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社团建设原则

2016-12-23 09:11杜兴东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社团原则高校

【摘要】社团是大学生校园生活和接触社会的重要场所。社团对大学生、校园、社会都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必须加强社团建设。加强高校社团建设应当遵循四项原则。本文对其重点分析:一,加强集体主义精神,二坚持“以人为本”,三、开放性原则,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关键词】高校;社团;原则

大学生在高校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着面对工作,逐步走向社会。社团是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的一部分,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工作能力。因此,高校社团必须体现出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为了更好的建设高校社团,必须遵从几点原则。

一、加强集体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更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原则”。每个学生从小在学校学习,虽然生活在集体中,但是主要是以个人学业为主,集体活动很少。面对社会,面对工作,都需要讲究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个人能力需要大家的配合与协助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在当代,需要合理调配资源,每个人的才能也是资源的一种,将有效的资源协调配合是当前社会所必须的。

高校中社团工作是让一些社团成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目标,做好一项工作。每一个同学都要为这项工作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在团队中团队精神是有区别的,有些同学能够做到团结一致,认真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有些同学则是希望通过集体的具体工作达到自己的一些目的,他们只是短暂的服从集体,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在高校中,短暂集体主义者较多。大学生进入高校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集体主义精神是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因此大学生必须培养集体主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从社团活动开始,每项活动都将集体主义与活动内容相结合,在一次次不断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在团队中也要重视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不能因为重视团队就忽视个人。尽可能的给每个同学提供温暖与帮助,团队领导者应该主动找寻办法调节团队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从而激发个人在团队中的活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建设中,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党中央十分重视“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人素质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人的发展谈发展,这样的发展毫无意义也根本无法实现”。如今的大学生利用网络等其它方式接收了大量的信息,他们自己有较强的主观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意识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大学生需要表达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社团活动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且给大学生提供比较宽裕的环境,相对自由和开放,让大学生有空间和余地进行自我选择。社团领导者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热情,在不触犯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少去干涉他们的活动。大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的挖掘工作潜能。所以,高校社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社团工作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健康、协调发展,学生也在社团工作中磨练了自己,提高了工作能力。

三、开放性原则

信息化的社会让一切现象融合在社会中,也加快了信息之间的传递。大学生面对的是多样化的社会,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化的。大学生应该广泛尝试和体验,因为社会需要多样化人才。社团可以成为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社会在更新,人们使用的工具在改变,新的方法和新的项目都可以成为社团活动的主题。由此可以总结出:社团工作必须具有开放性。社团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或者一些传统的项目。社团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工作,也可以以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走向社会,寻求项目。以开放性的思维引入多样化的活动和管理。社团工作的开放性不仅可以增加社团的活力更可以带动整个校园的活力。社团的发展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对校园活动的改造和优化更新了校园的气象,促进了校园对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和工作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多样化开放性的社团活动中,学生应当尝试将更多的所学知识、专业融入社团活动中,尽可能做到学以致用。让校园文化与课本与社会相接轨,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校园与社会的“隔阂”。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无论是对于国家、团体、学校还是个人,可持续性都是发展的原则。“学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团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社团自身发展与学校、社会、成员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运行机制,使社团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当前,学校社团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内部体制不够完善,运行不规范,领导缺乏总领全局的能力,会员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当下,我们必须重视社团工作,针对本社团出现的问题仔细研究,寻找解决方法,绝对不能任凭问题越来越严重。社团领导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社团发展规律,摆脱传统陈旧的思维模式,从思想理念上、运行模式上和运行机制上总结创新,提升社团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社团发展的问题。如前所述,社团发展对学生、学校、社会都有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解决社团问题。

总之,社团发展必须建立在社团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推动社团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团成员处于进取、创造的发展状态,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社团成长与发展,让社团不断进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  斌, 赵  露.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4.

[2] 肖志伟. 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研究[M]. 江西: 湘潭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4.

[3] 张  静, 吴荣生. 大学生理论社团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1.

[4] 龙希利, 李新谨, 樊立三. 大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M]. 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4.

【作者简介】

杜兴东(1986—),男,汉族,山东青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团原则高校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团少年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