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创新思路重规划 帮助群众拔“穷根”

2017-01-05 08:02上官涛
老区建设 2016年21期
关键词:穷根龙头企业农户

□ 本刊记者 水 木 上官涛 文/图

产业扶贫:创新思路重规划 帮助群众拔“穷根”

□ 本刊记者 水 木 上官涛 文/图

新城千亩蔬菜基地

近日,当记者一行来到黄龙花木产业乡村旅游示范园时,园区花圃里花草各展风姿、争奇斗艳,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一群妇女正忙着修剪苗木,她们一看到记者就兴高采烈地说:“我们家里的地去年都流转给了公司,每年有几千元租金收入。我们在这里做工一个月还能挣2000多元,收入比以前多了好多,现在我们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

近年来,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大余县紧紧围绕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立“二年脱贫、三年巩固”的工作目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精准脱贫的主要依托和核心动力,以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确保“摘穷帽、拔穷根”,实现“脱贫不返贫”,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每位贫困户依托产业扶贫平均收入达3000元,全县顺利脱贫23%(5257人),预计2016年将脱贫9886人,贫困村退出12个。

规划引领 带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大余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如何培育和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力强的主导产业,从而带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更好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这是大余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推进扶贫产业规划中,大余县充分结合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资源要素、区位条件等多重因素,按照“抓大育小,助强扶弱,变差为优”的思路,坚持“产业优、基础好、辐射强、效益佳”的原则,确立了花卉苗木、油茶、生猪、板鸭、乡村旅游、养蜂、蔬菜、光伏、竹业、果业、豪猪等十一大主导产业。按照每项产业至少建立十个以上基地、每项产业带动300户以上贫困户、每个贫困户发展1-4个产业的要求,目前,全县打造了109个产业基地,共有5380户贫困户捆绑在产业上,贫困户产业捆绑率达100%,在产业基地务工贫困户达1451人。

而在对全县的扶贫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突出本地传统、特色资源优势基础上,大余县又分片区、有重点地对各个乡镇进行产业安排,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扶贫产业格局。如,以樟斗、新城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油茶种植,高产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以黄龙、南安、浮江等乡镇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以新城、池江、青龙等乡镇为主产区,发展商品蔬菜、生猪、白鸭等产业;以吉村、河洞、内良等乡镇为重点,做大毛竹产业。同时,在全县各乡镇分别打造了1-3个乡村旅游点,全县共建成乡村旅游景区22处,正在串珠成线打造“百里乡村旅游长廊”。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扶贫落到实处,大余县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向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等主体倾斜,助推解决规模、市场、技术、劳力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制定《大余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大余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帮扶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发展各类产业的补助标准、补助资金申报审批流程。制定出台《大余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对民营企业参与产业帮扶的,在土地使用、资金贷款、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符合信贷条件的各类企业给予信贷支持。这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形成了产业扶贫的政策高地,极大的鼓励了全县力量和各类社会资源投入产业扶贫发展中,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

为破解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在全面整合各类资金的同时,出台了《大余县“产业扶贫信贷通”实施方案》,与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5家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财政注入风险缓释金,按1:8的比例放大贷款,全年计划放贷1.79亿元。目前,已向2036户贫困户、12家企业、55个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发放贷款14980.5万元,有力支持了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和龙头企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

科学的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产业扶贫注入了强心剂。产业火起来了,贫困户们也动起来了!

模式创新 激活产业扶贫新动能

在引入外力的同时,为激发扶贫户内生动力,大余县创新三种帮扶模式,进一步激活产业扶贫新动能。

一是自主发展生活力。充分尊重贫困户发展意愿,对于有产业发展能力和基础的贫困户,鼓励由农户自主发展种养殖、加工业等各类产业项目。大余县每年列支不少于16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对贫困户实行以奖代补,并由贫困户自主使用和管理扶贫援助资金,同时,由企业牵线扶持引导农户产业发展。一大批贫困户以补助资金起步,发展蔬菜种植、家禽家畜包头等产业。两年来,大余县补助零星发展产业贫困户2629户1500万元。

二是龙头带动激活力。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着力培育和引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大型经营主体,充分挖掘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农户发展主导产业,实现“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农户”。通过采取“公司+扶贫对象、合作社+扶贫对象、基地+扶贫对象”等方式,让贫困户、散户与龙头企业结成生产联盟,由龙头企业把分散生产的农民进行有效组织,整体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形成相对稳定、滚动发展的经济联合体,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大余县引进培育了温氏畜牧、牡丹亭花生、润盛园艺、南安板鸭、赣源板鸭等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为全县贫困户带来极大实惠。如大余县黄龙花卉苗木基地,第一期集中连片面积近5000亩,基地有8家企业,4个大型花卉苗木基地,带动周边 116户贫困户参与发展花卉苗木,同时吸收长期务工100多人。全县有 55个公司、合作社、基地共辐射带动了 1100余户贫困户。

三是入股分红推活力。探索实施了扶贫要素股份合作制,对无产业发展能力贫困户的扶贫要素进行量化梳理,如劳动力、土地、山林、补助资金、产业信贷通资金等等,由龙头企业、基地或产业大户采取入股、租赁、雇佣、转包、代种、托管等多种形式进行吸纳、流转,实行捆绑式产业帮扶,贫困户摇身变成了“股东”,获得固定分红等稳定收入,并有效规避贫困户产业发展风险。如,大余县“公司+农户”信贷模式,使500多户自身无法贷款(无劳动能力、无法自己发展产业或无产业项目等)的贫困户通过入股到章源集团、水龙集团、南安板鸭公司等龙头企业,每年稳定分红可达3000元以上,此模式在使贫困户受益的同时,还极大推动了丫山乡村旅游示范区、南安板鸭扶贫示范基地、赣源板鸭厂扶贫示范基地等扶贫基地的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互惠共赢。

当记者一行来到新城千亩蔬菜基地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绿油油的蔬菜在远山映照下格外清新迷人,远处精心打造的亭台楼阁也别有一番情趣。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创建于2016年4月,是大余县2016年现代农业攻坚战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总面积3000亩,分二期建设,共计需投入资金1.3亿元。该项目由大余鹭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打造高产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休闲农业观光基地、特色精准扶贫基地。基地全部实行绿色种植技术,可输出西红柿、黄瓜、白菜、萝卜、辣椒、茄子等新鲜蔬菜20余种品种,产品主要供应赣州市场,保障赣州蔬菜供应,每年输出产量达1.2万吨,经济收入近5000余万元。目前,基地已完成土地流转1000亩,涉及周屋、南丰、桥西3个行政村650户农户。成立了两个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达900名。同时,通过免费提供幼苗、解决就业以及回购农产品等方式为全镇532户贫困户落实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户均年可增加收入4200元。“土地出租和我们在基地种菜的收入,足够我们全家过好日子了!”一菜农笑眯眯地对记者说。

……

此时,中国的大地早已进入冬季,但赣南的冬天却充满着浓浓的春意。每一片郁郁葱葱的草木,每一朵风姿摇曳的花朵仿佛都在向人们述说,又一个春天就要来临……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穷根龙头企业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电力扶贫“拔穷根” 照亮乡村振兴路
多措并举拔穷根 全力脱贫结硕果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春节返乡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广东“5+1”全链条给农业龙头企业“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