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通粉针剂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2016-12-26 14:38郑建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3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

郑建勇

【摘要】 目的 研究血栓通粉针字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丹参粉针静脉滴注治疗, 观察组采用血栓通粉针静脉滴注治疗。治疗2周后,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43±1.42)分, 对照组为(20.37±1.16)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42±1.08)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7±1.19)分(P<0.05)。结论 血栓通粉针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栓通粉针;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丹参粉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147

脑梗死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 往往起病较急, 且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在患者突发脑梗死时, 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关键, 并严重影响着患者预后情况[1]。有研究表明[2], 在脑梗死患者急性发作时, 采用血栓通粉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为进一步探究血栓通粉针在脑梗死患者中的的应用价值, 现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试验资料, 现将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

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且均通过颅脑CT或核磁共振(MR)证实患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 所选患者均在发病后1~5 d内进本院就诊。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39~78岁, 平均年龄(63.7±4.8)岁。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41~79岁, 平均年龄(64.6±6.2)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均进行常规检查及常规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500 ml混合丹参粉针800 mg静脉滴注, 1次/d, 治疗周期为2周。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500 ml混合血栓通粉针450 mg静脉滴注, 1次/d, 治疗周期为2周。在治疗过程中,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发展以及不良反应现象适当调整剂量。密切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 监测患者的基本生命指标变化, 保证患者安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疗效评定标准依据文献[2], 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P<0.05)。见表1。

2. 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43±1.42)分, 对照组为(20.37±1.16)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42±1.08)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7±1.1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发病较急, 对机体的损伤极大, 极易导致患者伤残和死亡, 因此, 及时有效的治疗是临床治疗此病的首要原则。目前临床上治疗脑梗死主要是通过尽可能的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情况, 并最大限度的减少脑部因缺血而发生的不可逆性损伤, 药物选择上主要选择抗凝溶栓降压等作用的药物。有资料显示[3], 从名贵中药材三七中提取的三七总皂苷, 是配制血栓通粉针的主要原料, 而三七总皂苷经试验证实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能够使血液粘滞度显著降低, 因此实现了活血化瘀的功效此外, 血栓通粉针还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 并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Ca2+离子通道阻断剂, 实现对缺血及缺氧的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由于血栓通粉针对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 基本上很难出现各种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本次实验中, 用两种方法治疗脑梗死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进一步表明, 应用血栓通粉针治疗脑梗死时, 具有较好的安全以及稳定性。

综上所述, 血栓通粉针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哈斯高娃, 曹中朝. 纤溶酶联合血栓通粉针治疗早期脑梗死临床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28):176-177.

[2] 刘建峰. 血栓通粉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2(2):42-43.

[3] 张玉洁, 赵凤玲. 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47例临床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34):150-151.

[收稿日期:2016-03-21]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怎样治疗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中医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死患者检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结果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儿童与成人外伤后脑梗死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