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英美文学作品对科学的人文反思

2016-12-23 09:38胡晖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文学科学

【摘要】本文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对科学发展的描述入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学作品对科学的人文反思:一是科学扼杀人类的想象的人文反思;二是科学颠覆伦理的人文反思;三是科学毁灭环境的人文反思。从而笔者认为文学与科学的需要平衡发展。

【关键词】文学;科学;人文反思

十四世纪,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在十六世纪的时候在欧洲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在历经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样东西功不可没,那就是印刷机。十五世纪,德国人古登堡首先将金属铸造印刷业带入了欧洲,生产出了第一部木制凸版印刷机,科技的进步产生了印刷机,而印刷机推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即可以给人类带来快捷便利的生活,也可能把人类带入不归之途。很多文学家都在作品中对科学进行了反思,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学扼杀人类的想象的人文反思

拥有很多头衔的著名诗人和科学怪人埃德加。艾伦·坡他曾经创作了一首十四行诗《致科学》,在这首诗歌里,作者表达了对科学的一种什么态度呢?在这首诗的开头,诗人就将科学称作是时间老人的乖女儿,作为时间老人的乖女儿的科学,她是温顺无比,她默默地凝视着人类,静静地消磨着人的意志,直到把人变成科学的奴隶。而另一方面,他又把科学比作秃鹰,它凶狠无比,不断地啄食人类,直到吞噬人类的心灵,徒剩下驱壳。爱伦·坡通过一动一静的两个比喻形成鲜明的对比,向我们形象地揭示了科学的本质。科学具有两面性,它既温顺又凶狠,它既可能把人类变成奴隶,也可能吞噬人类的心灵。所以爱伦坡有一种特有的警醒。在整首诗中,作者高频低使用了各种疑问句来质问科学,十四行诗中问好就达六个之多,多种问句交叉使用如“难道不是你扼杀了诗人的想象吗?”在整首诗中,诗人盛赞想象力,想象力可以带我们“神游、翱翔”。的确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它创造活动的源泉”。正是有想象力,我们才有了中国诗歌中雄奇的篇章;正是有了想象,我们才有了希腊罗马神话;我们才有英美文学中的不朽名著。爱伦·坡作为一个十九世纪的诗人,他对科学的反思和质问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人文主义者的警醒和担忧的话,那么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程度更高,人们对机器的依赖程度也更高,因此,我们看到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查泰来先生,一个完全依靠机器,而失去活力的典型,那么人的活力的丧失就隐喻了如果人过多地依赖机器的话,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劳伦斯在小说里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时代,根本就是一个悲剧的时代。大灾难已经来临,我们处于废墟中。”人的精神的空虚,人的活动能力的丧失,想象力的丧失。整个小说主要描述勒格贝庄园以及周围的矿区,整个色彩的基调是一片死亡的黑色。作者描写了一幅工业化景象,充满着各种噪音,各种臭味,生活在其中矿工,他们又灰又黑,脸色苍白得鬼似的,肉体还活着,但思维已经被剥夺了。科技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在扼杀人类的想象力。

二、科学颠覆伦理的人文反思

科学在本质上是追求真理的,它探寻客观规律,想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伦理的本质是追求善,解决人际之间的关系。科学为什么会挑战伦理呢?科学总是在创新,创新就意味着改变,改变总是会引起人们对伦理道德判断的不同。克里斯。托弗马洛在他的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当中进行了伦理反思。在这部剧里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科学家的形象,这位科学家与魔鬼签订了契约,浮士德出卖灵魂,以获得知识与权力,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的雄心壮志和力图超越人的极限,代表了人类对永恒和无限追求的欲望。这是文学对科学伦理反思较早的作品,以直接触及灵魂的方式。在整个剧本的结尾,有善天使和恶天使的对话,以及浮士德的独白都给我们带来了警醒和反思“啊!浮士德,现在你的生命仅有一个小时了,一个小时后你将被永远的我罚入地狱!不停运动着的天体啊,请停顿一下。”浮士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喊出了心中万般的悔恨,希望那最后的一个小时能变得长久一点,以便能够能拯救自己的灵魂。运动的天体怎么可能停顿呢?所以,如果人类得到了整个世界,而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生命,那又有何意义呢?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其实也是一部伦理反思小说,它对伦理的反思是一旦科学家无限制地滥用科学,将给认了造成巨大的危害。正因为这一反思,警醒弗兰肯斯坦在女怪物造好,即将通电具有生命的一刻,亲手毁掉了她。玛丽·雪莱在创作小说的时候,正处于信仰科学主义的时代,科学家具有崇高的社会形象,因为科学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贡献,人们对科学家是无比的景仰的。而她却在小说创造的弗兰肯斯坦的形象与之相差甚远,他更像是一位炼金的术士,他阴险、自私、邪恶。玛丽·雪莱正是抓住这一形象的反差告诉人们人文反思的道理。也正是因为这种人文反思性使这一部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英美文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可能颠覆伦理的这一点进行了反思,通过对科学技术掌握着科学家进行讽刺,来达到反思的目的。

三、科学毁灭环境的人文反思

从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人类不断地被物化,人的欲望不断地被膨胀,环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坏。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揭示了科学进程对环境的破坏。这部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婚姻不幸的母亲把全部感情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由此产生了畸形的母爱。长子威廉为了挣钱劳累致死,母亲从此对小儿子保罗寄予厚望,倾注全部的爱恋。保罗在母亲阴影下,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深陷与母亲既是母子又是情人的不伦关系中。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从两个维度向我们揭示了科学进程对环境的破坏。首先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小说一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描述:“乡下到处都是这种小矿井,有些矿井从查理二世时代就开始挖掘了,两三个旷工和毛驴就像蚂蚁打洞似的往底下挖,在麦田和草地当中弄出一座座奇形怪状的土堆和一小片一小片黑色的地面来。”在这一个挖矿井的时代,工业化进程的时代当中,人类物欲的膨胀,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一直往里挖,大自然已经被破坏面目全非。从另外一个角度,劳伦斯又给我们展开了人类的精神生态,精神环境的破坏。生活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中,人的精神会发生怎么样的裂变呢?读这部小说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儿子为什么会变成情人?在这个家庭中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为什么严重缺位呢?在这部小说中,父亲曾经也是英俊潇洒热情友好,可是婚后他却变得脾气暴躁意志消沉,他性格的变化也引起了家庭关系的巨变,家人之间变得冷漠隔阂厌恶,造成了保罗的心理障碍和精神困惑。父亲前后的巨变是什么引起的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象征着工业文敏的矿井。父亲常年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重复地劳动,导致了性格改变人性扭曲。劳伦斯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两个维度,科学进程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还摧毁了人类的精神生态。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中对科学的进程进行了很多的反思,能促使人类客观全面地看待科学飞速的发展。当今社会文学的失重和科学的超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科技促使网络化,促使文学的快餐化。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发达的人文精神是不可能有发达的科技;同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发达的科学精神,也不可能有发达的文学,文学与科学的需要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Edgar Allan Poe. Collected Leather bound[M]. Advantage Publishers Group, 2011.

[2] 劳伦斯.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M].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3.

[3] 克里斯·托弗马洛. 哈佛百年经典21卷:浮士德博士的悲剧[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4] 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5] 劳伦斯. 儿子与情人[M]. 译林出版社, 2012.

【作者简介】

胡晖(1980—),女,汉族,河南潢川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文学科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文学小说
科学拔牙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