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6-12-26 14:33张晓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中医中风治疗

张晓阳

【摘要】 目的 分析在中风疾病中在临床上采用中风治疗的疗效。方法 56例中风患者, 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28例。实验组采用中医治疗, 对照组采用中成药物(华佗再造丸)予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17例显效(60.71%), 有效8例(28.57%), 无效3例(10.71%), 总有效率为89.29%(25/28);对照组患者中11例显效(39.29%), 有效9例(32.14%), 无效8例(28.57%), 总有效率为71.43%(20/2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中风疾病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方式, 有效改善了患者机体现有中风症状, 缓解了后遗症的严重程度, 在生活质量上患者得以提升。因此运用中医方式去治疗中风患者, 不仅在疗效上具有显著效果, 还有较少的副作用, 在临床上可被广泛推广。

【关键词】 中医;治疗;中风;临床疗效;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140

中风在临床上属于脑血管病症中急性发病的一种, 主要表现为脑出血和脑梗死以及脑栓塞等多种病症, 且都在该疾病的范畴之内。中风在医学上也属于脑卒中, 其症状主要表现是:碎然昏倒并伴发缺少流利的语言表达和歪斜的口角以及半身不遂[1, 2]。它发病的病因较为复杂, 在疾病范围上也涉及的较广,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可视为多个靶点实现治疗, 进而在不同视角去缓解该疾病所带来的众多危害, 在治疗中采用中医就是较好的方式之一。本院在此次临床分析中选取中医治疗方式获取了理想的疗效,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就诊的56例中风患者为临床分析对象, 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28例。其中男33例、女23例, 年龄46~82岁, 平均年龄(63.21±7.89)岁;18例高血压、25例高血脂、13例高血糖及其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在病发之后通常是1 h~6 d就诊, 本次参与临床分析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1. 2 方法

1. 2. 1 实验组 采用中医方式进行治疗, 主要是借助中药予以“辨证施治”。由于患者间存在不同的病因、临床症状, 把中风类型划分成三类。①针对“风邪人中、经络痹阻”患者而言, 其舌苔薄白、舌质淡红, 且脉象有所浮动、畏寒发热及其口眼歪斜等症状, 应该祛风止寒且通络除痹, 使用的药方为:附子3 g、麻黄6 g、茯苓6 g、甘草9 g、白芷9 g、杏仁9 g、川芍9 g、肉桂9 g、人参12 g、陈皮15 g、生姜5片。用水将其煎服, 至少确保2次/d。②针对“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患者而言, 其面色比较苍白伴有肿胀、懒言气怯以及眼神散淡, 其舌质淡白或是淡红和较薄的舌苔, 在舌周边还有牙齿痕迹, 尤其是细弱的脉象和酸软的腰膝。患者若是气虚血疲, 则在其舌上可以看见疲斑和脉涩以及细沉。针对这些症状应该进行滋阴补血和熄风固本等。使用的药方为:甘草9 g、茯苓9 g、川芍12 g、赤芍12 g、人参12 g、桃仁12 g、当归12 g、红花15 g、黄芪27 g。同样用水将其煎服, 还是保证2次/d。③针对“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患者而言, 其肢体伴有麻木和头部晕痛以及烦躁易怒等症状。也有口眼歪斜, 机体半身有不遂迹象, 面色也潮红, 在小便时尿液呈赤黄色, 食道内多痰。观察患者舌质呈红色、舌苔呈白腻或是黄腻, 患者机体呈现出玄滑的脉象, 以及有力的脉数。在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化痰通络以及清心煊窍等, 药方为:大枣3粒、生姜5片、大黄3 g、薄荷6 g、甘草9 g、川芍9 g、寒水石9 g、积实9 g、白术9 g、半夏9 g、菊花12 g、茯苓12 g、石膏12 g。依旧用水将其煎服, 同样至少2次/d。所有患者均接受1个月的治疗。

1. 2. 2 对照组 主要是利用中成药进行治疗, 通常选择华佗的再造丸。剂量为:2~3次/d, 且要保证服用4~8 g/次。若服用两次最好是在早晚, 保证连续服用10 d。而后停药1 d, 其预防量、维持量保证4 g/次, 持续服用1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根据我国对中药新药等在临床上研究与指导有关原则, 其疗效指数(X)为治疗前后积分之差在治疗前的积分中所占百分比, 相应疗效判定的标准可界定为:显效:95%>X≥70%, 有效:70%>X≥30%, 无效:X<3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17例显效(60.71%), 有效8例(28.57%), 无效3例(10.71%), 总有效率为89.29%(25/28);对照组患者中11例显效(39.29%), 有效9例(32.14%), 无效8例(28.57%), 总有效率为71.43%(20/2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中风疾病症状表现较多端, 具有较快的病发速度, 其病情也具有较快的变化速度, 它和风善行的数变有些类似, 故称之为中风[3]。其治疗与解决该结冰的方法就是:①风邪人中、经络痹阻, 应该使用甘草类药物进行调和, 将人参作为补阳的固本, 其获菩有一定的滋补效用, 在发散风寒方面可选用陈皮、川芍、白芷和麻黄及其肉桂, 驱寒选用生姜, 温补选用杏仁, 而其附子起着回阳救逆的作用;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其发散风寒选用川芍和当归, 若想补足阳气应该选用人参, 滋阴补血选择红花和赤芍及其黄蔑, 其温补要选择桃仁;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祛寒要选择生姜, 发散风寒要选择川芍, 调和诸药选择甘草, 滋阴温补选择积实和获菩以及大枣, 化痰通络选择石膏, 清心煊窍选择薄荷。针对以上选取的这些药物在治疗中具有不同的功效, 且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各自发挥着自身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中17例显效(60.71%), 有效8例(28.57%), 无效3例(10.71%), 总有效率为89.29%

(25/28);对照组患者中11例显效(39.29%), 有效9例(32.14%), 无效8例(28.57%), 总有效率为71.43%(20/2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在中风疾病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方式, 有效改善了患者机体现有中风症状, 缓解了后遗症的严重程度, 在生活质量上患者得以提升。因此运用中医方式去治疗中风患者, 不仅在疗效上具有显著效果, 还有较少的副作用, 在临床上可被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舒春.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医中药, 2013, 3(27): 492-493.

[2] 李雪娜.中风中医康复治疗临床实践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8(8):211-213.

[3] 刘光超.中医临床治疗中风160例疗效及作用探讨.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1(32):391-392.

[收稿日期:2016-05-24]

猜你喜欢
中医中风治疗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中风后偏瘫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