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朵微笑的花

2016-12-29 07:35刘启会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快乐师德教育

刘启会

【摘 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也一定会在教育中折射出来。紧张的教育竞争和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让师生在课堂上就像投入了一场紧张的战斗一样,难得有片刻轻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良好的师德才能够让学生感到轻松,让学生感到快乐。在文中就师德进行探讨。

【关键词】师德;教育;快乐

当代的教育终于在“性”“养”之间找到了平衡,因此,我们的教育前提已然确定,那就是人的本性。刘惊铎教授说:“道德的本质,就是要在生活和人际交往关系中尊重每一个人,使每一个人都体验到适当的快乐、愉悦。”那么,评价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道德,或言,我们教师是否道德,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让学生体验到适当的快乐和愉悦。

一、学海不必泛“苦”舟

我们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教育传统,这几乎完全把求知、学习看成是痛苦的事。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些被外人看作是“痛苦地”投入到学习中的人,他们因为发现了学习的意义,明确了学习与自己的关系,并切身体验到学习为自己带来的快乐、自尊和力量感,那么,即便是再苦再累他们也浑然不觉而甘愿投入并沉浸于这种物我两忘的学习状态。这就是著名心理学家西卡森特米哈伊所说的“心流体验”——一种幸福的状态。幸福在人对自认为有价值的目标的忘我追求中,个中的快乐,局外之人因为难以体会,反认为是受苦。没有忘我的投入就没有学业的成功,但“忘我”是种快乐而并非痛苦。

二、苦尽未必甘来

我们教育还迷信“苦尽甘来”的原则,似乎“苦秧结甜瓜”能印证传说中的某种福报。而事实上,有些痛苦是绝对的,苦过之后顶多是不苦,甘甜滋味未必会随着痛苦的结束而如期到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结果证实,控制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部位分别位于人的左右大脑皮层。积极情感体验能力的发展是需要提供必要的积极刺激的,痛苦刺激只能发展消极情感。儿童在童年的各种不幸事件并不是成长的佐助,更不是未来的福音。相反,消极的体验会催生扭曲的认知图式、情感图式,进而形成悲观、消极、暴虐、自私等人格倾向,严重的还会形成分裂型人格。同时,快乐不仅是人追求的目标和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资源。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具有扩展功能,一是扩展人的认知能力——快乐使人更聪明;二是扩展人的生理机能——快乐使人更健康;三是扩展人的社会能力——快乐能促进社会交往;四是扩展人的德行能力——快乐能使好人更好,能使坏人不那么坏。总之,只有积极才能发展积极,只有快乐才能发展快乐,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也给我们教师进行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快乐的学习才能存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三、教育的快乐“处方”

快乐既然是生活的目的,当然也是教育的目的。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为我们教育开具了两全其美的“处方”——快乐的当下与美好未来的完美结合!它启示我们:用道德的方式才能培养有道德的人,用快乐的方式才能培养快乐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和人生中最重要的做事动机是做事中的快乐,对成果的快乐,并且明白这种成果对集体的价值。在唤醒和强化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中,我看到了学校被赋予的最重要的使命。仅是这个心理根基,就会引导人们对最高级的人类财富,即知识和艺术家般的技艺的快乐的渴望。”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这是学校教育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求知的快乐、交往共生的快乐,这是教育的艺术,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必要手段,更是教师高尚人格与高尚师德的体现。

四、结语

教育的使命呼唤着微笑着工作的老师!没有微笑,爱就不易被理解和接受,而不被理解和接受的爱也就不是真正的爱。没有对学生、对工作发自内心的爱,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没有爱的工作,就是在制造心灵的毒药。一个热爱工作的老师,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学生的老师,也一定是个乐观面对工作、生活,微笑面对学生的老师,也一定是一个善于制造欢乐,善于播撒欢乐的人。爱是师德的核心,而微笑是爱最贴近人、最熨帖人心的形式,因而它也是师德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敖俐君.脚踏实地,做一个快乐的职教人——师德师风大讨论心得[J].考试周刊,2012,(01):160-161.

[2]申毓秀.快乐源于和谐——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师德培养体会[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07):32-33.

猜你喜欢
快乐师德教育
致良知与师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