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妖怪 GO”红了的背后

2016-12-29 22:46
科学大众(中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口袋妖怪客体个体

最近,一款基于AR技术研发出的手机游戏“口袋妖怪GO”吸引了全世界年轻人和手游爱好者的眼球。目前该款游戏还未在中国获得授权,但国内已有大量的玩家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发声,希望早日上手,火爆程度堪比多年前的“水果忍者”。

为何一款小小的手机游戏能获得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媒体关注度?我自己给自己的回答是“因为我太好奇如何能通过手机程序在现实大街上抓到皮卡丘啦!”你看,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好奇心。

好奇是什么呢?

好奇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一个人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比如“口袋妖怪GO”这款基于AR技术和移动定位服务的游戏,利用最前沿的视觉技术和实景化的场景,很容易吸引玩家好奇如何能在现实世界中捉到本应存在于动画片中的小精灵,并产生尝试的冲动。

好奇心,人人都有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幼儿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英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叫“好奇害死猫”,九条命的猫最终死在了自己的好奇心之下,是因为猫总爱用鼻子碰这碰那,却不能像人类一样做出风险评估。

好奇心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看,就是大脑神经通过几种感官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后产生神经兴奋,并把这种兴奋再反馈给大脑的一个过程。举个例子,是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针对婴儿做过的关于“客体永存性”获得的实验。皮亚杰认为几个月大的婴儿还不能理解某个客体会一直存在的事实,所以会对躲猫猫的游戏非常感兴趣,对一个人的脸从捂住到放开这个重复过程中,对反复出现消失会感到不可思议和有趣。在这个游戏中,婴儿体现出来的便是极大的好奇心。当婴儿慢慢成长之后,知道做游戏的人的脸是一直存在的,掌握了“客体存在性”的概念,便会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

好奇心让你“脑洞大开”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和确定目标指引下的儿童,一般都会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想要了解、认识新事物。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欲望就像饥饿以及其他内驱力那样强烈,并且与生俱来。而那些具有较强好奇心的生物群体和个体,会不断探索新的生存方式而加速进化。所以,好奇心是取得遗传优势的一个基本因素。夸克说:“有创造性的人可能对外来刺激更敏感。人对各种刺激灵敏度的实验表明,有创造性的人力图扩展听觉、视觉,扩大其知识结构。”具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满足已有的现状,而更愿意体验充满矛盾的新奇事物,并且保持着极强的好奇心。

好奇心也需要培养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理论上在最初的个体之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随着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不同,个体之间所具备的好奇心“能力”的差别可能会越来越大。有的个体好奇心受到禁锢与压制,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对决策也失去了主见,甚至会产生抑郁。而好奇心极强的人,就会产生追求创造的强大动力,并且对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尽力追求、力图实现,慢慢地产生了人们所谓的“野心”。

如何去培养好奇心呢?婴幼儿时期,应该让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自由伸展,使好奇心得到充分保护。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要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态度出发,让孩子适当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东西,而非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学习超出其接受能力的知识。

在小学阶段,应在保护好奇心、激发想象力的前提下,由少至多地体会到理性思维的光辉。让自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记忆,产生自主意识,从而使自己心智不断成熟。

在中学阶段,应该让好奇心与各种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逐渐使知识核心与好奇心边缘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好奇心的引导,使好奇心成为知识增长的“探测器”或“放大器”。因此,一方面让好奇心自由发挥,但同时也应该体会到严谨的逻辑思维的神奇,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两个方面的不同作用。

在大学及以后的学习中,应努力使好奇心与各种实际问题相连,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好奇心充分表现并尽可能向外探索的阶段。

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所以让我们常常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相信你会获得很多收获。

猜你喜欢
口袋妖怪客体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浅议犯罪客体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口袋妖怪Go将登陆中国市场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
日本兴起“口袋妖怪经济学”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