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艺观的发展及其作家作品评论研究

2016-12-23 18:59洪林霞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发展

洪林霞

【摘要】20年代文艺观在进化论、人性论等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呈现出自然主义文艺观、写实主义文艺观特点。而茅盾文艺观发展亦呈现出渐进性特色,即到1919年,茅盾文艺观逐渐倾向于马克思主义,1924年参与了“反对中国式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战略,1925年开始探讨无产阶级艺术。因而,在茅盾文艺观探究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对茅盾错位文艺观进行分析,详细阐述茅盾文艺观的各个发展路径。

【关键词】茅盾文艺观;发展;作品评论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创作了《子夜》、《春蚕》、《夜读偶记》等著名作品,具备独特的文学观。因而在现代文学观领域探究过程中应注重以“茅盾文艺观”为导向,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创作特点,并从茅盾作家作品评论角度入手,探究其他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特点。以下就是对茅盾作家作品评论等相关问题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现代文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参考。

一、茅盾文艺观的发展

茅盾文艺观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艺术性”,例如,茅盾在《告志研究文学者》中指出:“新旧文艺观区别在于文艺内容开始反映时代精神……”,同时,否定了“民众艺术”,认为无产阶级艺术存在的条件为:第一,没有农民家族主义;第二,没有资产阶级个人憎恨心理;第三,没有知识阶级个人自由,必须纯粹崇尚无产阶级艺术。

第二,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观,即茅盾在《夜读偶记》等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突出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思想,注重在选材过程中保障内容与形式俱佳,如,以自然界和社会为取材对象,同时,真实表达人生阅历,反馈人生到未来的文学心理,且贴近人民大众愿望。

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1925—1930年,茅盾尚未形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更为注重在作品创作与评论过程中反映时代变化轨迹。而在30—40年代,茅盾马克思主义文学观逐渐成熟,《子夜》与《春蚕》中即全方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同时,茅盾在对徐志摩等人作品进行评价过程中,摒弃了传统混沌精神文学观,注重分析作家所属时代,从评论内容中反馈阶级关联。

二、茅盾作家作品评论分析

1、详尽评价

从茅盾作家作品评论角度来看,茅盾在30年代以前较为疏离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崇尚“艺术性”、“写实性”等文学观念,而在30年代以后,作家作品评价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紧密联系。同时,从评论内容角度来看,他所评论的对象涉及到了小说、绘画、曲艺、电影、话剧等多个领域。例如,在《鲁迅论》创作过程中,为了考察鲁迅全人,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发展背景或世事等,在文学评论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贯彻“全面占有资料”的原则,并恪守“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精神,从他人对鲁迅的描绘“老实、不客气”切入,然后深入分析鲁迅精神个性,同时,阐述鲁迅杂文《呐喊》、《彷徨》等所传达的“灰色人生”主旨,详尽评价鲁迅全人。无论他人还是自己的评价均描绘出鲁迅先生的独特个性,对于文学思想的追求以及文学创作的不懈努力,显示出鲁迅与文学的渊源。

2、主观武断评价

茅盾在作家作品评论过程中亦呈现出主观武断的特点,例如,在冰心“第一部曲”评价过程中,结合五四时期年代特点,评价作品和作者思想情感矛盾点,然后分析矛盾点产生的原因,如,生存环境、个人精神、传统精神等。同时,茅盾在对冰心自相矛盾创作状态:一方面为“女子解放”辩解,“一方而却暗示了‘良妻贤母主义”评价过程中,茅盾提出了五四时期新旧交替时代特色,且在内容评析过程中抓住了时代精神特质,在现实与理想、绝望人生与意义人生中探究对人们对理想的渴望,即以冰心作品的主观武断评价,反映宗教外壳,突出作品内核,达到最佳的评价状态。此外,茅盾具备理性辨析能力与艺术感受力,因而,他在作家作品评论过程中,倾向于利用自身经验,从作品中社会现象、感情艺术两个角度出发,理性和感性的辩证作品艺术感染力。

3、现实主义评价

茅盾现实主义评价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30年代以前,茅盾否定了郭沫若等人浪漫主义评价思想,善于运用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对作家作品进行评价。如,在梁实秋“学院派”评价过程中,即从自然界与社会角度入手,提出了文艺批评;

第二,基于现实主义文艺批评“范式”评价基础上,茅盾在文学作品评价过程中,亦注重秉承着“生动”、“亲切”、“沉稳”、“平实”评价风格,并以非现实主义作家为评价对象,达到文艺批评目的。

三、结论

综上可知,茅盾文艺批评影响着后来文艺批评的发展,形成了一脉主流,因而,在“文学观”探究过程中,应从茅盾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发展历程,探究现代著作文学观发展趋势,并通过茅盾对作家作品评价的分析,全方面了解中国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及时代精神,且掌握茅盾“生动”、“亲切”等评价风格,带动现代文学作品创作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忠. 略论陈独秀的文艺观——以《安徽俗话报》与《新青年》时期为节点[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12(06):108-117.

[2] 冯大彪. 毛泽东的文艺观及其当代启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读[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14(02):6-10.

[3] 王玉珠. 茅盾在俄罗斯的接受研究[D].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

[4] 辛  玲. 茅盾小说民间叙事模式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