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之处看黛玉

2016-12-23 18:57刘禹淇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书中,曹雪芹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众多的女性。本文聚焦“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形象进行分析,力图从黛玉的“美的化身、多重的性格、对爱情的执着”三方面挖掘她自身所散发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美的化身;多重的性格;对爱情的执着

曹雪芹历经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在小说中,曹雪芹以细腻的笔法塑造了众多内蕴丰富独特、深刻感人的文学形象,特别是林黛玉——这个集灵慧、忧愁、痴情、薄命于一身的绛珠仙子,更是让人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我试着从几个角度谈谈曹雪芹倾注了大量心血描写的这一文学形象。

一、美的化身

在《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美的形象。林黛玉是“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一个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岂能是凡间之人所能比拟的?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曹雪芹第一次对黛玉的外貌描写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赋予黛玉的是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捧心而蹙”、袅娜风流使林黛玉的形象具有绝世的姿容。

黛玉的姿容是迷人的,然而,随着曹雪芹的引领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的黛玉。她“心较比干多一窍”。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其言行举止,彬彬有礼,举止有度。

黛玉诗思敏捷,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第一次结诗社时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赋出,做不出者则受处罚。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环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二、多重的性格

曹雪芹倾心塑造的林黛玉是个血肉丰满,性格多样的人物形象。

黛玉是个十分敏感、小心眼的人。这是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和心思缜密造成的。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次,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其实,黛玉对人也很真诚。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教,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是情敌,相互猜忌。但在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

三、对爱情的执着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展示的宝黛爱情的最大特点便是坚贞、诚挚。黛玉可谓是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而执着,而她多以“哭”、“使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等举止针对宝玉,其实这些率真,不加任何修饰的随性行为恰恰是她对爱人示爱的独特方式。

第十七、十八回,大观园造成,贾政带门下清客参观大观园时带上宝玉,命他为大观园各处景观拟匾。宝玉所题匾额和对联皆显示出他独有的才情。贾政也颇赞许。宝玉心情大好,身边所配之物都被小厮们抢去了。林黛玉以为她送他的荷包也被他送给小厮了。于是,“我给你的那个荷包给了他们了?你明儿再想要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烦他所做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宝玉心知不妥,赶来阻止不及,也要动气。原来宝玉将黛玉赠的荷包带在里面,并未被下人抢走。宝玉将荷包掷回,黛玉愧气而哭,宝玉连忙劝解,二人和好如初。二十八回,薛宝钗让贾宝玉陪林黛玉走一走,说黛玉心里不自在,贾宝玉说了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曹雪芹没写林黛玉当时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可以想见,林黛玉肯定又生气了,因为后来贾宝玉找她,和她说话,她要么不理,要么也回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要么说:“也不管二爷的事。”后来宝玉被人叫走,她还说了一句:“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她爱说便说,爱恼就恼,急了就哭就骂,一向纯真,毫无矫饰,从不顾忌。当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结婚后,气绝而亡。她,一个孤女,为了追求纯真的爱情,用她独有的方式向封建礼教发出了呐喊。“真”和“美”的独立人格魅力在她身上显现得那么高尚,那么清纯,那么深沉,表里如一,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彰显了黛玉对爱情的执着。

四、结语

在封建礼教固守的大家庭中,林黛玉有个性,有思想,绽放出自己独特魅力的生命之花,具有不同于以往才子佳人小说的“人”的完整性。一个“真实”的林黛玉,以其感性的生命形式打动着读者,使得多少人为之落泪,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成为世界文坛上的不朽传奇。

【参考文献】

[1] 俞平伯. 红楼梦[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 汪道伦. 以儿女常情谱写儿女真情——论林黛玉性格内涵[J]. 红楼梦学刊, 2005(3):142-157.

[3] 朱伟明.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略论林黛玉的生命意识及其叛逆[J].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学报, 1999(3):65-68.

【作者简介】

刘禹淇(2000—),女,汉族,江苏赣榆人,东营胜利一中2015级19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