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异化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16-12-23 15:40王美玲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异化

【摘要】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异化”思想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异化理论的提出源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以物的依赖性而体现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后,西方先进思想家们对于客体宰制主体,人所创立的制度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奴役人,人类社会日益物化的现象的反思和批判,而卢梭率先在他的著作中体现了异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论文主要从三大部分对卢梭的“异化”思想进行阐释,第一部分主要对卢梭的异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阐释;第二部分对卢梭的“异化”思想内涵进行阐释;第三部分阐释卢梭异化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异化;历史背景;后世影响

异化理论是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源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以物的依赖性而体现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后,西方先进思想家们对于客体宰制主体,人所创立的制度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奴役人,人类社会日益物化的现象的反思和批判。异化(Entfremdung)这个词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据日本哲学家广松涉考证,它与外化(EntuBerung)这个词一样,源于希腊语allotriwsiz和法语alienatio等表达“他者化”这一含义,在英法意国家,alienatio和abalienatio都是用相同的译词(alienation,aliénation,alienazione)来表达。卢梭是最早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aliénation一词来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奴役、不平等、物欲横流等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世异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卢梭是近代哲学史上率先用异化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思想家,是异化理论的先驱。卢梭一方面把异化思想当作理论工具去揭示社会的异化现象;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异化概念构造他的政治和教育哲学。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此时,卢梭对“异化”内涵的理解还处于现象浅层次,只是停留在对人类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的理论批判上。

一、卢梭的异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所有思想家的伟大思想都是对于其所面临的时代的反思,都是那个时代的启明灯。卢梭生活在政治腐败,封建专制达到顶峰走向衰败,启蒙运动大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卢梭阐释了自己的人类社会的异化思想。

一是,人们在专制统治下,被贫困和奴役包围;二是,科技取得巨大成效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却造成社会道德的普遍堕落,这是促使卢梭提出异化思想的两大现实根源。

一方面,专制君主维护统治,实行暴政。政治上,独裁统治;经济上,君主横征暴敛,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思想上,用宗教神学捆绑人们思想;军事上,君主好战成癖,不断加重财政危机和人民身上的税赋枷锁。地位低下的农民、手工业者和资产阶级这些第三等级的人,为了获得自由平等,摆脱僧侣和世俗贵族剥削压迫,他们组织起来共同对抗专制统治,迎来大革命的前夜,变革社会迫切需要理论工具做指导。

另一方面,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认识领域的深化,却造成社会道德的普遍低迷。看似让人们拥有更多自由,实际却是使人们被更多的枷锁捆绑。人们过分追求功利主义,忽视生存价值的意义,打破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文明与道德”、“进步与退步”这种二律背反的现象。卢梭的异化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卢梭的“异化”思想内涵

在卢梭的社会批判理论中,异化思想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通过异化思想的阐发,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

卢梭是以探讨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的途径为出发点来考察异化概念。为了与压迫,剥削的社会形成对比,卢梭首先设定一种自由、美好的自然状态,赋予异化概念深刻含义:当人走向社会化就意味着脱离自己的本性越来越远,科技的发展却没有相应的价值和道德的发展做支撑,最终必然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

这种自我背离的异化现象,表现在多个方面。文化上,科学文化建立在对野心和虚荣的追求上,缺失道德的动力,我们积累越多就越迷失自我。政治上,“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者应当是这样起源的。它们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卢梭在这里描述的正是生命的疏离和异化。少数人的利益驱使人们处于奴役、压迫的境地,而大部分人也同样为了争夺利益失去个性。所谓的追求进步,不过是深陷欲望的汪洋中,无法自拔。

“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可见,追求人的自由平等的积极价值,否定奴役、强制等否定性价值是卢梭异化思想的最主要的内容。虽然卢梭的异化思想零散的出现在各种著作中,没有建立系统的异化理论,但不容置疑,卢梭对异化思想也有系统的阐释,主要由异化前的自然状态假说,异化了的社会状态和异化的克服三部分构成,这是分别从逻辑前提、逻辑演进和逻辑结论三方面来论述。

一是,卢梭异化思想的逻辑前提:自然状态假说。卢梭关注的是怎样使人逃脱现处的生存状态,因为此时的生存状态已经是被异化了的,卢梭试图能够找到理想的生存方式,使人们更好的生活,不再与自己的本性脱离,因此,人是卢梭异化思想论述的主要课题。在卢梭看来要想更好的解决人的生存状态问题,就必须从认识人本身开始,也就是讨论自然状态下自然人的本性。卢梭在继承和批判霍布斯与洛克的自然状态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然状态假说。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没有过多的欲望追求,他们的需要仅仅是以肉体需要为准,自然状态下的人虽是无求于他人的孤独的个体,但却是自由,平等的,没有服从和压迫。因此,在卢梭看来。自然曾使人拥有善良获得幸福,但社会却使人获得悲苦甚至是堕落。

二是,卢梭异化思想的逻辑演进:社会状态。“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认为,在社会状态下,人们的自然本性被制约,社会的进步带来人性和社会的异化,自由平等的生活状态被不自由不平等的状态所取代,之前的幸福生活被奴役压迫所取代,人们变得不幸。卢梭通过两种表现来描述社会状态下的异化:一是社会的异化,也就是人与自然的背离;二是人性的异化,也就是人的存在与人的内在本性的疏离。

三是,卢梭异化思想的逻辑结论:异化的克服。卢梭在思考社会异化和人类所处的困境时,意识到一味的批判和破坏并不能解决这种现状,必须找到解决的途径,因此,卢梭提出通过勾画社会契约和道德教育的理想的蓝图来克服异化。

三、卢梭异化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和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比,卢梭的思想更具革命性,对文明的论述和异化现象的剖析,给其后的思想家们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们以深刻的启迪。卢梭认为道德高于知识,这点启发康德意识到善良意志更重要,相对于科学而言,从而使康德将关注的视角转向社会科学和对人的学说的研究。康德曾将卢梭比喻为道德领域的牛顿,以表达康德对卢梭关于人的研究的赏识。

费希特吸收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接受他的人民主权原则。马克思也在卢梭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但是,卢梭的异化思想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他虽然看到了社会异化现象,但他提出的克服异化的途径却具有很大的空想性,因此,无力解决历史与道德的背离。

卢梭的自由思想对黑格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来自卢梭的“公意”概念。在卢梭看来,公意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不能被推翻的。黑格尔把卢梭的公意概念抽象化为具有神秘化的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一切的主宰,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和法律都必须服从,不得违抗的东西。而他也受卢梭“异化”概念中的辩证的思想的影响。

卢梭的思想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卢梭关于人类具有“本然”价值的思想。一方面,马克思承认“本然”价值是人本身所必须拥有的,强调具有理性的人必然要建立一种本然价值去当作一个理想的目标去不断地追求和争取,这是完全符合人的本质生活的。但是,马克思反对卢梭设定抽象的“德性”价值,而是认为劳动才是人的最深层的本质。人必须从事实践活动,去劳动,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异化问题成为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其思想内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理论斗争的展开而不断丰富的。启蒙运动的思想者卢梭从政治的层面对社会上的异化现象进行浅层次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法﹞卢  梭. 何兆武, 译. 论科学与艺术[M]. 商务印书馆, 1959.

[2] ﹝法﹞卢  梭. 何兆武, 译. 社会契约论[M]. 商务印书馆, 2003.

[3] ﹝法﹞卢  梭. 王运成, 译. 论政治经济学[M]. 商务印书馆, 1962.

[4] 梁志学. 费希特哲学思想体系简评[J].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9(3):8.

[5] 王建华. 费希特“自我”异化批判中的理性主义精神探析[J]. 大理学院学报, 2011.

[6] ﹝德﹞黑格尔. 范  杨, 等, 译. 法哲学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7] ﹝德﹞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4:311.

[8] 高乾胜. 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历史演变[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30.

[9] 〔德﹞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10]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42.

[11] 卢  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2:128,129.

[12]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3:57,180.

[13] 卢  梭. 爱弥尔[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5.

【作者简介】

王美玲(199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201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异化
曲阜汉魏碑刻馆藏《张猛龙碑》探究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中国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结合之路的历史发展演进
湘鄂赣苏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研究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新常态下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现实意义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
归化与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