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观视野下当代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2016-12-23 10:26邱小芳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美国中国家庭教育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却一直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而忽视了对父母的专门培训,因而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本文在探究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观念、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尝试着对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我国的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关键词】中国;美国;家庭教育;启示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概念演进

家庭教育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众行为,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或扮演过一定的角色。然而,要对这一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概念却不容易。传统的家庭教育即为家长对子女的照顾和教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点逐渐不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家庭教育在现实中的变化。

在美国,人们口中的家庭教育即为家庭生活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者大都认为,所谓家庭教育,就是为了保证家庭的和睦,以便让每个成员承担起自己的义务而进行的一种角色与责任的教育。8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认为:全面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家庭教育的目的。田纳特指出:“家庭生活教育,就是专致于增进成人日常生活技能的效能,包括与他人的关系、因应生活事件以及了解个人的潜能。”

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教育的概念对于中国大陆学者来说也有很大的变化。由于受到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新中国在建立初期,我们更多的是把家庭教育作为了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进而为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由于缺乏对家庭教育研究的,一直以来,都没有给出家庭教育的明确定义。1998年,马和民等在《家庭社会学研究》中指出:“若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

从以上中外学者的论述,我们可以推论当代家庭教育概念的演进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不再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已经发展到了关乎全社会的事情,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联系和合作;家庭教育不再是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和影响;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文化背景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主要表现

1、家长角色认知不同

角色认知是指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中国的家长大多很专制,他们很少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在内心深处,他们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物,认为孩子不能独立的成长,除非是在自己的看顾下。所以大多数的家长都习惯性的去控制或者安排子女的人生轨迹,让原本平等的钦州关系变得不平等起来。而美国的家长恰好相反,从孩子出生开始,便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想法被父母尊重和理解,可以决定自己的事情,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母和子女的相处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之上的。例如,在孩子犯错是,父母多事用礼貌的语言去和孩子交流,给他们解释、讲道理;在需要孩子帮助时他们会说:请……你可以……谢谢等,让孩子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成长,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尊重,这就促使他也去尊重别人。

两种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家长角色。中国自古就有“父为子纲”、“父道尊严,慈母必恭”等家训。讲究长幼的尊卑等级从而使得家长本位教育成为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正如鲁迅所说,在中国“所有的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人的萌芽”。而美国自独立战争后,建立了一种和其原宗主国英国等级森严的封建传统制度不一样的社会制度,崇尚自由平等,注重个人主义。在家庭中就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由、尊重人格的家庭教育氛围。

2、家庭教育观念侧重点不同

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通过创造各种不同环境的方式来锻炼和培养孩子适应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中国的家长则重视读书,偏重智力的开发与投资,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生活上父母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只让孩子一心一意捧书本,甚至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他们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情,只要孩子能提高学习成绩。当孩子谈到家长为培养孩子付出太多,孩子们也总是将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大学来作为对培养自己而辛勤付出的家长的回报,但美国的孩子却一般不会用学习好、考上好大学的方式来回报父母。

然而相比之下,在美国教育观念下培养的美国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好提问,好动手,在课外获得的知识比课内老师教的多,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中国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差,正是由于中国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生活上包办代替,溺爱孩子,毫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美国的孩子会对父母说:“等我攒够了钱就去旅游”。中国的孩子怎么说:“等我去旅游时,你们要给我一笔钱。”由此可见,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的孩子的思维也不一样。中国的家长要想孩子成长,不能光是“望子成龙”不能骄纵庇护,也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逼和压,而应该在智力和非智力等方面多管齐下,让孩子脱离自己的庇护,成长在阳光下,像时常浇灌的小树,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3、家庭教育方式不同

中国家长一般用压制、保守的教育方式,父母更多的是用“不许”、“不行”等强制性语言来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教会孩子从集体的需要和要求来考虑。引导、启发的方式却被美国家长更多的采用,他们利用“try”、“go”等语言鼓励孩子从小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独立完成自己喜欢做的事。在美国,孩子们喜欢冒险的活动。我们随处可见孩子们玩着滑板在街道旁的几尺高的台阶上冲下,让旁人看的胆战心惊,他们却乐在其中。但为什么在这些孩子中却鲜见中国血统的孩子?究其原因并不是中国孩子缺乏技巧,而是因为滑板是胆量和冒险精神并存的一种游戏,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中国的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角度而不愿孩子去尝试,甚至连一些基本的体育活动都不愿他们参加。中国的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孩子但他们却忽视了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克服胆怯,勇于面对挑战,增强自信心的功能,这种功能无疑会给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带来益处。

中美的文化价值取向也使得在儿童的培养方面也有不同,中国文化价值取向更多的要求人们着眼于集体的利益,服从集体安排,需要的是循规蹈矩,顺从听话的孩子,摒弃独立自主,锐意进取的行为,这从我国文化中的“发乎情止乎礼”、“枪打出头鸟”等语言也可看出。美国的文化看重的是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强调以人为本。个人高于集体,在集体和个人的需求发生矛盾时,集体应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合法需求。这就导致了美国家长对儿童的要求非常宽松,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4、家长对儿童的评价方式不同

中国父母之间喜欢把孩子拿来比较,比聪明、比成绩等。当孩子的某一方面比别人的孩子好时,就会高兴万分。当孩子某一方面不如别人孩子时,就当着孩子的面夸奖别人的孩子,以其他孩子作为自己孩子的榜样,甚至直接批评孩子。这样的行为不仅不能教育孩子,反而会使孩子感觉到侮辱,从而使孩子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上就会出现障碍,产生诸如自卑、胆怯、少言等。美国的父母注重的是孩子的纵向发展,他们很少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鼓励多于处罚。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总是说:“下次改正”,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常说“你真棒”来鼓励他们。正确的处罚方式会带来一种力量,可以使孩子懂得羞耻,爱惜名誉,从而使其真正具备做人的原则。这种力量一旦发挥其作用就是永久的。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注重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靠他人来定义自己。个人的价值和地位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中国家长用横向比较,其通过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来调整自己的外在标准来衡量自己。这种压制个性发展的培养方式的结果就是塑造出同多异少,千人一面。美国注重个人权益、强调个性差异的思想培养出的就是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与众不同。因此,家长注重儿童个人自由和谐发展。

三、启示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塑造了一个人在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方面的雏形。但是我国的家庭教育面临着矛盾与困惑。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却一直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而忽视了对父母的专门培训,因而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中国和美国是文化差异很大的两个文化的国家,家庭教育无论在观念还是方法上都有很多不同,上述通过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从中发现美国家庭教育的闪光之处,使我国的家庭教育得到有些启示。

第一,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是我们摆脱家庭教育困境的根本出路。美国家庭教育思想给我们家长最大的启迪,就是应学会真正尊重自己的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讲究惩罚的艺术,自由发展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回归到“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因材施教”、“以德立身”的心态。

第二,学校设立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门课程。让社会成员都要认识到家庭教育不再是封闭的系统,发展到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联系和合作。由此笔者认为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应当更加关注开设家庭教育专业课程,真正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促进的局面。

第三,全社会应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精神空间,形成尊重和发展个性的文化氛围。家庭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价值观念、人才标准的综合折射和反映。

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长期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深深植根于儒家文化的厚土中,总是一代代潜移默化地传承积淀着中国文化。因此,家庭教育的改革和提升,需要立足于本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特色,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建构适合自己文化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蔡  澄, 主编. 当代教育学[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187.

[2] 许美瑞, 等, 编. 家庭生活教育[M]. 台湾: 师大书苑出版, 2002:10.

【作者简介】

邱小芳(1979—),女,四川广汉人,教育学硕士,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比较教育学。

猜你喜欢
美国中国家庭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