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2017-01-04 05:59王长生
中国体育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廊道遗产文化遗产

王 钧,王长生,谷 松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王 钧1,2,王长生1,谷 松1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滇越铁路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重要门户通道,在滇越铁路重新利用开发的大背景下,对铁路沿线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考察与分析。以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为视角探索遗产廊道型开发保护战略。将铁路沿线的少数民族体育遗产单体纳入区域性整体保护体系,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及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认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入手,以遗产廊道理论为基础,对铁路沿线的民族体育文化节点资源进行梳理,探寻民族文化遗产廊道开发路径。

一带一路;民族体育文化;文化遗产;遗产廊道;滇越铁路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了“一带一路”战略[9]。这与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丝绸之路”具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带一路”为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搭建了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中国与周边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并在原有的贸易合作基础上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我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和地区,睦邻友好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切合中国自身内政外交战略构建,也是团结沿线各国和地区的自身需求及事业发展,更是各国形成其资源互补、经贸互利、发展互惠的重要机遇。继承中国海纳百川的开放传统,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不限国别地区,不搞封闭排外,不以左右他国经济发展、改变他国政治体制为目的,有意愿、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国家和区域经济体均可参与,将原有的合作延续和升级。文化遗产廊道型资源是一项集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为一体的复合型资源,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建立是对整体文化遗产廊道的重要补充。滇越铁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走廊有着多民族、跨国境、跨行政的特点。它的建立为多民族文化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有效地衔接民族间的个体记忆与群体记忆,建立深层次的多民族认同,构建广泛的文化认同基础。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在文化稳定和维系民族情感的同时带动了多产业的融合发展。本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期间对滇越铁路沿线少数民族体育的活动过程、文化内涵、生存状态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2015年春节期间,课题组再次组织成员深入滇越铁路沿线民族聚居区域开展田野考察和亲身体验,搜集并整理所需文献资料和实地数据,对开展的年节体育文化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参与、观察和实地调研。在掌握较为全面、丰富的一手资料基础上,以文化遗产保护为理论支撑,以文化遗产廊道建设为研究视角,以滇越铁路带为调查个案,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分析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开发与构建,探寻带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与途径。

1 遗产廊道理论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近二、三十年兴起于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的新概念与研究方法[12]。遗产廊道构念既包括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铁路线及周边等,也可以指代适当的景观整体措施,嫁接单个的遗产由“点”状向“面”状区域化而连成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绿色通道[13]。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的本质区别在于它能实现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面互利共赢。遗产廊道建设是一种历史文化保护新方法,为大范围、跨地域、多元性的带状文化遗产区提供了单体串联、跨区域合作的整体保护思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的是整体而非局部的概念,遗产廊道的尺度范围较为灵活,内部可包括多种不同的遗产、多文化生态系统[14]。文化遗产廊道是对遗产保护的传统理念的拓展和创新,它将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乡土文化通过连续的廊道模式连接起来,进行整体的开发和保护。这对我国遗产保护的传统理念与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滇越铁路概况

自古以来,云贵高原经越南的北部湾是距海最近的出海通道。早在公元8世纪末期的唐代,滇越通道就是通往“四夷”的7条重要通道之一,即安南通天竺道[5]。安南通天竺道以滇越贸易通道闻名于世,由今天越南首都河内开始,沿红河逆流而上,到达古涌步即今红河(蛮耗镇)下船改走陆路,经今蒙自、通海、江川等地到达拓东城—即昆明。随后折向西行进,经过今天的安宁、云南驿,大理等地,到达永昌(今保山)过怒江,进入缅甸,最终抵达印度[2]。滇越铁路与南昆铁路、滇缅铁路共同构建东起太平洋北部湾、西至印度洋孟加拉湾的亚洲大陆桥,横跨南亚各国及地区,并肩推进中国西南地区、东南亚及南亚之间区域经济的合作与繁荣发展。滇越铁路沿线地区覆盖了云南省东南部地区,是云南省通往南亚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极点门户,也是中国前往东盟陆路通道的桥头堡,它嫁接中国与东盟两大市场,即中国昆明、越南河内,面对北部湾、连接珠三角、直达太平洋。1903年,滇越铁路越南段建成。越南段从海防经河内到中越交界的老街省,总长384 km。1909年,云南段从河口经开远、宜良至昆明,总长465 km全线竣工。1910年,全长848 km的滇越铁路全线通车[11]。

3 构建滇越铁路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意义

滇越铁路在我国的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铁路之一。还是我国西南内陆直通东南亚的国际铁路。其南段在越南境内,可以经河内到达胡志明市。称为越南段。北段又称昆河铁路,在中国境内称为滇段铁路。滇越铁路云南段在云南境内跨越了珠江、元江(红河)、金沙江3大水系,穿越了亚热带干湿高原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热带山地季风雨林气候3大气候带[8]。穿越了1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12个县市、连接着6个地州[3]。滇越铁路沿线坐落的古建筑群落、法兰西式民居、历史村镇等物质文化遗产,与铁路两边秀丽的自然景观共同组建成滇越铁路云南段文化景观的区域格局,同时为遗产廊道的构建输送了良好的景观基础。滇越铁路沿线文化景观链,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变迁正经历渐进式消失,逐步丧失了历史记忆与特有的生活方式构成的和谐共生的自然基底。构建滇越铁路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打破了散落零星的文化个体保护的思维,从整个文化体多角度重新审视沿线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以滇越铁路为脉络,将各民族体育文化串联起来,以遗产保护的空间概念统一规划。从单一民族体育项目自身文化价值的保护重心转向对滇越铁路沿线民族聚居区的整个文化景观,实现跨层次、跨维度的空间维护系统,重现区域带状民族文化景观的兴盛。

以发展的视角来看,滇越铁路带上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多元文化地区区域旅游产业的整合式开发有着积极的示范性作用,在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同时,良好保持了地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平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整体开发保护,有利于片区系统性管理和生态文化的一体化保护,有利于社会各界优势资源的集中投入,是一项具备了集约、经济、高效以及可再生循环利用的保护策略。滇越铁路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建设,对跨区域多元文化遗产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进行了一体化思考与整体性保护,在推进与整合沿线民族体育文化景观的同时提供了开发以铁路线为代表的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体验型文化旅游线路,为促进消费,拉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4 滇越铁路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

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确定文化遗产廊道主题,划定保护范围,并对其相关历史脉络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准确把握其内涵。这样才能准确界定遗产廊道的遗产点。第二、对文化遗产廊道构成的民族体育文化要素调查、整理。有效的在遗产点确定遗产廊道整体保护体系,有效避免因概念界定不清而导致保护对象泛化,工作难以落实、形同虚设等问题。第三、对整体遗产廊道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对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应从过去、现在、未来多维视角,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最后,提出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规划,以及整体构建目标的配套实施对策。

4.1 滇越铁路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遗产点划分

文化遗产廊道的设计关键在于遗产保护价值判定,由单个遗产保护转变为面状遗产的整理与评价,并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某一历史事件、文化内容为线索。由需要重视具有特殊遗产价值的文化单体转为系列展示多样性文化,在特定时间、空间、文化上具有关联度的遗产点,形成文化创联单体,最终整合为一项综合性共同构成遗产廊道整体。所有的遗产点都该是遗产廊道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且任何一处遗产点的特有价值只有通过遗产廊道整体展示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作为人类文明历程中的标志[7]。这种理念将传统的重视遗产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转变为关注遗产整体区域的文化内涵、生态环境和民族发展等功能,体现了遗产廊道的多维目标体系。滇越铁路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遗产点划分,依据滇越铁路沿线站点与文化带进行。铁道部于1958年2月发布正式命令,废止原“滇越铁路滇段”的名称,将铁路线改名为昆河铁路(昆明—河口),即昆河线,但其旧称“滇越铁路”在当地仍然沿用至今。依表1所示,滇越铁路(滇段)从昆明北站开始,途径54个站点,最终到达与越南交界处—河口县。本文依据《云南窄轨铁路示意图》站点的大小,将文化遗产廊道划分为昆明、宜良、石林、弥勒、开远、蒙自、屏边、河口7个片区。

表 1 滇越铁路沿线民族文化片区包含站点及其民族情况一览表

Table 1 Yunnan-Vietnam Railway alo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Area Including Site and National Situation

文化片区包含站点当地民族昆明主城区黑土凹、三家村、水塘、牛街庄、小喜村、王家营、杨方凹、阳宗海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傈傈族、壮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宜良凤鸣村、可保村、江头村、羊街子、狗街、滴水、徐家渡,禄丰彝族、回族、苗族弥勒糯租、大沙田、西洱、小河口、盘溪、热水塘、西扯邑、拉里黑、巡检司、灯笼山彝族、傣族、苗族、回族、壮族开远小龙潭、大兔寨、十里村、玉林山、大塔、驻马哨、大庄彝族、苗族、回族、壮族蒙自草坝、碧色寨、芷村、落水洞、戈姑、彝族、苗族、壮族、哈尼族、回族屏边倮姑、亭塘、波渡菁、湾塘、白寨、腊哈地、大树塘、彝族、苗族、壮族、瑶族河口老范寨、马街、南溪、蚂蝗堡、山腰彝族、哈尼族、傣族、苗族、回族、壮族、瑶族、拉祜族、布朗族

4.2 滇越铁路沿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

滇越铁路作为中国和世界铁路建设工程史上最具影响的铁路工程之一,沿线自然风光秀丽,许多具有多元文化元素的艺术工程设施与建筑至今完好保存。铁路穿越1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差异较大,体育项目众多,如表2。少数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有着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民族体育项目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上,也日渐明确了与本民族的起源、复兴、发展等相关的历史与神话传说相关人物的联系,强烈地表现了民族文化的特征、鲜明的地域性传承,以及功能的逐渐演变,为促进民族认同、形成民族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多民族文化尚未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形式,在出生、成年、交往、婚配、死亡的生命经历中,常与特定民俗活动相呼应;而传统体育活动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常常引人思忖及关注,发挥了民族生存维系和民族精神团结的现实作用,并且渐进式地内化为民族性格的象征[4]。在铁路沿线众多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促进了多民族在文化交流上达到高度融洽、和睦、协调和有序的状态。如斗牛。在离铁路芷村站不到2 km的地方,有一片开阔的空地。逢年过节都会在这里举行斗牛活动(图1),2014年农历的正月初三到初六期间,在这里举行了中国牛王争霸赛。芷村镇苗、彝、汉、壮等15个民族上万民众聚集在这里。斗牛中蕴含着团结、平等、正义的民族文化精神。这种公平、公正社会氛围促进民族团结。期间载歌载舞俨然成为一个多民族的狂欢节。

图 1 2015年牛王争霸赛斗牛活动场景Figure 1. 2015 The Bull King Fighting Tournament

表 2 滇越铁路沿线民族体育项目总览一览表

Table 2 Yunnan-Vietnam Railway National Sports Project Overview

民族项目名称数量哈尼族斗鸡、爬山、泥巴架、打陀螺、跳水、打石头、抵肩、射弩、打秋千(荡秋、磨秋、转秋)9苗族秋千类(磨磨秋、8人秋)、斗牛、(蛋尤拳)、撕牛肉干、射弩、踩火龙、芦笙类(芦笙拳、滚山珠、垒营盘、斗四方、芦笙刀)、倒挂金钩、踩高跷、母鸡抱蛋、穿花衣裙赛跑、抢花炮、摔跤、打陀螺、鼓舞类(跳鼓、木鼓舞)、跳竹竿、猴鼓舞、球类(掷鸡毛球、打手毽、抛荷包)、踩鼓舞、打花鼓、接龙舞、武术类(苗拳)等、爬坡杆、打花棍、划龙舟、上刀梯、舞龙舞狮、打毽子、射背牌、独竹漂、耙棒类(打耙棒、抵耙棒、坐耙棒)、赛马50布朗族射弩、赛马、射箭、龙舟、打水漂、摔跤6僳僳族秋千(荡秋、磨秋、车秋)、砍竹竿、摔跤、爬山杆、拿石头、投掷、射弩、划竹筏、爬杆(爬油杆)、游泳10瑶族踩独木划水、人龙、点冲天炮、射弩、鸡毛球、打陀螺、掷石戏、打猎操舞、射箭、打粉枪、打泥陀、推竹杠、独木桥、抛花包、播公、打长鼓、武术、打木球、耍春牛19傣族踢毽子、棍术、打陀螺、龙舟竞渡、打竹节子(又称打大巴豆)、放高升、嘎秧、丢包、孔雀拳、堆沙、赛象脚鼓、放孔明灯、爬滑杆、刀术、打篾弹弓16布依族丢花包、托蔑球、赛马、手拍鸡毛毽、布依武术、舞狮、荡秋千、高脚竞速、舞龙、打陀螺、踢鸡毛毽11回族掷子、武术、爬木城、打陀螺、扭扁担、木球6白族陀螺、打胀鼓、登山、打霸王鞭、人拉人拔河、赛花船、跳火把耍海会、老虎跳9彝族跳鸡毛球、射弩、拔萝卜、老虎抢蛋、跳板凳、摔跤、三雄夺魁、海马舞、对手拉、秋千、打鸡毛、射击、爬竿、跳牛、抓石、弹豆、耍龙、耍狮子、蹲斗、杠术、磨秋、顶斗、武术、抵肩、射箭、扭扁担、陀螺、跳花鼓、跳高脚马、古蔗、跳小单门34拉祜族打马桩、跑竿、摔跤、踢架、打陀螺、射弩6壮族母鸡护窝、跳桌、武术、板鞋竞技、打陀螺、顶杠、打磨秋、棋类、舞狮、舞龙、摔跤、抛绣球、抢花炮、打尺子、踢毽、高脚球16

4.3 滇越铁路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资源的价值认知与评价

人们对于客观实在的观察与认知和主体的价值观实践与价值意识紧密相连。客观已存在的事物不管从横向还是纵向角度来看,都是无限的。只有透过人的价值深入实践介入人们的视野、并与主体的本质属性力量相对应的事物,才能相对应成为人的对象性客体[6]。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文化共同体中世代相传,不仅体现族群的精神信仰及生命诉求,还承载族群集体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滇越铁路从1910年4月12日正式通车到2003年6月,旅客列车停运,只剩每日2趟的货运。作为一条运输的铁路,滇越铁路的生命即将终结。但作为一条记载和见证云南历史的文化遗产走廊,它刚刚开始焕发新的生命。

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是民族节庆不可或缺的参与性社会文化活动。它将民族节日文化活动的内核精神传递与升华,不仅强化和渲染了欢愉的民族节日文化氛围,并且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使得民族情感在更高层次交流,从而保证了民族文化的繁衍与发展[1]。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是相互关联的文化主体,两者在文化表达上的耦合与交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将铁路沿线这些民族体育项目进行一个简单的民俗学分类(表3),我们可以看出,民族体育项目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黏合,使得民族体育的文化价值、社会功能以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存状态都有新的内涵,并延展了体育文化活动的外在影响力,赋予了体育文化更多的功能。

表 3 沿线民族体育项目按民俗学分类一览表

Table 3 The National Sports Project by Folklore Classification

分类项目名称数量岁时节日爬花杆、磨秋、斗鸡、舞狮、芦笙类、放高升、打粉枪、放孔明灯、打胀鼓、舞春牛、跳火把耍海会、赛花船、射箭、射弩、花灯、射枪、踩火龙、打长鼓、舞龙、赛龙舟、抛花包、点冲天炮22生产生活丢包、嘎秧、武术、踩独木划水、板鞋竞技、扭扁担、射箭、赛马、高脚马、射弩、爬山杆、猎操舞、推竹杆、棍术、刀术、孔雀拳、播公、撕牛肉干、挂金钩、耍春牛、独木桥、打篾弹弓、三雄夺魁、拔萝卜、顶斗、对手拉、打马桩、跑竿、划竹筏、投掷30社会组织人龙、摔跤、抛绣球3游艺 拔河、登山、鸡毛球、打霸王鞭、穿花衣裙赛跑、打胀鼓、母鸡护窝、抢花炮、打陀螺、掷石戏、打尺子、棋类、踢毽、球类、打磨秋、荡秋千、踩高跷、打木球、斗鸡、抵肩、跑竿21

滇越铁路凭借精妙绝伦的设计和浩繁的建筑工程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工程史上极具影响的铁路工程,堪称中国铁路建设史与世界铁路发展史中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组织相关专家设立专门机构,积极进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由于铁路沿线民族众多,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文化耦合现象突出。民族体育项目也不再是某个民族的专项活动,项目的开展方式和活动方法也在进一步融合。各具特色的节庆日文化活动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形成。除去各类宗教祭祀活动,众多节庆日活动还包含了形式各异的体育活动,称之为节庆体育[10]。根据实地的调研,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到了文化遗产的整体空间保护。例如:铁路沿线的哈尼梯田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后,近些年人们从世界各地涌来观看哈尼梯田,体验哈尼族文化。哈尼族传统体育项目磨秋也进一步的为外界所认识。常年架设在民俗村内,为游客展演磨秋文化,体验打磨秋的乐趣。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节庆意识已经不仅仅是本民族的节日,节庆体育承载着族群的共同记忆,构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演进与转轨,文化认同的错落发展已经打开单一族群传统文化缺口,并转而从血缘延伸至地缘的文化认同。在此过程中,节庆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对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文化凝聚力起到稳定和维系作用。

表 4 滇越铁路沿线民族节庆及节庆体育项目活动一览表Table 4 Ethnic Festivals and Sports Festivals along Yunnan-Vietnam Railway

民族民族节庆节庆体育项目彝族火把节、彝族年、库斯、朵博、阿普机、赛装节、打歌、庆年节、跳虎、十月年、补年节射弩、摔跤、陀螺、射箭、秋千、磨秋、爬竿、耍龙、耍狮子、跳虎、跳高脚马等苗族春节、四月八、花山节、吃新节、踩鼓节、赶秋节、龙船节、闹冲节、游方节、姊妹节鼓藏节、苗年节、舟溪芦笙节、捕鱼节、吃信节、砍火星节、客家年、祭尤节、芦笙节、晾桥节、爬山节斗牛、射弩、赛马、接龙舞、舞龙舞狮、鼓舞类、踩火龙、划龙舟、芦笙类、打陀螺、爬坡杆、跳竹竿、打花棍、独竹漂、抢花炮、摔跤、秋千类、上刀梯哈尼族六月年、吃新谷、十月年、姑娘节、敬老节、里玛主节、捉蚂蚱节、吃新米节打秋千(荡秋、磨秋、转秋)、打陀螺、爬山、射弩拉祜族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射弩、跑竿、打陀螺、摔跤、踢架、打马桩傣族浴佛节、入夏节、出夏节龙舟竞渡、堆沙、放高升、放昆明灯、赛象脚鼓、爬滑杆、打陀螺、打竹节子瑶族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山歌节、歌堂节、晒衣节、干巴节射弩、打粉枪、打陀螺、打猎操舞、鸡毛球、打长鼓、射箭、独木桥、打泥陀、人龙、打木球、掷石戏、抛花包、点冲天炮、推竹杠、播公、武术、踩独木划水、耍春牛白族春节、青姑娘节、白族接三公主、树花会、三月街、绕三灵、蝴蝶会、火把节、耍海会、石宝山歌会赛花船、打霸王鞭、登山、陀螺、跳火把、耍海会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回族的斋月掷子、木球、爬木城、扭扁担、打陀螺傈僳族阔时节、新米节、刀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射弩、砍竹竿、秋千(荡秋,磨秋,车秋)、爬山杆、爬杆(爬油杆)、摔跤、游泳、投掷、划竹筏壮族年三十晚、春社节、花王节、庙会、三月三歌节、花炮节、尝新节、中元节、庆丰节、冬至节、送灶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壮年打磨秋、高脚球、跳桌、抛绣球、打陀螺、舞龙、打尺子、顶杠、抢花炮、舞狮、摔跤、板鞋竞技布依族大年节、跳花会、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查白歌节舞龙、舞狮、丢花包、高脚竞速、布依武术、踢鸡毛毽、手拍鸡毛毽、赛马、托蔑球、荡秋千、打陀螺布朗族过年节、关门节、年节、山抗节、洗牛脚、祭寨神摔跤、赛马、龙舟、打水漂、射箭、射弩

5 “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廊道型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模式的战略思考

5.1 以体育项目体验丰富遗产廊道型旅游资源

遗产廊道型资源旅游开发必须以文化资源作为核心。少数民族地区遗产廊道型资源的旅游开发,必须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特征,民族体育项目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独特性增加了遗产廊道文化的代入感。因此,在开发过程中,研究民族文化的同时需对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体育项目加以表现,开展民族体育项目主题旅游,如:“斗牛之旅”。以斗牛活动为主题,打造民族体育项目文化体验型旅游,不仅能满足旅游者传统的大众旅游活动,而且是一种有主题的、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以期得到个性释放,精神超越。为遗产廊道型资源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多产业融合的今天,赋予新的意义。

5.2 以年节体育文化参与丰富遗产廊道型旅游内涵

节庆体育具有文化传承与构建的功能。中国人的种族观念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人们通过年节活动来认同和了解各民族间的社会价值观念。在遗产廊道区域内将各民族村落的年节体育文化活动串联起来,形成区域旅游节日文化链。如苗族的“花山节”,彝族的“陀螺节”都在春节期间举行。可以打造以体验民族节庆为主线的旅游产品。民族体育项目是民族传统节日物质性载体的典型代表,这些召唤民众广泛情感的物质性载体,承载着节庆文化精神的灵魂,并将其延展为旅游附加产品和文化活动项目,进而达到游客广泛介入参与的目的。例如:哈尼族的“矻扎扎”节,又称“秋千节”。期间举办秋千表演,长街宴、天神祭祀等庆典,在依托精神元素的同时,以礼俗社会,人文生活体验为骨架,与特有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融合年节体育活动与人文生态旅游,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形成互动长效机制。将年节体育文化优势转化为遗产廊道型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5.3 打造文化品牌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协调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最大困难就是地区间各部门的利益协调问题。遗产廊道的建设将廊道沿线的自然风光、人文资源景区统一规划,整体包装旅游文化品牌。一条旅游带的统一包装及宣传,整合成为各文化点的联动,开发旅游套餐,以一地带动、辐射多地共同开发,形成点面互动融合的效果。滇越铁路文化遗产廊道通过多产业融合的概念去开发保护,着力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产品线。整合滇南地区特殊丰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以滇越铁路为轴心,辐射周边、形成纽带式发展。另外,注重遗产廊道型资源沿线各行政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不断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昆明——红河——河内国际旅游文化走廊建设,与越南铁路沿线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联合打造跨境旅游。将相邻的旅游区合作开发和经营,将体验式、一站式旅游深度挖掘,扩充民族文化外延精华,促进地区整体性资源综合利用,以形成规模优势。与铁路沿线地区签署区域性旅游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线路建设和客源分享,践行务实高效、互惠共赢的省际旅游合作机制与体系,形成区域性政经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从单一开发走向整体运营。最终成为以滇越铁路为主的多产业、多增长点的沿线经济带。带动沿线13个市县12个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6 结语

“一带一路”是未来几十年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在这个国家战略之下,各行业、各领域都在积极寻求地方发展与国家战略的耦合点与着力点,在国家战略高度的辐射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需要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深刻洞察文化发展的变化模式,在保持高度文化自觉的同时,通过积极参与文化实践,在引导传承的基础上,视发展与保护为一体,寻求与其它产业协同,才能切实有效提升少数民族体育的价值与影响力。

[1]安彦伟.广西农村节庆体育创新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2):75-78.

[2]伯希和.分唐代之地理概述[M].冯承钧,译.交广印度两道考,2014:13.

[3]李沁.历史感重构与补全式开发——滇越铁路遗产廊道滇段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1,(8):100-101.

[4]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向[J].体育科学,2014,(12):3-7.

[5]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三下[M].中华书局,1975:24.

[6]孙伟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山东社会社会科学,2015,(2):33-37.

[7]王丽萍.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理论与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11,(5):61-66.

[8]吴兴帜,洪树兰.物质文化遗产:自我表征的载体与符号——以滇越铁路遗产物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5-17.

[9]习近平.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N].人民日报,2013-10-3(4).

[10]熊少波,周平.我国节庆体育活动管理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4,(8):1-4.

[11]周中坚.历史重新呼唤古老的滇越通道——从唐代安南通天竺道到滇越铁路的未来[J].云南社会科学,1994,(2):68-75.

[12]SEAMS M R.The evolution of green way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J].Landscape Urban Plan,1995,(33):112-130.

[13]WORLD HERITAGE COMMITTEE.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M].Paris:UNESCO,1972:45.

[14]WORLD HERITAGE COMMITTEE.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M].Paris:UNESCOWHC,2002:68-72.

Research on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Corridor Construction under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ic Conception

WANG Jun1,2,WANG Chang-sheng1,GU Song1

Strategic concep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brings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in the industry,the Yunnan railway-Vietnam is an important gateway between channel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in the face of Yunnan Vietnam Railway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corridor along the railway protection strategy of national sports heritage monomer into the regional overall protection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from the start of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resources,take the heritage corridor theory as basis,analyzes th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resource along the railway,explores the national culture heritage corridor development,and provides th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imilar to the Yunnan Vietnam Railway in China.

OneBeltandOneRoad;nationalsportsculture;culturalheritage;heritagecorridor;Yunnanrailway-Vietnam

1002-9826(2016)04-0038-06

10.16470/j.csst.201604005

2015-04-19;

2016-05-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4YJA890009);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N2014074)。

王钧(1982-),女,云南蒙自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类学,Tel:(0873)3699889,E-mail:fly608@126.com;王长生(1969-),男,山东菏泽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谷松(1988-),男,黑龙江拜泉人,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认知心理。

1.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红河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1.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2.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

G80-05

A

猜你喜欢
廊道遗产文化遗产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遗产怎么分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Tough Nut to Crack
千万遗产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北京市将引风除霾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