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机制分析

2016-12-27 16:44魏巍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9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分析

魏巍

摘 要:头孢菌素类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但头孢菌素类也存在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是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产生皮疹、荨麻疹、药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饮酒习惯、过敏体质、情绪和环境因素等因素均有关。本文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分析

头孢菌素类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头孢菌素类药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繁殖期杀菌,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但头孢菌素类也存在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是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产生皮疹、荨麻疹、药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饮酒习惯、过敏体质、情绪和环境因素等因素均有关。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程中要重视不良反应的发生,只有做到科学、合理、正确、规范的应用此类药物,才能及早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本文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机制进行分析。

1 头孢菌素的分类

根据药物研制开发时间先后,可将头孢菌素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噻吩、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硫脒、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等。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美唑、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呋辛、氯碳头孢等。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他美酯、头孢米诺、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第四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唑兰、头孢瑟利、头孢克定、头孢磺啶等。

2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

第一代头孢菌素不良反应为四代头孢菌素中最严重的,其中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肾毒性,尤其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可增强肾毒性,要注意监测肾功能。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孟多、头孢哌酮等都可能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日趋严重的问题是二重感染,尤其对耐药菌株如白色念球菌和肠球菌。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较少和较轻,一般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皮疹和腹泻恶心等消代系统的不良反应,但一般停药后可以自行好转。

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3.1 变态反应

抗菌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是常见不良反应之一,主要有皮疹、荨麻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过敏性休克等。研究表明,β-内酰胺环、与β-内酰胺环并合的杂环及环上的侧链取代基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ADR。单次用药的ADR多为速发型反应,是由IgE、IgG和IgM介导的免疫反应。ADR与药物的吸收、分布、遗传、代谢、代谢、患者年龄、性别、酶系统、病理状态等诸多复杂因素有关,因此应仔细询问和掌握患者及家族的既往ADR 史、是否过敏体质和近1~2周内用药情况。

3.2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发生率为3.6%~10.8%,可能是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是超广谱抗生素,能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而使凝血酶原复合物生产减少所致。

3.3 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大多数头孢菌素经肾排泄,药物在尿液中浓度可比血浓度高几十倍或更多,可抑制、干扰肾小管细胞酶活性,所以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肾毒性。头孢菌素在大剂量应用时主要损伤部位是肾脏的近曲小管细胞,而间质性肾炎较少见。头孢菌素的肾毒性主要是药物浓度导致的,而非过敏性损伤。头孢拉定引起尿血最多,尤其是原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为明显,可能与头孢菌素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3.4 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药物在体内可能成为免疫介导物,引起免疫反应,破坏血小板,使其数量急剧下降,或对外周血中血小板或骨髓早期聚合细胞有直接破坏作用,造血系统毒性,偶见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合用抗凝药直接有关。

3.5 神精系统的不良反应

绝大多数在常规剂量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当大剂量应用时可拮抗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可引起轻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感觉异常,发生率1%~2%。

3.6 二重感染

长时间应用头孢菌素药物使体内正常菌群发生改变,引起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导致二重感染。

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预防机制分析

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头孢菌素类抗的适应症,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计量和方法。在使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饮酒习惯、体质等问题。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并做好急救准备。在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溃疡、血友病等的患者及老年人中应避免大剂量、长疗效应用该类药物并及时补充维生素K。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进行观察,重者应及时给于治疗。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程中要重视不良反应的发生,只有做到科学、合理、正确、规范的应用此类药物,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可及早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苏金和,黎志恒,麦文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对策[A].2013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3.

[2]羊红玉,饶跃峰,冯胜民,张幸国.2009-2011年杭州地区头孢类抗菌药物用药分析[A].2012年浙江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临床药学分会十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12.

[3]范丽芳,金小辉.常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2005年合理用药与医院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

[4]黄惠南.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评价[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

[5]侯桂兰.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发展及市场趋势[A].2008年度山东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与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年会会议论文及大会报告摘要[C].2008.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