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6-12-27 13:22张露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9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解决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对于实现我国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作用。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当前形势下教育资源短缺的必然要求。但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现状可以看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基于此,相关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并且全面分析问题根源,以便于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积极解决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在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侧重通过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资源不平衡;解决策略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我国各阶段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基础教育阶段也不例外,亦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同时凸显出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使教育资源这一公共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化,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此过程中,我国教育部门必须要重点开发基础教育资源,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确保基础教育质量达到相关标准,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概述

1.1教育资源的内涵

笔者在广泛阅读教育资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将教育资源定义为教育过程之中所包含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同时,有些学者亦将教育资源定义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即人们对于各个阶段教育进行物质性投资所产生的一种公共资源成果,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受到较为良好的支持,基础教育机构可以以此作为依托提高自身发展效率,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革基础教育的实际发展机制,使其后续发展中得到更好的进步。。

1.2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内涵

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理念,是相对于针对我国所存在的基础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所提出的。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由于我国区域差异所带来的教育水平、办学条件以及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且随着人们对于教育机会均等关注程度的不断增强,亦使得人们更加重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直接决定我国基础教育水平,与受教育的儿童产生直接联系,只有逐渐提高其发展效率,才能确保基础教育事业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

国内学术界诸多学者普遍认为,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将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财政投入占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分配之中的比例趋于合理化;

其二,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投资应当在整体国民教育比例应当合理;

其三,在基础资源内进行教育资源的分配时,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投资时更应注重公平合理。

2、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平衡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资源的完善对于提升各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分配及管理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从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出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笔者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基础教育中,优质学校分布不均

由于历史发展以及各个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致使优质的学校大多集中历史上发展较快的一些城市地区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较为侧重发展的地区。而对于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其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设施、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设备、教育技术等诸多方面都与发展较快的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缺乏有力的办学条件,难以形成优质学校。同时,部分农村区域的基础教育设施不足,其基础资源水平也不能达到相关标准,无法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再加上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忽视,导致基础教育资源受到进一步威胁,如果国家相关部门不能意识到此类问题的重要性,将会出现较多影响其发展的问题。

2.2基础教育阶段生源不均衡

从当前的生源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许多优质的学校招生可谓连年爆满。致使很多地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都逐渐流向经济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城市。而一些较为边远的地区的中小学则很难招生,且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不占优势的一些学生,从而导致发达地区优质学校的生源质量,远高于边远地区。从而造成基础教育阶段生源的不均衡,使得边远山区学校在实施基础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无法按照相关标准对提高自身教学质量,不能利用优秀的学生创立校园品牌,这对其长远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再加上我国边远山区的教学设施落后,不能吸引优秀学生就读,进而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教育的不均衡。

2.3不同区域间师资队伍的水平不均衡

在分析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间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具体情况后,我们可以发现,普通中小学校往往在生源质量、教师待遇以及教师质量等方面明显弱于重点中小学,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之间财力资源不均衡所造成。正是由于这种财力配置的失衡,导致了一些优秀的师资力量向一些重点的中小学转移,进而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状。此外,从教师队伍分布的角度讲,一些优质的骨干教师大多集中在城乡条件较好的学校,使得城市中小学校的师资队伍这一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饱和状态,并已满足甚至超过这些学校对教师质量及数量的需求。而在一些相对偏远落后地区而言,师资力量却显得十分薄弱,导致这些地区的学校师资结构十分不合理,再加上边远山区缺少培训资金,不能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无法利用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能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使得边远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受到进一步威胁,如果国家教育部门不能积极对待此类问题,无法为边远山区配置优秀的教师资源,将会使我国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更加严重。同时,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也大多会选择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发展,回归农村的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农村缺乏优质的吸引条件,师资队伍水平失衡问题越发明显,致使城市学校的基础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能够有效融入新鲜血液,而边远山区学校的基础教育缺少教师资源,甚至每个教师都要负担沉重的教学任务,无法提高边远山区的教学质量。

2.4缺乏完善的投入机制,致使地区财力配置失衡

从当前我国教育部门现行的财力资源投入机制来看,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同时由于不同地区之间财政收入的不同,更加加大了地区间教育投入差距。许多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无法拿出多余的钱来配合基础教育财力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重了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同时,伴随国家 " 两免一补" 政策的推行和深入贯彻,加之划片就近入学、义务教育取消择校费等条款的进一步执行,都致使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经济来源减少,致使教育投入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在学校基础教育资金减少的情况下,除了会影响基础教育设施的积极引进,还会降低教师教学积极性,无法增强基础教育教学力度,难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标准。

此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沿袭传统的发展思路,即通过将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引入到学校之中,其本意在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精英人才,采取层层设置重点学校的中小学校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将大量的财政投入倾斜于那些重点的中小学,使得重点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甚至基础教学资源与教师资源都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对其后续的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而对于一些普通的中小学所给予的财政资源支持却远远不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基础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差距的日益拉大,导致普通学校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无法根据自身需求引进相关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增强基础教育力度,进一步加重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问题。

3解决基础教育中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策略

3.1划拨教育经费应实行同等待遇

细观当前教育经费的划拨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大多根据不同区域、城市及乡村不同的学校来投入不同的教育经费。因此,笔者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其一,应当给予边远学校以同等待遇,对于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地方政府应当适当的给予政策上及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倾斜,决不可认为将学校和学生划分等次。如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的统一。

其二,对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校都给予同等的待遇。在努力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基础上,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受到均等的教育。

3.2 教育配置政策向资源弱势地区倾斜,教育经费向薄弱地区学校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大多集中在沿海及城镇等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所以,实施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性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新形势下,要给予弱势地区教育资源配置财政倾斜,但还兼顾国家的财政能力,逐步提升基础教育在各个地区发展中的比重与地位。首先应当注重对经济落后地区,分阶段、分批进行教育资源分配。但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不是减弱对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而是采取特殊照顾原则,对处于弱势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政策性的倾斜。比如,应加大在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财政投入倾斜力度,同时注重逐步增加相关基础教育专项基金。

在国家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期间,应当将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特别是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逐渐的向边远、贫困、薄弱地区学校倾斜,保证能够拓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获取渠道,使其基础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规定的教学指标。即通过适度倾斜教育经费配置,在改善弱势地区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改善其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同时,应注意构建较为完善的经费保障体系,避免挤占、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出现,防患于未然,以权责明晰的行政、法律机制,保障教育经费倾斜政策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3.3不断完善帮扶政策,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配置教师资源是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实践中的基础要素和实践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因地制宜合理的制定基础教育教师政策,保证能够根据国家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全面分析教师的教学优势,进而合理的分配教师资源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我们可以采取东部帮助西部、城镇帮助农村的政策。鼓励高职院校的师范毕业生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并制定相关的待遇优惠政策,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倡导对口支教、跨校兼职灯方式,以帮助西部学校和农村学校。于此同时师资薄弱地区,应采取多方面措施改善自己的师资力量情况,内外结合,推动城镇与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3.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教育投资提供保障

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教育投资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便是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的法律保障机制。

其一,明确各级政府在基础教育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应当在法律法规中,对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教育经费比例进行明确的规定。从当前可以看出在一定地区政府进行教育投入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受到一些领导主管意识的影响,特别是某一些关于教育投入的重要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一些关键性人物态度的影响。因此,必须以完善的教育投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在承担教育经费的责任,并加强执法力度,以辅助各级政府义务的履行。

其二,建立明确的处罚机制。前面我们谈及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责任。但仅依靠明确责任是不够的,必须构建完善、切实可行的处罚机制,以此加强对政府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督促。例如,在我国教育法某条款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细节性的规定,难以为实际的处罚提供依据。同时,对于不履行义务、不承担责任的没有具体描述,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的出现。因此,必须以详细明确的法律规定,严格遵守"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使得其所承担的责任更好的落实到实处。

其三,完善教育投资监督机制,加强分配管理监督力度。在完善法律保障以及处罚机制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监督力度。当前,在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许多必须重视的问题。其中监督环节薄弱是很大的问题。应当将对教育投资的监督、决策、和执行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加强对教育投资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减少政府在教育投资过程的随意性,加强政府在执行其相应责任时的科学性。此外,对各级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还应进行严格的监督。通过加强监督力度,对政府及学校进行有力的监督,防止政府的经费投入的随意性,防止学校的乱收费现象,从而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是教育经费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小结

总之,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既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更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进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深层原因的基础上,在依靠国家政策调控的同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不断的探索创新,以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箐.农村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05).

[2]侯娓娓.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03)

[3]张洁.基础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1,(02).

[4]欧阳婷.山西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公平问题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张露,女(1999 .1--),汉族,上海人,高中,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学/经济学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解决策略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