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2016-12-23 21:18唐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启示心理压力

摘要:口译即时性、现场性等特点决定了口译是一项强度高、压力大的工作。在口译大赛中,现场评委和观赛者的评价、大赛主题的不可预测性等因素更是增加了参赛选手的心理压力,过大的心理压力对口译信息传达的准确度、流畅度和完整度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口译教学中教师应在训练模式和材料选择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抗压能力训练。

关键词:口译大赛;心理压力;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1008303

引言

中译杯第三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是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展现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译应用能力的赛事活动。大赛采取初赛、复赛、大区赛、全国半决赛、全国总决赛五级赛制,于2013年10月份正式启动。初赛由各地院校自行举办,各校选拔1—3名选手参加所在省举行的复赛,复赛选拔前6名选手参加所在大区决赛。此次华中大区赛包括英汉交传和汉英交传两个环节,英译汉为“关于世界银行反腐败问题的讲话”,汉译英为“中国银行董事长关于 ‘世界已经进入4G时代的讲话”,要求选手依据视频赛题进行现场翻译。其中,英译汉环节的讲话语速较快,长句较多,而汉译英的讲话为即兴发言,有较多移动通信技术术语。两个环节的赛题各具挑战,为选手们口译实践提供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各高校的口译教学及研究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1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

口译是一项即席性很强的、多任务同时处理的活动,根据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式(Effort Model),在交替传译中,第一阶段译员应完成听力与分析、笔记和短期记忆三个基本任务,第二阶段则应完成记忆、读笔记和传达三项任务[1]。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中,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除了具备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广博的知识面、娴熟的口译技巧、出众的记忆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压力,做到不怯场,防止因情绪紧张甚至失控而影响口译质量。林郁如在分析译员心理素质时曾说道:“选择口译这份工作,就是选择与压力为伴。”[2]而在口译大赛中,选手们的心理压力更是骤然增大,因为大赛选手在承受口译员的普遍压力之外,还要面临比赛现场的其他压力,如大赛主题的不可预测性,以及来自现场评委和观众的评价压力等。

1.1主题的不可预测性

本届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未就大赛主题进行说明,往届比赛也仅仅提供了考察大致范围:(1)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2)中国对外贸易和商务交流;(3)中国对外文化交流;(4)近一年来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5)世界局势(近一年的重大事件);(6)世界经济。本届全国口译大赛大区赛试题虽然紧扣大纲,但因其考察范围太广,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内容,依然有较大的不可预测性,选手难以为此做针对性很强的准备。因此,选手们往往缺乏底气与信心,在口译初期的听觉认知阶段就高度紧张,严重影响信息听辨效果,阻碍真实水平的发挥。

1.2评价的严苛性

在口译大赛中,因为担任评委的都是资深译员,在场听众绝大多数也是口译学习者和爱好者,“这意味着译员口译过程中的任何失误和遗漏都有可能在这类听众面前暴露无遗”[3]。本次比赛分为两个环节,在第二个环节开始之前,公布了前一轮的分数,在情况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能否调整好心态,沉着冷静地投入到下一轮比赛是对选手心理素质的一大考验。另外,从口译现场的压力来看,与同声传译相比,交传译员的心理压力问题可能更为凸显,因为同传译员坐在隔音的同传室里翻译,并不需要直面观众,而交传译员则需要直面观众。口译大赛选手在做交传时,过于在意观众的表情和反应,看到或者听到观众在下面窃窃私语,都可能会让选手焦躁不安,担心自己哪里出错了,也有些听众喜欢纠正译员的错误哪怕是很小的错误。这样选手会对自己要求过高,追求完美,稍有错漏就惊慌失措,因小失大。

1.3口译现场原声录音的听辨

口译中的听辨不同于一般的外语听力训练,用作听力训练的材料通常不存在口音的干扰,讲话人吐字清晰,语调没有多大变化,同时材料中较少杂有外界的噪音。而译员在口译工作中所处的信息环境是现场性的,信息干扰、缺失时有发生。口译中的“听辨”较一般的外语听力训练要复杂得多,要求也高得多,口译员因此也要承受更大的现场压力。本届大赛大区赛试题采用全真口译现场的原声录音,其中英译汉环节是取之现场的大会发言,汉译英选取的是真实的现场采访,突出了口译的现场性、真实性和实战性。这不仅对参赛选手的临场水平发挥是一个挑战,对选手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1.4即席发言的信息编辑

口译的内容可以是有准备的发言或即席发言,事实上,即使在有准备的发言中,讲话者改动发言或者撇开发言稿自由发挥的几率也很大。“人们在即席口头表达中由于思维和语言水平的限制经常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拖沓、语言模糊或者断句层次不清、逻辑关系混乱等现象,这给译员造成了很大困难”[4]。即席发言的口译更为灵活,对译员的要求也更高,考验了口译员的信息理解和重组表达的能力。本届大赛大区赛汉译英试题——中国移动董事长关于“世界已经进入4G时代”的讲话是一段即席发言,保留了发言人的冗余、停顿、模糊、口头禅,句子结构松散,重复、解释性的句子较多,给参赛选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大多数参赛选手一味追求逐字逐句照译,翻译时结结巴巴,语言组织零乱、语句不通顺,语法错误多。

2心理压力对口译信息传达的影响

综上所述,口译工作对口译员的要求如此之高,自然就会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适度的压力会促使口译员不断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工作中也有利于译员集中注意力。但过度的压力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消极作用,会削弱口译员处理各项任务的能力,严重影响现场口译的效果和质量。纵观本次大赛,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干扰选手听辨和记忆等能力,从而影响信息传达的准确度、流畅度和完整度。

2.1对准确度的影响

只有准确无误地将一方讲话的内容传递给另一方,才能真正达到口译的目的。具体说来,口译的准确涉及口译时的主题准确、精神准确、论点准确、风格准确、词语准确、数字准确、表达准确、语速准确以及口吻准确等方面[5]。在此次大区赛中,很多选手口译时没有准确地表达原语信息, 比较严重的是在比赛中出现的主题错误,有选手把“anticorruption”(反腐)主题误译为“反恐”。事实上,这篇英译中的比赛试题开始前有提示:“下面您将听到一段关于世界银行反腐败问题的讲话”,学生很明显是由于过度紧张出错。另外,这篇讲话中出现了“regressive tax”这一术语,选手在比赛之前已获知该词的解释,遗憾的是大多数选手都未能把它准确翻译成“累退税”。而在中译英环节,“TDLTE技术”这一表达在讲话中反复出现多次,但是能把“TDLTE”这几个字母拼对的选手凤毛麟角。参加本届口译大赛华中大区赛的选手是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从湖南、湖北两省众多高校选出来的优秀选手,已积累一定的参赛经验,出现这样的失误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压力。

2.2对流畅度的影响

流畅性是口译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充分体现了口译的特点。即时性是口译区别于笔译的最大特点,要求译员反应敏捷、出口利落,同时做到语速流畅、节奏适当。大区赛中很多选手译文表达不流畅,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尤其是对包含较多数字的材料有畏惧感,语速明显减慢,甚至有大脑短路现象,错误频出。英译汉部分长句较多,有些选手译到一半就退回去重译,而汉译英材料专业性较强,选手对于比如“平板电脑、运营商、兼容、漫游”等术语思考痕迹较重,表达时词穷、不够果断。此外,汉译英材料为即兴发言,重复和解释性话语较多,选手未进行信息编辑而逐句照译也会使得译文在连贯性和流畅度上大打折扣。

2.3对完整度的影响

口译的完整性不一定体现在原话的词语、结构的完整性,而是主要体现在思想、内容和要点的完整上。漏译是本届口译大赛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总结起来有三种原因:首先,录音停止后迟迟不开口翻译,未能在听到提示声的3秒之内给出译文,因译文滞后未能译完;其次,原文没听懂或是没记住导致的信息丢失;最后,译词而不是译义,译文条理不清,不能有效抓住文本的整体结构和语句的逻辑框架组织译文,口译时似乎相关的词句和意群都有,就是没有完整的信息,不知所云。而以上三种情况都与选手心理压力过大不无关系。

3大赛启示——寓抗压训练于口译教学之中

对于比赛选手而言,高强度的练习是提高口译能力的关键。然而口译大赛只是一时的,而口译学习和实践则是长期的,教师对于口译教学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大赛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比赛反映出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用以指导和完善平时的口译教学。无论是在口译工作还是口译大赛中,有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事实上,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译员也不可能完全克服心理压力,唯一能做的就是采用有效手段把心理压力缩小到自己能够控制的程度。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了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之外,更应在训练模式和材料选择等方面注重对学生的抗压能力训练。

3.1不应过分强调技巧

众所周知,所谓一名专业的口译人员,了解口译中必要的技巧是必须的,如公众演讲技巧、短期记忆技巧、笔记技巧、数字传译技巧等等。然而,技巧是靠能力作为依托的,脱离能力基础过分强调技巧乃本末倒置。一味强调口译的方法和技巧,而忽视口译实操训练的投入,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扎实、应用薄弱,能想到却说不出,这与口译重应用的本质背道而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口译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反复地练习使所学技能潜移默化[6]。与技能训练同等重要的是百科知识储备和语言综合能力。首先要跟踪时事、扩大知识面。其次,要重视中英双语阅读,熟悉相关词汇,如每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等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必要时甚至可以背诵。最后,还要注重平时的笔译练习和积累,“要提高口译水平,笔译是基础,难以想象,自身笔译都难以表达的句子,口译可以译出。”[7]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大量的技能训练,增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完善百科知识储备,再辅以必要的口译技巧,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才能有效降低译员的心理压力。

3.2材料选择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口译课上的材料选择尤为重要,首先,训练材料在内容、风格、与语音方面都应尽量广泛。在内容方面要尽量覆盖多学科领域,还要尝试听各种不同风格的讲话,如商务谈判、访谈、陈述、演讲、新闻发布会、礼仪祝词等,在语音方面既要包括标准语音训练也要包括非标准语音的训练,以培养临场适应能力。其次,口译练习应尽量选用真实的录音资料。真实录音或录像资料可以增强学生亲临现场的经验和感受,更好地适应口译工作的现场性。各大英语学习或口译学习网站都有大量可供下载的真实音频或视频材料,口译教师还可以将各种会议和谈判场合等口译实践的实况录下来用作教学材料。在翻译硕士(MTI)口译方向的视听与会话课上使用的真实材料主要包括:新闻、英语原声电影尤其是纪录片、电视节目、演讲、辩论等。学生刚接触时会感到有难度,然而经过一个学期32课时的练习,现场材料的适应能力和听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3.3Titlesummaryretelling 的训练模式

就口译教学而言,材料的选择固然重要,训练模式却更能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训练模式是让学生听完一段材料后直接复述或者翻译,这样学生在听辨阶段对信息主次不分,什么都想记下来,生怕漏掉一个词语和表达,无形之中加大了心理压力。笔者曾参加过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在高级口译技能培训课上,施小菁教授采用的是“titlesummaryretelling”的训练模式,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听完一段中文或者英文讲话后,要求第一步给出标题,第二步概括大意,第三步复述。将该训练模式运用于初级阶段的口译教学有如下优势:首先,有效训练学生听辨时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重点放在“意义”而非单个词语上,减少陌生词汇带来的干扰;其次,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使脑记和笔记协调得更好,笔记紧扣信息主干和逻辑主线因而更为有效,不至于笔记记了一大堆却不知所云;最后,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口译输出时的流畅度、完整度和翻译质量。实践证明,该训练模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在口译学习初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在交替传译“听、记、译“三个关键环节的抗压能力,有利于在口译现场或赛场发挥出原有水平。

结束语

口译任务本身的工作负荷和口译员的工作环境决定口译员要面对持续不断的压力,抗压是口译工作的一部分。除了笔者以上分析列出的几点压力来源之外,大赛现场还难免出现各种突发情况,比如,比赛正式开始时出现了技术故障,选手要面对众多观众等待工作人员调试设备,事实上口译现场的突发情况更是难以预料,而这些都是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的。因此,教师在口译教学中除了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其抗压能力。只有找到口译“听、记、译”各阶段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选择并收集全真现场录音材料,采取“titlesummaryretelling”等有针对性的训练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口译实操训练,才能培养出业务水平与心理素质俱佳的合格口译工作者。

参考文献:

[1]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phia:John Benjamins, 1995.

[2]白玫.口译的特点及标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1):90.

[3]林郁如.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92.

[4]唐媛.技能化口译教学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的体现——以大学本科口译教学为例[J].中国翻译,2013,(5):53.

[5]王燕.CATTI英语口译实务(二级)考试的定位与备考思路[J].中国翻译,2012,(5):95.

[6]张吉良.论听众因素对译员口译策略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70.

[7]周晓娴.如何缓解口译过程中的心理负效应[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168.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心理压力
多吃蔬果缓解心理压力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探究雅思口语测试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AIDS/HIV阳性患者心理压力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