的辞书包括《玉篇》《广韵》等也都有个别标调注音的情况。因为反切注音的缺陷很难避免,所以到了宋金之际,在政治环境宽松的条件下,辞书编纂者们开始大胆改良反切,在此情况下标声调辅助注音的方式得到普遍应用,金代邢准《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1188)中大量的标调注音就能说明这一点。广泛地标注声调是该书不同于其他字韵书的突出特点,该书通过标调的方式弥补了辞书反切注音的诸多缺陷,是汉语辞书注音发展史中的有益尝试和重要补充,其中不少标调还从侧面反映了金代实际语音,体现出了较高的语音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修玉篇》辞书标调注音注音发展史语音史

一、 引言

汉语的声调特征在先秦时期已为人们所察觉,南齐沈约《四声谱》及“周颙善识音韵,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南史·陆厥传》)的说法是有关“四声”的最早记载。汉语的四声之别被发现以后,特别是按声调分韵的韵书产生以后,人们对声调的认识大大增强。于是,辞书编纂者们在为汉字注音时除了使用直音和反切外还会标以声调,这从同时期的音义书中就能看出:

(1) 《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中》: 彆,《说文》“方血反”又边之入声。《埤仓》云:“弓末反戾也”。

(2) 《经典释文·论语音义·宪问》: 谏争,下作去声。

(3) 《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上中》: 并,步顶反,又并之去声。

按,我们对《经典释文》一书做了穷尽性的考察,发现仅有上述三例标调注音。

其中,“彆”字“又边之入声”是指又音为“边”的入声读法,属直音与标调相结合的又音注音;“谏争,下作去声”是说下字“争”读为去声,属异读字的标调注音;“并,步顶反,又并之去声”与上列“彆”字一样,同属直音与标调相结合的又音注音。

同时期及之后的字韵书也常常会有声调标注,比如《宋本玉篇》中就有两例标调注音:

(4) 抍,音蒸,又上声,救助也。

(5) ,力由切,又去声。

“又上声”是指“抍”字有声母、韵母与“蒸”相同但声调为上声的音读;“又去声”是指“”字有声母、韵母与“力由切”相同但声调为去声的音读。

《广韵》《集韵》中也各有一例声调标注:

(6) 《广韵·上声·拯韵》“拯”字下曰:“救也,助也,无韵切,音蒸上声。”

(7) 《集韵·上声·抍韵》: 抍,旧说无切语,音蒸之上声。《说文》“上举也”,引《易》“抍马牡”。

“拯”“抍”二字异体,在《广韵》《集韵》中它们都用了“音蒸上声”这样直音加标调相结合的注音。与音义书、字书不同,韵书本来就按声调分卷,其中每个字所在的平、上、去、入声一目了然,似乎不用标调,但在遇到个别不便造切语的字时,人们只好用直音加标调相结合的方式注音,《广韵》《集韵》中的“拯”“抍”字就是如此。

以上的标声调注音都是零星的、散见的,而真正大量、成系统的标调注音则出现在金代邢准的《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以下简称《新修玉篇》)一书中。

二、 《新修玉篇》中的标声调注音

宋代《集韵》开始改良反切,将类隔切改作音和切,将很多反切上下字改成同等呼的字以便于拼合。但《集韵》反切中的生僻字及多音字仍有不少(如: 揬,阤没切;睊,扃县切;绚,翾县切;炼,郎旰切;韵,筠呁切),从而造成无效注音,这是反切注音难以避免的缺陷。

到了金代,人们对反切注音的弊端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宽松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学者们开始大胆地进行增改。于是就在改良反切上下字的基础上大量运用声调标注来弥补反切注音的不足。这在《新修玉篇》一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

(8) 埢,居倦切,去声,限曲也,亦作觠。

○《韵》又居转切,上声,冢土。又丘园切,园墙也。又巨贪切,埢垣曲墙也。

(9) ,徒骨切,又班戛切,玉瑱也。又去声,取也。

(10) 邝,呼光切,人姓。《何氏姓苑》云:“今庐江人。”

○《韵》又占晃切,上声。人姓,出庐江。

标声调辅助注音是对汉字反切注音的有益补充,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反切注音的缺陷。以上列三字为例:“埢”字“居倦切,去声”因被切字生僻而在首音后标以声调;重音一“《韵》又居转切,上声”因切下字“转”字有上声和去声两读而标声调以明确音读。“”字后标有“又去声”,是说该字还有与“徒骨切”声、韵相同但声调为去声的音读。“邝”字“《韵》又占晃切,上声”,这是对“浊上变去”的标注音;根据汉语语音发展史,“晃”作为全浊上声字在宋金时期的北方话口语中已经变作去声(传统韵书中“晃”为上声),为“规范”口语音读,邢准在《新修玉篇》中做了声调标注。

汉字的标调注音(或称为标声调辅助注音)是直音、反切等注音方法产生后人们用来弥补直音、反切注音缺陷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由于这种注音方式在《经典释文》《广韵》《集韵》《宋本玉篇》中都较少出现,所以它在我国辞书注音发展史中长期被忽视。现在我们发现《新修玉篇》中有大量的标调注音,仅前十卷(共三十卷)就有258个字头标调281次,估计总量可能会超过800次。其中的标调内容丰富且价值较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三、 《新修玉篇》标声调的性质类别

根据对《新修玉篇》前十卷近三百组标调的考察,我们发现其中的标调根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明确音读和标示又音两大类。

1. 明确音读

(1) 切下字两读或多读的标调

《新修玉篇》所引各篇韵的音切中,有很大一部分反切的切下字都存在异读情况(包括两读、三读、四读),这就大大降低了反切注音的有效性。邢准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就通过标注声调来弥补这一缺陷。如:

(11) 諯,尺绢切,相责,又至缘切。《说文》曰“数也”,又曰“相让”。……

○又持碾切,去声,数也,相让也。

(12) 祤,于矩切,祤县名,在冯翊。

○《韵》况羽切,上声,注同。

(13) 抌,丁感切,击也,刺也。……

○又常枕切,去声。《方言》“推也”。

“諯”之切下字“碾”有上声狝韵和去线韵两读;“祤”字重音切下字“羽”有上声麌韵和去声遇韵两读;“抌”之重音切下字“枕”有平声侵韵、上声寝韵、去声沁韵三读。这三个字的切下字都有异读,故邢准为明确注音而进行了声调标注。

(2) 切下字生僻易混读的标调

在反切注音中,反切用字生僻常常会造成无效注音,然而在《玉篇》《广韵》《集韵》等传统辞书的反切中生僻字却经常出现。针对这一问题,邢准开始大胆地运用标调方式进行弥补,如:

(14) 瓓,力旰切,去声,玉采。

(15) 餂,徒兼切,甘也,同作甛。

○《韵》又他玷切,上声,取也。《孟子》“是以言餂之”。

(16) 捎,所交切,《周礼》“轮人以其围之,扐捎其数”。捎,除也。……

○又山巧切,击也。一云揽也,亦作。又梢峤切,去声。挢捎,略取上物也。

(17) 肷,鱼廉切,美也。

○又苦簟切,上声,腰左右虚肉处。

生僻的切下字不仅难写、难认,还容易使人将它的音读与谐声偏旁联系起来,从而造成混读、误读,邢准在《新修玉篇》中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标调。如以上诸字中,“瓓”的切下字“旰”本来只有去声一读,但该字生僻且容易与谐声偏旁“干”读音相混,故标明声调(按: 《广韵》《集韵》多有以“旰”为切下字者,但都未标声调);“餂”字重音切下字“玷”只有上声忝韵一读,因其不常见且容易与谐声偏旁“占”混读,故标明声调以显示音读。“捎”的重音切下字“峤”只有去声笑韵一读,因其生僻且易与同谐声的常见字“乔”“桥”“侨”等读音相混,故标声调以作区别。“肷”的重音切下字“簟”只有上声忝韵一个音读,其音读不好把握且易与同谐声的“覃”字(平声)混读,故标注声调以显示音读。

我们发现《新修玉篇》中的标调以切下字生僻的情况较为多见,这是因为标注声调本来就只对切下字起作用(反切注音的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3) 切下字常见但易混读的标调

有时候切下字是常见常用字,但因其易与同谐声的偏旁混读而被邢准加标声调。如:

(18) 顤,五聊切,头高长皃。……

○又丘召切,举首,去声。

(19) 勡,匹妙切,劫也。

○《韵》又毗召切,劫也,去声。

(20) ,居倦切,去声。《说文》曰:“搏饭也。”隶省作、眷,《字类》从此,俗作灷。

从认知方面考虑,现代人易混读的字在古代也可能是易混读的。上述“顤”“勡”之重音切下字“召”(去声笑韵)较常见但音读不好把握,此处注明为去声可能是要与其同谐声易混读的字“昭、招”等相区别。“”之切下字“倦”只有去声线韵一读,此处注明声调,或是为了区别易相混读的同谐声字“卷”“捲”等。

(4) 切下字不生僻、无异读的标调

在《新修玉篇》众多的标声调材料中,我们发现有切下字、被切字皆不生僻也不易混读但仍然标有声调的情况,这类标调是纯粹地为标调而标调。如:

(21) 愉,羊朱切,悦也,和也,颜色乐也。

○又羊戍切,乐也。

○《韵》又他候切,苟也,去声,郑司农曰:“民不愉。”

(22) 慢,莫谏切,轻侮也,不畏也,怠也。

○《韵》曰怠也,倨也,易也,俗作“”。

○又莫甸切,慢訑,弛纵意也,去声。

(23) 单,丁安切,大也,一也,只也。《韵》又单复也……

○又之膳切,去声,单至,轻发之皃。

“愉”的重音切下字“候”在去声候韵,不生僻也没有异读;“慢”的切下字“甸”只去声霰韵一读;“单”字重音切下字“膳”在去声线韵,不生僻也没有异读。但三个字下却都标明了声调,疑其为显示音读而故作标调。

2. 标示又音

标示又音是标声调的一种重要类型。与音切下显示音读的标调相比,标示又音的标调则属真正的标调注音。以下列二字为例:

(24) ,于鬼切,逆追也。

○《龛》又平声。

(25) 、,二胡故切,或上声,跪,双膝者也。

“”字重音中的“又平声”是指与“于鬼切”声韵相同但声调为平声的又音读音。“”二字的切下字“故”在去声暮韵,此处“或上声”表示与“胡故切”声韵相同但声调为上声的又音音读。

四、 《新修玉篇》标调所反映的实际语音

《新修玉篇》单纯标调的直接目的是明确注音,根本目的是对反切注音进行补充和完善;又音标调的目的则是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标示又音,不具有补充和完善反切注音的作用。不论是明确音读的标调还是标示又音的标调,《新修玉篇》中的声调标音都是在对语音进行实际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邢准等人在用标调弥补反切注音缺陷的同时又用标调来“规范”音读,从而使得标声调这一简单形式蕴含了丰富的语音史信息。

1. 标调对浊上变去的反映,如:

(26) 堑,七艳切,《左氏传》注“沟堑也”,《字书》“城隍也”,又坑也。

○《韵》又七渐切,上声呼。

(27) 圹,苦谤切,空也,穴也。《韵》曰:“墓穴。”《韵》又丘晃切,竁也。一曰圹埌,原野迥皃,上声呼。

(28) 邝,呼光切,人姓。《何氏姓苑》云:“今庐江人。”

○《韵》又占晃切,上声。人姓,出庐江。

“堑”之重音切下字“渐”有平声盐韵和上声琰韵两个音读,同时“渐”字的上声音读在当时北方话中已经“浊上变去”,也就是说“渐”字本来标示的是上声而现实口语中却读作了去声,所以邢准进行了声调标示。

“圹”和“邝”的切下字“晃”为荡韵(唐韵上声)字,但在实际读音中“晃”已变作去声,所以邢准要标明其本为上声音读。

2. 标调对韵部合并的反映,如:

(29) ,居夭切,上声,国名。

切下字“夭”字有平声宵韵、上声小韵、上声晧韵三读,此处只注明为上声,说明小、晧两韵即宵、豪两韵系在北方话的口语中可能已经没有分别。

3. 疑有对入声消变的反映,如:

(30) ,徒骨切,又班戛切,玉瑱也。又去声,取也。

“”字“徒骨切”在入声没韵、“班戛切”在入声黠韵,该字《广韵》无收,《集韵》只有入声没韵“阤没切”一音,此去声又音很可能是入声变作去声后邢准根据实际音读补充的注音,这是当时北方话入声消变事实的反映。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经典释文》的三例标调中有一例入声标调,而《新修玉篇》八百多组标调却无一处入声标注,这似乎也从侧面反映了宋金时期北方话入声消变、北方人已对入声字不能敏锐感知这一事实。

五、 余论

在中国古代的辞书注音中,反切注音弥补了直音的许多不足,却没有改变汉字注音所存在的根本性缺陷。比如,当反切用字为多音字时,反切注音的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而当反切用字为生僻字时,反切注音的有效性就会完全丧失。金代辞书学家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就运用声调来调和矛盾以弥补反切注音的不足和缺陷。

另外,辞书中的反切注音还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它通常会滞后于语音的变化发展。《新修玉篇》对“浊上变去”一类字的声调标注虽然看似是在“规范”音读,但又从侧面反映了历时音变,体现出了很高的语音史研究价值。

标声调注音的情况在魏晋时期的释文音注中已存在,后来唐宋时期的《宋本玉篇》《广韵》《集韵》中也都能找出个别标声调的例子。到了金代,在反切亟需改良的大背景下,邢准开始通过广泛地标调来弥补辞书中反切注音的不足(据考察,金代王太、祕祥等人已开始在宋本《玉篇》基础上增标声调,但数量不多),使得《新修玉篇》一书中标声调的数量大大增加。由此我们看到金代音韵学家在弥补辞书反切注音缺陷方面是通过标调这种方式做过重要尝试的。金代学者的声调标音是对辞书注音方式进行补充和改良的有益尝试,是古代“应用语言学”的重要体现,这在我国辞书注音发展史及中国语言学史中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度等(宋).宋刻集韵.北京: 中华书局,1989.

2. 顾野王(梁).原本《玉篇》残卷.北京: 中华书局,2004.

3. 韩孝彦,韩道昭(金).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续修四库全书·229经部·小学类.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 陆德明(唐).经典释文.北京: 中华书局,1983.

5. 司马光等(宋).类篇.北京: 中华书局,1984.

6. 邢准(金).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中华再造善本·金元编·经部.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7. 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8. 赵晓庆.《新修玉篇》注音材料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9. 张氏泽存堂影印(宋).宋本玉篇.北京: 中国书店,1983.

(赵晓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

(郝茂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

(责任编辑马沙)

猜你喜欢
音读集韵广韵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Short A Sounds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文言文“四读”教学法之浅见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语言接触中的“洋泾浜”现象新议
向熹著《简明汉语史》(修订本)指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