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对自我及他者的审视

2016-12-29 07:11
星星·散文诗 2016年23期
关键词:江水诗人诗歌

侯 平

诗对自我及他者的审视

侯 平

劈头而来的盘妙彬的诗让人如堕雾中,“我”与“江水”相见,“一怔”和“惊慌”写出刹那间的错愕。“江水”和“亲戚”间有缠绕关系,“我”到底是见到了谁?读完倾向于是诗人见了前者。江水在家人为“我”设的洗尘宴上不请自来,它正如远房亲戚,代表着孕“我”育“我”的地方水土。但问题随之而来,为何“我”很久未见江水,江水一直流淌在“我”家门外,那“我”这么多年去哪儿了?还有江水如何会老?答案自是“我”背井离乡求生存,老了的不是江水,而是“我”。我们“彼此心头起了忧伤”,那涌起的正是乡愁。盘妙彬与水甚是熟稔,他出生地榃美冲旁有沙田河;就读大学所在的南宁和毕业后工作的梧州都有珠江的支流流过。水生万物,这一江水意象博大、浩荡,与天地一体,生生不息,在诗人与之偶然、瞬间的相遇中,诗意由此诞生。

从标题来看,“似水流年,时光就是亲戚”,诗中的“江水”也不一定是实指,时间如水,其深层的所指是时间。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相见,区别太大,不敢相认。“我”与时光/江水的凝视和回望,正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达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物我两忘境地。诗歌也实现了在他者的比对中对自我审视的使命。读解这首诗如同猜谜,层层剥茧,乃见真身,其叙述的不定,透露出了诗人先锋性的探索追求。

杨键的《母爱》则是首场景如在目前的叙事诗,平白易解得多,诗如清风拂岗,清水流石,透亮明澈。诗人关注平凡琐碎事物,对人们认为的“四害”也流露出温情,这样的态度与小林一茶的“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相似。他细致地观察到母鼠因恐慌抛下幼鼠又折回衔走的过程,也记下了院中与母鼠的几次偶遇,描摹出鼠的动作、心理和情感,感受到母鼠面对人这一庞然大物的惶恐不安和对子女割舍不掉的爱。杨键《在湖边》一诗中提到“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化身”,在“我”与鼠的对视中,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一弱小的动物,更反观到人类自身。最后一句“我还记得她眼里的惶恐,/记得她眼睛里的灰暗和贫穷”是点睛之笔,由鼠及人,令人不禁想到无数个贫穷灰暗的母亲,含着爱和惶恐对她的子女,就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无力的父母以仅有的慰藉,一碗水、几片干“竹叶”,温暖着孤立无援的幼子。诗人富有禅心,秉持众生平等的理念,诗风朴素,闪现着慈悲、仁爱的光芒。

章德益的诗名为“译”,但诗歌是中国味的,在格律和意象上浮现出古中国的面影。相对于前两首的口语化,这首诗有修饰之痕迹,可能与诗人长期与文字打交道、习惯字斟句酌有关,精致中带着沉重,以人生的厚度压上这优美的句子和意境。诗人写出了翻译的过程,在译他人作品中更深切地审视了自己,这样的双重注视是镜中之镜的折射和投影。“一头白发早已是 最完整的译本”是对一生的概括;“身体的/译本/只寄语 山河的原著”更由纸面的翻译跃升至身体、人生的翻译。结尾的对仗句“别把我一生的道路 误译成远方/别把我一生的心律 误译成生存”,对“远方”和“生存”的否定似乎形成悖论。人们常说拥有“诗和远方”,“远方”是形而上的,未来的,精神的;“生存”则是形而下的,当下的,物质的,这使诗歌矛盾中带有张力,意味着“我”追求的是脚踏实地,不是好高骛远;“我”所作的不是稻粱谋,就像译者生涯,字字译出皆是心血,这样的精神、人文奉献岂是金钱所能估量?这收束句是诗人风骨、人品和人生选择的凝练。

三首诗风格迥异,但都是对自我和他者的审视。盘妙彬和章德益均在时间之流中反观自己,借具象化的江水和抽象化的翻译比喻个体;杨键以动物的行为察看到人类之心。他们的诗明心见性,是对自我的发现和开启。在“我”与他者的关系中,诗歌跃动、上升,飞翔于宗教和世俗的两极之间,彰显永不更改的人性。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江水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春江水暖
《山歌好比春江水1》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共饮一江水 亲如一家人
诗人猫
山歌好比春江水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