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间碎片

2016-12-29 07:11
星星·散文诗 2016年23期
关键词:卞之琳新诗亲戚

肖 敏

每月诗歌推荐

我们的时间碎片

肖 敏

白话诗尽管古已有之,但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并被冠以“新诗”的称谓,不过百年的历史。实际上,新诗所涉及的生活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正如胡适所言:“文学的生命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胡适的话不无矫枉过正之嫌,但确实传达出,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面前,新诗作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表达困惑,新诗自从诞生之初,从选材、诗歌情绪,到诗歌韵律、节奏,无不打上了深刻的现代文化烙印。

在一个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中,很难见到一种圆融、齐整的抒情方式,我们的生活是破碎的,情感表达也注定是破碎的。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绝境就是,无法把握时间,更无力超越时间。因此,诗人盘妙彬才会在《似水流年,时光就是亲戚》中这样写到:“他披着晚霞,也落着路途的风尘和倦意/细细看,依稀是我的一位远房亲戚/时隔多年不见,他老了”,在时间这个残酷的大手之上,“亲戚”的面孔都是模糊不清的,我们可以把这位亲戚视为一个有关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文化符号,“山头和树木遮掩它东去的身影/唯见千里外赶来的我的亲戚/怔怔站在门外/我们都老了/一时不敢相认,彼此心头起了忧伤”,诗人和“亲戚”都老了,这种衰老既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也暗喻了我们面对死亡的平等性和无奈性,而对于死亡的思考正是支撑诗歌创作的原始动力之一,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中外许多诗人的创作中找到确证。

在时间的长河中,碎片化的个人存在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旋律,这种碎片甚至波及所有的生命体。诗人杨健在《母爱》中写道:“她一直没有出现,/她知道我的存在,/因为我往堂屋走的时候,/她就衔着另一只幼鼠跑出去了。/她已经知道这里不安全,/她觉醒的速度真快!/大约有二十几分钟吧,/我开开门,/看见那一只幼鼠也不见了,/这漫长的二十几分钟,/一定是她心里牵挂这个幼鼠的二十几分钟”,这与其说是某种低等动物的自然母爱,还不如说是人类生存境遇的写照。也许对于别的更高级的生命体而言,人类的境遇就是这样的,自然流露的母爱是如此卑微而琐碎,只因为我们并不能掌握自身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其实是以母爱为文眼,试图去叩响人类存在的哲思之门。

再回到新诗发展的历程中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诗歌被认为是难以攻克的文学堡垒,诸多前驱者不惮艰险去开拓新诗疆土,胡适、郭沫若、康白情、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从创作到理论,都竭力去充盈新诗的审美空间。这些诗人,如卞之琳、穆旦等均有精深的翻译西方诗歌的造诣,戴望舒对于中国古典诗歌资源则有娴熟掌握,对西方诗歌的翻译或者对古典文学资源的“译”,是否从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新诗创作?当代诗人章德益在《译》这首诗中提出了一个颇有趣味的话题,就是有关语言的哲思,古典的、西方的文学资源如何复杂地影响到诗人的思考。“床前的早霜呵都是唐诗的原著/一半是月光的精选/一半是李白的原文/我偶然的咳嗽是一次猩红的笔误/写进 生命的幽深/却把一滴早岁的泪 误译成 青春/译完 孤寂的影子与/荒远的旧梦后呵/一头白发早已是 最完整的译本”,在这里,诗人显然将“译”当成是人生存在的某种形式,在这个日常的文化活动中,人的存在带有几分荒诞的意味,“月亮的校对何其谨慎/从发梢到发根 已是一生”,或许人与人之间、人与历史之间、人与艺术之间,都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译”这个活动本身就显得具有荒谬色彩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似水流年,时光就是亲戚》《母爱》《译》这几首诗歌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碎片化的现代生存困惑,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症候。这或许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就是一切都在崩坏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对于诗意的追求,尽管有时这种追求注定是无功而返的。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卞之琳新诗亲戚
卞之琳《断章》
结对帮扶成“亲戚” 扶贫路上心连心
比亲戚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卞之琳的苦恋
沈从文:帮人无须更多理由
新诗画
卞之琳苦恋张充和:爱情,是你窗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