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取心智的日常“诗想”

2016-12-29 07:11罗振亚
星星·散文诗 2016年23期
关键词:诗意诗人诗歌

罗振亚

直取心智的日常“诗想”

罗振亚

或许是出于一种艺术自觉,商震虽然一直在传统文化之中浸润,但他的《半张脸》(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却以对诗歌修辞肌理与想象方式的内行调试,凸显着明晰的挣脱历史规约、异于常规写作的姿态。

诗集中的许多文本仿佛是从朴素的生活土壤上绽放的精神花朵,说的都是身边事、日常情。《平安夜》、《在天安门广场》、《杜十娘》、《一张白纸》……仅凭题目即可看出,在诗人那里世间万物已无诗性与非诗性之分,从宇宙之大到蝼蚁之微,从悠悠苍天到渺渺心河,均可入诗,事实上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其转换,也的确培植了他宽阔的抒情视野。只是对飞去的麻雀、磨刀、逛街、做客、在酒厂喝酒等日常维度中琐屑平淡事物的着力关注,使其自然疏离绝对抽象、虚无缥缈之“在”,而倾向于在烟火气浓郁的“此岸”世俗生活中,发掘诗意,建构自己的形象和精神空间;并且以过硬的淘洗、锤炼之功,扼制对象的简单复现,保证了诗意的提纯与升华。如汽车和汽车拥堵,在文人雅士眼里称得上司空见惯的俗物俗事,甚至不无反诗意之嫌,可诗人却从中发现了都市文化和人类生命的精神“问题”,“我喜欢车/喜欢跑动着的车/不动的车是废铁”,“而此时,我去开一个会/三环路上死堵/路面成了废铁垃圾场/我前后左右看一圈/发现我已经加入了废铁之中”(《 我也是废铁》)。汽车带来了无法估衡的便捷,但超负荷的数量激增则使城市陷入了瘫痪,这就是工业文明本身存在的悖论,人亦如此,如果思维和运动停止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一样的废物。没有雅趣、雅词的诗,拂去烦人小事的“尘埃”后,露出的却是严峻的生态环境焦虑,其举重若轻的角度和功力令人叹服。再有对该以月亮或鸿雁出之、极具诗意的情感——思念,商震的《一个人的盛宴》却做了凡俗化处理,以他偏好的“酒”意象加以寄托,但该诗的魅力就在于借助俗物“酒”,测试了思念之情的本质,“今天是除夕/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我布置了一桌酒席/摆上33个酒杯/请3814的老师同学落座……咱们干杯吧!/我先喝/你们不能亲自来喝/我一个人代替”。发端于诗人自我的情绪,因暗合着人类群体的深层体验,同样能引发读者的心灵震颤,其中想象力片段里动作、细节、过程的细致真切描绘本身,就昭示出诗人对老师、同学挚爱和思念的深度,使平静实在的生活浸满了一缕温馨、温暖的力量。诗集这种人气充沛的日常、凡俗化取向,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语词和存在、诗歌和生活的精神关联,它既彰显着诗人诗化审美对象的能力,也以视点的不可重复性,淡化了传统诗太像诗的色彩。

论及传统诗歌,“诗情”是其当然的本质,这种被奉为圭臬的观念在《半张脸》中有大面积的回应,像《屏幕上的我》的自我异化的诘问、省思,《韩作荣68岁了》对老友的体恤、怀念和爱,“我”都始终在场,那种连主体灵魂隐私都敢和盘托出的坦诚,爱恨情仇棱角分明的立场态度,直截了当从不化妆的个性张扬,因蛰伏着撼人心魄的先在功能和机制,真气淋漓,一经从命泉中涌出,容不得你不被诗的情绪氛围所包裹。诗集更引人注目的特殊之处,是由于超拔直觉力的介入,敦促诗人对生命、历史、现实和自然等诸多事物的观照,能够不时透过表层和芜杂,在性情的灵肉之外伴随着经验的“悟与思”,以事物本质的究明、洞悉,体现出某种非诗化的理性的法度。如“白雪落下来和我的骨头一个颜色/骨头和麻醉我的酒一个颜色/酒和我委屈的泪一个颜色/泪和生活一个颜色”(《倒叙》),诗人用别致的排列组合方式,将同色的白雪、骨头、酒、泪四个意象拷合一处,机智俏皮的叙述背后闪烁着瞬间思想之光,是一种生命感觉和滋味的质感咀嚼,其中委屈麻醉同纯净骨气俱在,生活沉重与顽韧坚守并出,它既是矛盾人生的本质样态,更在小意象中包孕着复杂的哲学因子。就是咏物诗《芦花》,对人和人格也不啻是无言而智慧的净化与启迪,“那一片白色/是我最后的去处”,“落到流水里是花/陷进泥沼也是花/喜欢芦花的人/才能闻到它的香……这一片白色/正漂洗我的骨头”。不是吗,人无论身处窘困还是顺境,被人误解抑或认可,都应像芦花一样,由外而内地保持一种高洁的操守和精神,不改初心,一“白”到底。诗人这种有悖于主情路线的理念,和当年纪弦倡言的“现代诗的本质是一个‘诗想’”观有着惊人的相似,它无疑强化了诗意内涵的钙质、高度、深度和力量,提升了现代诗的思维层次;也会引发读者对传统诗歌本体内涵进行再度思考,诗真的如教科书所言,仅仅是生活的反映或情感的抒发吗,如果那样又怎能涵盖理性思考占较大比重的诗人心理结构,诗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接近于主客契合的情感哲学呢?

在许多人的先验认识中,诗与美是结伴而行的孪生兄弟,诗的语言必须或清纯或优雅或含蓄,这种观念在《半张脸》中同样遭遇到了革命性的变奏。为获得直取心智的艺术效果,性情率直的商震经常在结构诗歌文本的过程中,努力剪除枝杈,使诗硬朗得只剩下情感和灵魂的树干,语言更似一把快刀,干脆利落、简捷老辣,直指人心,令人无法逃脱。“我的手/一直是用来写文章谋生的/我写的文章不时尚/不露肚脐也不露臀沟/我也不只写繁体字/妆扮成国学大师/我写的文章大多是废话/只有爱和恨二字/是真的”(《我的手》),没有形容修饰,更不拐弯抹角,平朴迅疾的语言流,直接对接着诗人敢爱敢恨、天性本色的生命形态。当然,商震更清楚口语化距离口水化只有一步之遥,出于避开裸体抒情直白浅薄陷阱的考虑,他有意识地融入反讽、自嘲和批判精神,让口语烧出生命的原味和魅力。如诗集中那首《半张脸》,“一个朋友给我照相/只有半张脸/另半张隐在一堵墙的后面/起初我认为他相机的镜头只有一半/或者他只睁开半只眼睛/后来才知道/他只看清了我一半//从此我开始使用这半张脸/在办公室半张脸藏心底下/读历史半张脸挂房梁上……就用半张脸/已经给足这个世界的面子”。诗人启用诙谐幽默的叙述方式,嬉笑怒骂,将人本孤独、彼此间不可完全沟通的思想和对世界的不屑蔑视态度,传达得妙趣横生,凌厉通透,非常到位,把自己放至最低的限度,别人又能将其怎样?《再写鬼吹灯》、《飞机上的苍蝇》也以反讽手段诗化诗人对丑陋、邪恶事物的否定性反应,同样充满张力。同时,诗人在思想和表达环节以出人意料而又亲切机智的“嘎”气,提高诗的趣味性,制造激活读者阅读神经的陌生化效应。如《夏日观荷》抽身事外、宕开一笔的“嘎”,巧妙经济,“走出很远,回头一看/荷花又恢复了清丽的姿态/荷花真的仅适合远观吗/荷花为什么不去远处开”;《纹丝不动地听他说》叙述语调极尽戏谑之能事,令人忍俊不禁,“我坚强地听他叙述/像一块木头一样温和/并努力地不让他看出/我已经是木头”;《瘦西湖》的“远取譬”则超出一般读者的想象力范畴,反常而合道,潜伏着会心后的审美愉悦,“你是被一些人挤瘦的/被时间给用瘦的//你比隋炀帝开掘的邗沟渠瘦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瘦”。诗人正是在和语言的搏斗中,使口语以多种可能的形态走向了有力度的境界。

诗歌是高度个人化的精神事业,寂寞实属常态。可是低门槛和高产出的双向刺激,却使进入新世纪之后的诗坛人声鼎沸,喧嚣异常,作者和作品之量呈几何级数激增。遗憾的是同质化倾向也日趋严重,从主旨、情绪到构思、想象,以至于连语汇都“千人一面”,严重损害了诗歌的健康和尊严。在这个问题上,诗一如人,有个性才可爱。客观地说,《半张脸》里的诗歌并非都是精品,互相间水准有时不够均衡,个别文本的诗意和写法还嫌平淡;但它却烙印着鲜明的个人印记,有着很高的辨识度,阅读它就像品尝一坛“好酒”,入口清爽浓烈,滋味醇厚绵长。我相信,诗坛那些清醒的写作者从中一定能够悟出一点儿什么。

猜你喜欢
诗意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冬日浪漫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