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016-12-23 20:13何开心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苏轼

何开心

【摘要】明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以及浪漫倾诉,玉兔捣药、嫦娥奔月的故事始终流传在民间。而作为地球的伴侣,明月一直孤独的挂在星空之上,不知引发了多少诗人和哲学家的感慨。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明月抒发了自身复杂的情感,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苏轼;水调歌头;明月

苏轼是北宋非常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很多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如诗词、文学、画等领域。苏轼的性格非常耿直,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命运十分坎坷,有几次险些被斩首。但是,在失意的情况下他总能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现实生活,这种积极的心态在他的诗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对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希望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

明月是文人墨客最喜欢用来进行比喻的意向,如李白在诗词中提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体现了李白当时的悲愁;柳永在诗词中提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亮目睹了柳永的贫困。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当日,挥笔写下了一篇名作《水调歌头》。当时,他正处在辗转各地为官的状态,在中秋之夜独居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体现出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词的开头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词中的把酒问青天与词前小序“欢饮达旦,大醉。”起到了呼应的效果。苏轼非常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经常会表现出来,他曾经说过“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也就是说,酒能麻痹人们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而这里的明月已经不是平常时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是喝醉了的人。苏轼一开始就以这种情境带入,表达了自己在中秋之夜举杯问天的非凡气魄。接下来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把酒问青天”中要问的内容,对明月的追逐和赞美又更进了一步。苏轼很想乘风到月宫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里的氛围太过凄凉,自己抵挡不住刺骨的寒冷。“乘风归去”表现了苏轼对人世间的不满,而“归”就好像表明他本来就是月宫中的人,只是暂时到人间住一段时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文连接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随着一起摆动。这里是一个转折,由厌烦人间到喜欢人间生活,跌宕起伏却又合情合理。

词的下阕在赏月的过程中表达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是由于明月转动,影子也跟随着变换了形状,这肯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的结果,与下句“照无眠”互相呼应。但是,无眠与赏月又十分对应,从赏月引发了作者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悲痛之情,从而导致了作者一夜无眠。在思念亲人的情感变成主旨之后,作者对中秋明月的情感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进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接下来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已经不是描述,而是作者的抒情,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不应”两句诗词描写的月圆人不圆,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不满,而“人有”三句诗词又话锋一转,感叹世事无常,又体现了对明月的理解之情。该处分析讲解的十分精确,亲人不能团聚与明月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却追究于明月。在这句词中,“圆”包括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明月的形状是圆,另一种是由明月的圆而引出的亲人团圆。在月圆和人圆的双重含义下,才体现了作者感叹月圆人不圆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这种转折,导致作者对明月的不满也有了依据,充分体现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后面作者为明月进行了辩解,其实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这种安慰带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将明月的阴晴圆情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这种正相关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逻辑使然。而且,这不仅是论述,更是抒情,在词的最后将抒情与意向结合在了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说,既然不能两全其美,那么就只能带着豁达的情感来看世界,只要人们的情感能够长久,只要能够望向同一轮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也是很美好的。其实,这是作者感情的收敛,从对明月的不满,到最后感情的转变,其中一张一舒,节奏非常有序,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苏轼的思想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结合在了一起,在佛家看破、淡泊名利的思想下使苏轼养成了豁达的性格,而道家出世、养生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贬低之后还能活的清新雅致。因此,他顿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情感,激励自己坚持自己的思想,成为古代诗人中一股清流。

【参考文献】

[1] 刘德彬.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兼谈诗歌教学模式[J]. 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2013,07:5-7.

[2] 刘丽华.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J]. 语文天地, 2011,12:54-55.

[3] 吕  刚.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J]. 语文知识, 2014,11:74-75.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题西林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但愿人长久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