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

2016-12-27 15:04查璐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21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职业素养

查璐

[摘 要] 本文以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的转型为切入点,探讨馆员的职业素养。首先简要介绍了图书馆员职业素养的概念,其次从四个方面探讨公共图书馆员职业素养的新要求,再分析了当前公共图书馆员职业素养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素养;数字图书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98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189- 02

当代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教育、信息保障、文化传播乃至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重大使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形式和内容。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继续履行乃至创新公共图书馆的使命,离不开图书馆员这个其中最具活力和决定性的因素。

职业素养,又称“职商”,是衡量某一行业专业人员质量的指标,是指“一种职业特有的,能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核心价值体系和职业竞争力的行业特质” [1]。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既包括内在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精神,也包括外化的职业技能、专业能力等。

1 新时代对公共图书馆员职业素养的新要求

除了要具备传统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职业道德和图书馆学专业技能外,数字化时代对公共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职业意识上,要转变职业定位,创新服务方式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趋势日趋显现:馆藏电子资源大幅提升,数字阅读、移动阅读蓬勃发展,实体图书馆功能弱化,读者服务要进一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等。智慧图书馆的方兴未艾必然要求“智慧型图书馆员”的同步跟进。图书馆不仅要通过 “采编流存”来传递知识,还成为了一个交流和创造知识的有机平台。其文献组织方式和用户的交互范式发生了深刻转变,要求图书馆员不能囿于传统的职业定位,而要转变服务方式,树立全新的职业形象。

图书馆员不仅仅是文献的保管者、提供者,还是知识的导航者和信息组织专家。这种多重身份,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传统的馆内借还书服务,更要充当读者与信息知识之间的桥梁,主动为读者提供科技查新、专题分析等高层次参考咨询服务。要创新借阅方式,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创新咨询平台,通过BBS、微博、微信等建立虚拟知识社群;创新服务理念,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

1.2 在职业精神上,要以人为本,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新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不再是“以书为本、以藏为主”,而应该转变服务理念,“以人为本、以用为主”,这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根本区别之一[2]。要强化“用户第一”的服务意识,变过去被动、松散的临时服务,为主动、精细化的实时服务。弱化以图书馆为中心的观念,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主动进行需求调研,整合优化相关资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综合服务。Web3.0时代,读者是图书馆员的服务对象,更是图书馆资源的合作建设者[3]。

在服务过程中要弘扬人文精神,关注读者的信息、知识需求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心理、情感需求,为儿童、老人、残障人士、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开展特殊服务等。

1.3 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美国图书馆学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人能察觉何时需要信息,且有能力寻找评估及有效地利用信息”[4]。知识爆炸的时代,在为我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信息冗余的问题。图书馆员必须要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筛选、评估,才能切实满足读者需求,成为信息专家和信息素养教育家。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1.掌握网络、数据库等相关信息技术知识;2.熟练操作乃至开发、设计各类服务软件系统;3.具备较强的信息资源检索、挖掘和组织能力;4.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相关教育。

1.4 拥有跨学科视野和较快的知识更新能力

21世纪,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日益发展,跨学科渗透不断加强,单一的知识结构愈发不能满足读者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图书馆员需要同时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图书情报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具备较好的外语基础;3.有较为开阔的知识面和学科视野;5.了解最新学科动态,不断更新原有知识体系;5.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与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科研课题。图书馆员只有成为“多面手”,才不会被数字时代所淘汰。

2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业务骨干和科研人才

公共图书馆由单一的固态文献服务场所转变为集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动态多元空间,离不开多样化的人才储备。当前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中高级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不多,馆员呈老龄化趋势,人才断层现象较为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图书馆薪酬待遇不高导致人才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就业等因素各大高校图书馆学专业日益萎缩,使得图书馆后备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研人才欠缺。

2.2 馆员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能力弱

数字图书馆对馆员的跨学科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与高校馆相比,馆员的知识老化现象较为严重。日常业务工作的压力,加之缺乏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导致馆员的知识更新速度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难以满足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知识信息需求。

2.3 职业认同不足导致职业倦怠

图书馆工作大多是较为机械、繁琐的事务性工作,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背景下,到馆读者人数激增,馆员工作量和服务压力加大,带来诸多现实问题。加之大部分图书馆缺乏完善的业绩考评体系,馆员对自身工作缺乏成就感,社会对图书馆员群体关注不足,这些都导致馆员的职业热情不高,职业忠诚不足,产生职业倦怠,极大制约了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

3 提升馆员职业素养的几点对策

3.1 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提升馆员的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图书馆业早已具备了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早在1876年,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威就在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说过:“图书馆工作成为专业化职业的时代终于到来了,今天的图书馆员可以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工作称作专业化职业”[5]。但迄今为止,我国却一直缺乏对图书馆员这一工种的完善职业资格标准评价体系,也没有权威的职业认证机构。各地方馆各自为政,没有统一标准。只有加快建立统一的图书馆员职业标准,才能提升社会对馆员的关注和认同,进而增强馆员自身的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3.2 各图书馆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力资源

(1)完善再教育制度,内外部培训相结合。公共图书馆要为员工提供与个人能力发展要求相符合的工作岗位,帮助馆员规划职业生涯,并提供常态化的培训机会。实行岗位轮换,部门交流,促使馆员全面熟悉图书馆工作,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促进培训方式多样化。定期举行集中培训,保证馆员每年接受一定时间的脱产继续教育。开展内外部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沙龙、业务技能竞赛、邀请馆外专家讲座等。还可选拔中青年骨干去先进地区或高校馆跟班学习等。

(2)注重培养馆员的科研能力,建设学科馆员制度。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首要任务是为百姓提供文化服务,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繁重。但在服务大众、文化惠民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馆员特别是青年馆员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如推荐员工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论坛,鼓励大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并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学术成果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等,在馆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注重对学术带头人的培育,坚持应用导向,把科研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以科研促进服务。

(3)馆员自身要转变思想,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新时期的图书馆正面临深刻变革,馆员也必须转变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在掌握图书情报专业技能同时,拓展学科视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

4 结 语

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的转型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对图书馆员来说,这既是契机也是挑战,只有在新时代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才能建成智慧型图书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职业素养
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模式刍议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管理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刍议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及其防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