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声图书馆建设途径及实现策略

2016-12-29 19:44桑宇芳何强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阅读

桑宇芳 何强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无线WiFi的不断普及,有声读物正以崭新的姿态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而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以网络平台和智能终端为依托,为高校学生及其他读者群拓展这一新型阅读方式。且从大趋势、大视野来看,有声图书馆的建设不仅是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与契机,更是满足读者对图书阅读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必经之路,这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对“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体现与升华。为此,在研究和阐述有声读物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对高校有声图书馆的建设与实现途径进行了浅析与探讨。

关键词 有声图书馆 有声读物 阅读 图书馆资源

伴随移动智能终端与无线网络的不断普及,有声读物这种阅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影响着我们传统的阅读行为。有声读物出现于1960年代,经历了漫长的“不温不火”时期之后,依托于网络平台与移动终端,终于迎来了重要发展期,并成功赢得了一部分读者群,获得了一定市场份额。在“听书”这一阅读方式不断发展的当下,它已然成为“娱乐化”、“碎片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表现出了新的特点。有声读物的普及为“全民阅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凭着不断翻新的高科技手段,在降低阅读门槛的同时,又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提高民众的阅读率。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移动阅读终端的开发,有声读物在传统有声读物的基础上运用了数字资源的力量,把“听书”打造成了一种阅读薪时尚。

大学生作为社会读者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方式,成为有声读物这一新型阅读方式的目标读者。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阅读推广的重要引领者,有责任和义务为高校学生提供有声读物,建设有声图书馆。另外,高校图书馆作为阅读领域的主要阵地,有必要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将有声图书作为建设数字图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与开发,以扩充自身的馆藏资源,甚至以此为契机完成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转型。也正因为高校图书馆与阅读之间的天然共生关系,众多学者在研究有声读物的推广与建设时,都会将高校图书馆作为其前沿阵地进行理论建设与实际探讨。例如在《有声读物改善大学生阅读现状的研究》、《中国有声读物研究综述》、《电子听书资源建设与图书馆网络时代的发展》等文中都已提及有声读物推广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只是尚缺乏系统化的梳理、阐述与研究。笔者在查阅和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高校有声图书馆的建设途径及实现策略,以期对相关领域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1.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

对有声读物(Audio Book)较为权威的定义是美国有声读物协会做出的“文字内容不少于51%,被复制并包装成磁带、光盘或纯数字化文件进行销售的录音产品。”它于1960年代左右在美国兴起,当时的美国盲人基金会为了给战后的伤残士兵、盲人以及视力障碍者提供阅读资源,便将纸质图书通过播音录制下来。1980年代以后,美国图书市场逐渐接受有声读物作为大众化商品销售,而且销售额渐成气候。如今在全球范围内,有声读物发展态势最为强劲的是美国、英国、德国,其中以美国为最。据美国2006年9月的统计结果显示,当时的美国已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听过有声读物,有声读物的销售额高达8.7亿美元。当然这与美国对有声读物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以及美国较高的汽车普及率(车载有声读物市场是重要的一部分)有很大关系。英国有声读物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如今英国各地都可以看到专门的有声读物书店或专柜,市场非常细化。相对英美而言,德国的有声读物市场较为落后,不过其有声读物的市场份额也呈现出攀高趋势,在书店、超市、加油站等场所都能看到有声读物。

我国的“听书”传统从古代的茶楼评书就已经开始了,这种以“听”为主的阅读形式也深入人心,不过真正通过载体保存下来的有声读物出现于1990年代。当时,很多出版社开始在听书市场试水,《红楼梦》、“中国名著半小时系列”等作品开始出现,发展至今很多有声读物网站开始层出不穷,如有声读物网、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网站。另外,各大图书馆也开始加入到有声读物资源的建设与推广中,如辽宁省图书馆网站开辟的“有声读物专题”,其中的格林童话、中华五千年、外国名著等有声读物都颇受读者欢迎。

2.有声读物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特点

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而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技术都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有声读物的兴起便是这样一个改变我们阅读生活状态的例子。正如前文所述,有声读物最早是为视力障碍者、盲人、伤残人士等特殊人群所制作,这是其最早的功能与特点,然而发展到今天,伴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发展起来的有声读物,不但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还以这些特点为卖点挖掘和扩大了读者群体,如识字不多的孩童、只有“碎片化”阅读时间的白领和大学生、每天需要处理繁杂家务的家庭主妇、眼花的老人等等,只要移动终端在手,连接上网络就能解放眼睛用“耳朵”来阅读了。对于每一个想要拓展有声读物的机构而言,了解与研究有声读物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新特点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了解有声读物在当下社会的价值,从而抓住读者的心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2.1受众越来越大众化

有声读物最早是以盲人、孩童等阅读障碍者为受众对象,然而随着数字终端的不断普及,有声读物的受众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的小众阅读群体开始向年轻读者群体拓展,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新潮的阅读方式。寻根溯源就会发现,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升级,闲暇时间也变得非常“碎片化”,很难进行系统性的纸质图书阅读。与此同时,智能移动终端与网络环境又在不断更新升级,为移动阅读提供了巨大空间,于是数字化移动阅读就成了新的阅读趋势。当然电子书也可以实现数字化的移动阅读,并且在目前形式之下也取得了飞速发展,而有声读物与电子书不同的是,电子书的阅读依赖的仍是眼睛,而有声读物则让阅读从眼睛转移到了耳朵,从“看”变成了“听”,这样也就为更加“碎片化”的阅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比如在做家务时、做饭时、闭目养神时、进行体力劳作时、坐车时等等都能利用移动终端“听书”。

2.2具有强大的伴随性

有声读物之所以能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伴随性。它以电子阅览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而这些移动设备又极易携带,因此可实现随时随地的阅读。以手机为例,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只要有无线网络连接,或者提前将有声读物下载至手机,就能在很多情况下实现伴随阅读。

2.3“碎片化”知识对应“碎片化”阅读

人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闲暇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人们很难获得完整而系统的阅读时间,为了适应这种阅读时间的变化,很多知识也开始以“碎片化”的形态出现。

可以说,有声读物在不影响人们其它生活、工作时间(如候车、排队、体力劳作等)的前提下,帮助人们养成听书的阅读习惯、积累知识,正是缓解当下快速生活节奏与阅读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

2.4趋向于追求娱乐性

在当下的阅读环境之下,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闲暇时间碎片化等现实因素,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越来越追求趣味性和娱乐性。阅读活动不再是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或唯一目的,而是带有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倾向,比如在难得的闲暇时间里看点书小憩,或在候车时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在这种阅读需求之下,有声读物有着天生的优势,而且也愈发呈现出了趣味性、娱乐化的发展特点。相对于其它读物而言,有声读物将文字变成了更加生动的声音语言,通过演播者的播音,文字经由语气、断句、音效等技巧变得更加鲜活,也具有别样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2.5比传统读物更经济

相对于纸质图书而言,有声读物具有更经济、实惠的特点,因为它在阅读过程中几乎不产生任何费用。首先,随着无线网越来越普及,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将免费的有声读物下载下来,随时阅读;即使在无线网络没有覆盖的地方,也可以用手机接入3G或4G网络信号进行下载,而下载时产生的费用则是微乎其微的,比如GPRS套餐的5元、10元、20元等服务,一次就可以下载很多本书。

2.6数字化特征明显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数字化趋势,从而推动了有声读物的发展。首先,在制作过程中有声读物打破了传统纸质图书的流程,只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字转化为音频就能供读者点读或下载;其次,成书后所占的也不过是U盘、手机、电脑等内存的一点点空间,对读者而言储存和阅读都非常方便。有声读物的数字化特征使其成为了一种非常便捷的绿色产品,既不需要纸张,也不需要印刷、流通等环节,极大地节约了资源。

3.高校有声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建设途径

高校图书馆一直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社会信息汇集地,以及科研工作地。虽然它并不直接生产文化教育产品,但是大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其运用、开发、研究之后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带来重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功能而言,尽可能地采购和整理文献资料,扩充自身馆藏,是其最重要的功能责任与社会责任之一。另外,数字化阅读资源的发展与普及对传统图书馆而言,既是危机又是机遇,高校图书馆一定要正视有声读物所能带来的机遇,合理、科学地建设有声图书馆,为图书馆扩展新的服务功能与领域。

有声读物作为一种新型阅读资源,具有很重要的阅读价值与艺术价值。首先,有声读物在内容上多是一些实用、经典或畅销的图书,可读性很强;其次,有声读物的制作需要专业人士甚至是著名艺术家的诵读,另外还会配以专门的背景音乐,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建设有声图书馆,扩充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也是高校图书馆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

3.1采购有声读物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在采购有声读物时,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尽可能地选择学生读者群喜闻乐见的读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借阅量或点击量。而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图书馆的引导功能,避免一些低俗或者不良读物进入学生的视野。

图书馆对有声读物的采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采购正版的音像制品。如CD、光碟、录音带等,与现在日益普及的移动阅读终端相比,这类相对传统的有声读物也曾积累了一部分用户群,而且这类有声读物可能蕴含着过往时代的经典读物,有利于丰富图书馆馆藏;在音像制品的存储方面,可以在图书馆中开辟出专门的书架或空间存放,也可以另外建设专门的“听书室”,这应该根据学校图书馆自身的建筑资源来决定。

(2)从网络上采购数字化有声读物。这种方式更方便、快捷,而且是建设数字化有声图书馆的最主要方式。当然,采购的音像制品也应该转化为线上的有声读物产品,以丰富网上有声图书馆的内容。

3.2对有声读物进行整理、分类

音像制品是现实中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读物,对其整理分类较为容易,根据其内容结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就可以迅速整理、排序、分类完毕,而且与纸质图书的整理与分类基本一致,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而言基本是轻车熟路。

相比而言,对线上数字化有声读物的整理、分类就显得较为复杂了。首先,对于有目的性并主动搜索的读者而言,线上有声图书馆必须为每一本读物设置恰当的关键词,以便读者从检索框迅速而有效地找到需要的有声读物;第二,对无目的性地被动寻找有声读物的读者而言,线上有声图书馆必须抓住读者的兴趣,在首页和关键网页上展示出线上馆藏中最精彩、最吸引读者或者是最具引导性的有声读物,以吸引这类读者的目光,引发其阅读的兴趣;第三,与纸质图书的分类整理类似,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建立分类检索链接帮助读者按具体类别系统性地寻找读物,注意尽可能将分类简化、明晰化。

3.3有效利用网上的免费有声资源网站

数字化时代的有声资源网站发展迅速,有声读物多如牛毛,图书馆可对其有效甄别、选择和利用,并开展商业合作。当然,图书馆在与这些有声资源网站合作时一定要重视其读物质量,而判断质量优劣的最大标准便是是否能够提升读者的素养。图书馆在这其中要做好有声资源的知识领路人,引导学生选听一些有价值的读物。

与免费有声资源网站的合作,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在网站上甄选出高质量的听书资源,购买相关版权后完全收归己用,并呈现在有声图书馆的网站上供学生点阅或下载。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图书馆已经进行过有效甄选与吸收,可以保证其质量,缺点是工作量大、资源广度有限。二是充分利用网上的免费听书网站,与其协商洽谈之后建立听书资源链接,引导学生到相应的听书网站上寻找有声读物,比如目前的喜马拉雅、听书吧、天方听书网等听书网站,都有一些较好的有声读物资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声资源量多、且工作简单,缺点是无差别的索引与推荐容易让学生接触低质量的读物。

3.4整合资源,自制有声读物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组建专业的有声读物制作团队并不现实,毕竟“术业有专攻”,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是收藏、整合、传播和利用图书资源,而非制作。但是,高校图书馆可以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组织相关老师或工作人员牵头,以勤工助学或学生研究小组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有声读物的录制工作中,从而为学校有声图书馆自制有声读物。首先,高校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文学素养与艺术欣赏水平,而且他们更了解学生或相同年龄段读者的阅读需求与当下流行的阅读元素,因此更容易把握读者脉搏,选择学生读者感兴趣的图书资源;其次,高校图书馆本身具有大量的纸质图书馆藏,这非常有利于制作小组的内容选择;再次,学生小组在有声读物的制作过程中不仅能极大地丰富自身图书阅读量,又能有效锻炼其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文学素养,图书馆何乐而不为呢?

有声图书馆的这种建设途径需要图书馆、学生及老师的多方面配合,但是若能有效组织起来,带来的有形和无形收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具体操作可参考以下步骤:(1)高校图书馆确定相关的负责老师或工作人员。(2)由负责人通过勤工助学支付学生部分费用或组建兴趣小组的方式在学校招募制作人员团队,包括播音员、音效制作者、剪辑者等等。(3)制作小组从图书馆馆藏或网络图书资源中寻找合适的有声读物制作对象,并进行录制。(4)进行后期制作与剪辑,并传送至有声图书馆的有声读物数据库。为此,有声图书馆的网页系统可以开辟专门的版块来展示自己学生团队所制作的有声读物,一方面能形成特色阅读效应,引发学生点击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能拉近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加强集体荣誉感。

4.高校有声图书馆功能实现的策略

4.1加强无线网络建设,提高阅读伴随性

伴随性是有声读物的重要特征,也是有声读物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与契机。正是因为无线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为移动阅读、伴随阅读提供了可能性,才使得数字化阅读得以发展和普及,而有声读物作为数字化阅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才得以凭借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发展、发力。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有声图书馆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与实现有声读物的伴随性阅读特点,也就是加强无线WIFI网络建设,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接收无线信号,从而可以在学校的网络覆盖范围内随时随地点阅和下载有声读物。

无线网络对于有声读物的易获取性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有声图书馆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声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乘着科技的春风为学生服务,引领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入有声阅读的世界,从而建立起有声读物的稳定读者群。想让有声阅读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青树,有声图书馆必须抓住当下的机遇,充分开发不断发展的无线网络技术,将有声读物的伴随性优势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充分享受伴随“听书”的乐趣。在学校资金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即便不能在教室、宿舍大范围地覆盖无线网络,至少要在高校图书馆或听书阅览室中开通无线网络,以方便学生点阅和下载有声读物。

4.2配置有声读物的智能点播终端,打造校园内的高质量听书盛宴

2014年,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中一种名为“公共数字有声图书馆”的终端设备备受瞩目,一时吸引了众多媒体与读者的目光。它便是一款有声读物的智能点播终端,储存了海量优质“可听”文化资源。一部分由著名播音员精心录制又配以高质量背景音乐的有声读物为读者带去了无与伦比的听书盛宴,备受读者欢迎。这种智能点播终端不仅可以在线听书,还能通过下方连接的多条数据线,往用户自己的iPad、手机U盘等设备上复制资料。另外,读者连接有声图书馆内的无线网络信号之后,还能通过二维码扫描选择和下载智能终端里的有声读物。

这类有声读物的智能点播终端已经在青海大学图书馆、中国盲文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等几百家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配备。对高校图书馆而言,这种智能点播终端的配置能够有效吸引读者的目光与兴趣,而高质量的有声读物又能让读者欲罢不能、沉浸于听书世界中不能自拔,这对有声图书馆的建设与实现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4.3充分利用多媒体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听书平台

高校图书馆的多媒体阅览室是现成的“听书”平台,图书馆一定要善加利用。如果说配置有声读物的智能点播终端、铺设无线网络等策略都需要大量的建设经费的话,那么利用多媒体阅览室这一策略就显得温和、保守甚多。

多媒体阅览室在高校中基本都已建设完成,而且利用率非常高,实现有声图书馆的建设与推广只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例如在阅览室中配备有声读物的专业播放软件与设备,由技术馆员将大量的有声读物资源储存其中,然后经由计算机和专业软件来控制各个“听书”终端;例如在阅览室每一台电脑中放置有声图书馆的图标或网页,引导学生点击阅读等。

4.4做好有声读物的宣传和荐读工作,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资源,定期在网站上开展有声读物的宣传工作,并向学生介绍新的高质量图书;也可以在图书馆内或学校里举办“听书”讲座,或者发放相关宣传资料,让更多的学生读者认识有声图书馆,了解并尝试有声读物。

有声图书馆的馆员应该具备“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重视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搜集、整合不同读者的阅读资源,在帮助其完善听书计划的同时,引导学生读者的文明阅读,而不为一些低俗读物所误。面对数字化时代的阅读新需求,图书馆馆员应该应可能顺应和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并且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给读者带来意外之喜与收获。另外,乘着网络之风兴起的有声图书馆切不可忘记网络的宣传力量,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号、QQ学习群、贴吧等方式与读者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学生读者交流阅读心得、阅读需求等内容,不断加强与深化有声图书馆的传播力度。

4.5注意版权保护,自觉规范有声读物市场

在数字化的大环境之下,我国文化市场一直面临着版权问题这一大难题,而因为相关法律不够规范或相对滞后,在文化市场低成本、低门槛的前提下,各种乱象令人担忧。而立足长远来看,高校有声图书馆应自觉开展有声读物的版权保护,在采购有声读物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高质量的正规产品。在对免费的网络听书资源进行整理和利用时,一定要注意勘察、甄选,避免一些不正规的低俗产品进入学生的视野。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为有声读物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但是面对有声读物的质量监管问题,高校有声图书馆应该做到自觉遵守、主动甄别,维护有声读物市场的良性发展秩序。另外,在自制有声读物这一建设途径中,有声图书馆应该注意合理分配各方利益,避免出现版权纠纷;为了规范有声读物的制作,还可以进行内容备案、设置准入门槛、采取实名制等措施,在合理谋求发展的同时,助益有声读物市场的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阅读
例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浅析小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高中化学的基本教学方法:阅读、实验与探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探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浅谈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现状和优化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