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渠道分析

2016-12-23 23:00宋华冯晨静宗雪红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创新

宋华+冯晨静+宗雪红

【摘要】在追求创新的今天,关于创新的各种建议、平台、机制、项目层出不穷,但是创新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渠道,不同的渠道就是不同的路,就好似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能不能到达罗马,也要看“路”选的对不对。本文在“路”的选择上下功夫,也是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

【关键词】培养渠道;创新;京津冀协同

Abstract:In todays pursuit of innovation,there are all  different  about innovation,such as suggestions,platform,mechanism,projects. But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innovation or is about channels,different channel is different,just like all roads lead to Rome,if you can arrive in Rome,the way to choose is also the right. In this paper,I choose the choice of“road”,also having the effect of an upload issued.

Key words:Develop channels;Innovation;Beijing-tianjin-hebei synergy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一些传统的东西必将被摒弃,随之而来一些新鲜事物。换而言之,中国即将或是正在进入创新型社会。大学生无疑是进入创新型社会的强大助推力,只有我们国家的大学生具备了创新思维及能力,才能保障我们的社会遍地开出创新之花。然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呢?这无疑是我们国家诸多的大学需要攻克的难题,在此我简单阐述一下我的几个观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需要这个社会大染缸把创新的这种观念色染给每一个人。现如今我们的国家确在做出这样的努力。国家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和推动社会创新的决心,正是这种国家决策政策的强有力的助推,一场万众创新的热潮席卷全国。我们整个国家需要这种“势”,但是我们的大学更需要。不,不仅仅是需要,是要借势、造势,关键还要成势。

一、积极在校园内宣传国家最新的创新相关扶持政策,深入理解及解剖政策,通过学校的辅导员团队把这种来自政府及党的“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植入我们的大学生人群里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队伍传递给学生们的不仅是“精神”、“思想”,更甚至是“灵魂”,只有深入骨髓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需要我们的大学生有这种深入骨髓的创新“魂”。在这样的一种创新氛围中,每个老师学生对创新雨露均沾,一些旧思想、旧制度也会随之灰飞烟灭。

二、加强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更具体地说就是让不同学校的同学去接触“新”的环境、“新”的榜样,从而激发他们潜意识里的“新”的想法,进而产生新的“新”的成果。学术交流活动是学生最好的接触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机会,闭门造车是应该被摒弃的,所以追求更高知识水平的机会不应该被浅显的利益或者被动的局面所抛弃,因为这是创新之源,是创新之基。

三、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及理念,真正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去选择怎么走、如何走的路,一味地沉浸在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遇上,显然不能开拓出更多的创新之源,实践给予创新生存的土壤和延续下去的活力。

四、校企合作无疑是加强创新教育的一条捷径和良策。学校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让智力在资金的保障下产生“新”的附加价值,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创新吗?那么怎么实现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呢?浅谈如下几点:

1、学期中仍以理论课程为主,与企业签订寒暑假实习实践协议,让学生们尽快融入社会,感受企业希望创新的渴望(通过创新创造利润)。

2、企业可以将发展及运营中的诸多难题,在不涉及保密事项的前提下,实时的反馈到学校层面,学校再组织学生们群策群力,团队协作,助企业实现创新发展。企业在学校的协助下实现顺利发展及更多的丰厚利润,然后企业再将利润中的一部分作为奖金发放到学校和诸多参与的大学生的手里,这种物质激励比较激发广大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更加愿意去挑战,愿意去创新。

3、校方设置创新奖,搭建各种平台及组织各种能够激励创新的活动,让新的东西能够尽快获得肯定。现在创新奖在不断地得到同学们的青睐,校方和社会对创新的一系列肯定措施也在呈现席卷之势,厚积才能薄发,创新的成果必定会禁得起社会的考验。

4、定向培养,因材施教。学校要负责主动认知每个个体大学生的长处,积极认真搭建各种创新组织,让相同兴趣爱好的一些学生在类似这样的平台上碰撞出一些“新”的火花。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这些有着相同志向的人走到一起才会在创新的道路上“其力断金”。

(1)学校出台具体政策鼓励支持学生创新团体的建立。这些自立团体的资金来源需要团体自行解决,让这些小团体实质上变为寄身在学校内的企业,只有这样自负盈亏,这些团体为了“生存”,必将会持续创新谋生。

(2)学校积极组织开设不以班级为单位的课程,集聚具有相同特长及爱好的大学生。通过开设这些课程,激发刺激同学们的创新灵感,让他们的长处更长,量变至质变的时候,“新”不也就随之而来了吗?

以上是对现有阶段大学生创新渠道的一些客观分析,实施的具体措施可能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考量和琢磨,这是今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希望我们国家的大学生群体的创新之势可成,我们社会的创新之势可成!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RS-2016-3062

【参考文献】

[1] 陈寒佳. 校企合作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构建研究[J]. 读书文摘, 2016(20).

[2] 邱  慧. 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 艺术科技, 2016(08).

[3] 张  磊.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6(11).

[4] 阿依先·艾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奖励机制探讨[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09).

[5] 孙  杰, 王淑芬.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问题探讨——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01).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