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就业导向下财政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2016-12-23 22:45杨帆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培养目标

杨帆

【摘要】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财政学本科专业的就业方向不再局限于政府财政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也需要高素质的有财税知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基于此科学定位财政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财政学专业;培养目标;通识教育

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财政专业主要是为政府财政部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财政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各级财政、税务、审计等政府管理部门、金融行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培养较高素质的财经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在大学生就业日益市场化的背景下,科学定位财政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社会对财政专业人才的供需状况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有相当比重的财政学本科毕业生进入财政、税务等政府机关。但随着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税收法制化建设,政府财税部门需要大量具有财税专业知识,且熟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英语、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财税系统现有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在职人员一般都只具有基础性财税知识,缺少高级财税复合型人才。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小城市以及基层财政岗位尤为突出,甚至因为人才缺乏影响到了财政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包分配”制度下被认为是财政学专业理所当然就业的财税岗位面临着来自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激烈竞争,而且应届毕业生直接进入财税等政府机关的难度增加,绝对人数和相对比例都有明显下降。

从近几年我国公务员招考的要求来看,财政、税务部门除了需要经济管理类专业外,还有相当数量岗位需要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汉语、新闻、法律、英语等专业。以2016年河南省国家税务局招考要求为例,全省国税系统总招考人数为658人,其中需要经济管理专业462人,占70%左右,需要其他专业的人数占30%左右。经济管理专业也不要求一定是财政、税务专业,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学、财务管理专业都可以,并且有将近10%左右的岗位是不对本科毕业生开放的。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推进,社会各部门对财政专业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财政、税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外,非财税部门对财税人才的需求开始增加。一是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税务咨询事务所等社会咨询、监督机构;二是各级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等国家政法机关,为处理日益增多的税务行政、逃税骗税案件,也需要精通财税业务的专门人才;三是金融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了加强财务核算和税务筹划,也需要财税专业人才;四是外资企业、外资银行,为了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需要既懂财政经济理论又懂国家宏观政策的人才。

二、我国财政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现状

我们按办学定位选取三类开设有财政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作为分析对象,分别是研究型高校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教学研究型高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学型高校上海金融学院,然后从总体目标定位和就业方向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比较。

1、总体目标定位

这几所高校的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体现了符合学校办学层次的特点。研究型国家重点高校,由于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学科实力较强,因而定位于培养具有完善知识体系的复合型高级公共管理人才;教学研究型地方高校定位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单纯教学型地方高校,更多地结合地域优势,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2、就业方向

从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定位考察,研究型国家重点高校定位于国家及地方政府机关、财政、税务、海关、金融证券、非营利性组织、企业(公司)财务、大专院校和科研所等单位和部门;教学研究型地方高校定位于地方财政、税收等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单纯教学型地方高校定位于财政、税收等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税务中介机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

三、我国高校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化专业教育

形成了以专业需要为导向的基础课、专业课等组成的窄、专、深的课程体系。很明显,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转化到了大众化教育,而财政专业培养目标从研究型转向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也应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改进。财政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在应用能力上,与市场需求动态结合起来,既具有厚实的财政专业基础知识,又熟知实际财税业务流程,以适应就业需要。

2、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偏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明显薄弱。高度统一性,即用统一的模式面对和“塑造”所有的学生,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

3、单一性

即全国高校都实行同一个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体现因地、因时和因校而异的客观要求。当前多数高校制定财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空泛、雷同,缺乏区域差异化特色,如将培养目标设定为:“主要学习财政税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财税及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财政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处理财政税收业务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或者是“培养具备财政、税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财政、税务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我国财政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学校对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对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教法和手段等要素起着指导作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是:

综合素质层面。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决定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生存发展能力。

知识结构层面。财政学专业既要为财税部门储备人才,又要使财政专业学生具有广泛适用性,能从事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经济、管理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要求,具有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首先要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财政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运用财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具有外语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外国文化素养,适应国际财税事业发展的要求;三是了解国际、国内经济方面的法律、条例、规定和惯例等;四是要有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知识;五是掌握本专业领域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初步开发能力,具有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为财政学专业而言,以上“能力”指标是其本科人才培养的共性目标,同时作为不同的学校,应充分利用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结合学生的兴趣与个人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向不同类型的专业领域、不同层次的专业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 地方院校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8(1).

[2] 温桂荣. 完善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探讨[J]. 教师, 2009(6).

[3] 陶金国. 财经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育, 2010(4).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培养目标
蒙古族音乐元素在古筝重奏课中的运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