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转型

2017-01-06 19:16张音宇
职教论坛 2016年26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摘 要:内涵建设和特色办学是高职院校新一轮发展的主题。校园文化是体现高职院校内涵和价值的重要维度。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厘清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特质,分析其建设现状,从价值观念、建设重心、建设心态、思维方式、服务功能等方面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转型,为内涵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张音宇(1979-),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社会学。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编号:2015SJB348),主持人:张音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4YJA880084),主持人:杨建新;江苏省2015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一般课题“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融合研究”(编号:2015JSJG431),主持人:张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38-0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一个时期的“外延式”扩张后,内涵建设和特色办学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新一轮发展的主题。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理念的终极追求在于增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文化品质。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转型的难题亟待破解。

一、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

一所学校在教育教学、校园生活、学校管理过程中创造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成果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积淀,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不仅对置身于校园文化中的师生员工的个体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制约和规范作用,而且构成整个学校运行的内在机理,从而制约并引导着整个学校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由高职院校全体校园人在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在当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内涵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属性,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展应用性科学研究,扩大社会服务,实现文化传承,应具备以下特质:

其一,在层次上要具有高等性。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当然也是大学文化的一种。“大学文化的本质是育人。”[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应具有高等教育属性,体现大学文化的特点,突出其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本质。

其二,在类型上要体现职业性。因为高职院校的物质载体、师生群体、办学目标、行为方式、精神状态等与学术型高校存在区别,所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其建设内容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格局、职业教育内容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

其三,在主体上要突出合作性。高职院校的每个专业的发展都需要依托一个或若干个行业,因此,高职院校天然与行业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校园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体现出这种合作教育的特征,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发挥行业企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地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效能。

其四,在价值上追求人本性。文化是人的本质的确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职院校师生员工“以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3],体现了师生员工的价值与追求。以实习实训为例,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实训,不仅是为了培育技术技能,还是为了培育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技术技能培育的最终目的只有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结合起来,才具备了文化的内涵。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以育人为本,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可能。只有这样,校园才能真正具备积极的文化,其环境才是和谐的,其人际关系才是友善的,从而有利于教育价值的实现。

二、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状态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有显性的,比如建成一栋实训楼、设置一个雕塑、布置良好的校园环境等等,但总体而言,校园文化的影响是隐性的,尤其它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那样直观明显,所以很多高职院校意识不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再加上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些学校在成立之初并没有考虑好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所谓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仅仅照搬已有高职院校甚至是普通高等院校的经验,有意识地建设和发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学校并不多见。概括起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状态呈现出四种类型:

一是无意识无计划的随意化状态。这类高职院校争相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内部管理体制等内涵建设的显性方面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而对隐性的内涵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关注不够。教师只是忙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实习实训,无人关心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无人关心学校的文化愿景和价值追求,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处于浑浑噩噩、顺其自然的状态。

二是有意识不系统的点状化状态。这类高职院校意识到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也努力去改造和提升校园的文化品质,但还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和方法需要随着师生的道德情操、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的发展而作调整。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处于今天这里建个文化林、明天那里塑个雕像的点状化状态,既缺少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也缺乏改造和发展校园文化的整体策划。

三是有意识策划的整体化状态。随着文化意识的觉醒,这类高职院校开始有意识、有策略地整体化和结构化打造校园文化,在开展内涵建设的同时将明确的价值追求蕴含其中。他们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全面规划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确立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形成了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此时,学校管理者成为校园文化的推进者,教师、学生们则成为校园文化的策划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四是有特色有质量的品牌化状态。这类高职院校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整合内部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深度开发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的潜能,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对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不一致与内在冲突予以化解,并进行文化系统整合与再造,凝练办学特色和品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有意识地根据学校的特色建立健全品牌校园文化,并形成了系列化的校园层面上的文化产品,增强了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的提升。

研究表明,随着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完善,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状态,就是紧密结合内涵建设进程,逐步从无意识无计划的初级状态,经由有意识不系统的点状化状态、有意识策划的整体化状态向有特色有质量的高级状态过渡。

三、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转型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归根到底服务人才培养,其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育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同样在于育人。在内涵发展的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转型,主要在于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型。

(一)校园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型——从“器物”核心到“育人”核心

如前所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散漫化状态或点状化状态,仅仅体现在新学期开始时制定建设计划,罗列出本学期要开展的活动、要兴建的校园设施等。这种状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其价值观念的核心在于“器物”。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的指向不是“器物”本身,而是教师及学生的生命成长,其价值观念应以“育人”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4]以此为基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不局限“器物”的增加或具体事务的处理,重点在于为学生和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关注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彰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多元需求,支持学生多样发展,关注并服务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彰显现代技术的人文关怀,不仅教给学生当前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能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神圣责任的各种技能和品质,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高职教师的幸福职场、企业的合作伙伴、社会的文化源泉,实现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并最终达成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

(二)校园文化建设重心的转型——从“一般”特色到“职教”特色

“特色是学校的价值取向、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教育传统的集中体现。”[5]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是职业针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要体现高等教育的一般特色外,重心要放在自身的“职教”特色上,在建设内容上突出职业化。

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要紧扣育人目的,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将高职院校的学校精神与职业精神有机结合,在学校内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取向。一要从确定校训、校歌、校徽入手,倡导师生记校训、唱校歌、戴校徽,激发师生的爱校之情。二要注重精神培育的有效性,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充分发挥开学典礼、迎新晚会、升旗仪式、毕业典礼、颁奖仪式等活动的特殊教育功能,激励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三要着力塑造学校的形象,建立高职院校的形象识别系统,将学校的历史、传统、理念、文化等通过系统的视觉形象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在各种会议、活动、庆典中推广使用。加强学校的宣传报道,对学校改革发展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及时广泛的宣传,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物质文化建设中,通过引企入校,在校园建筑、设施、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渗入企业元素,营造企业化实习实训环境。可以以校企合作单位的名称来命名道路、楼宇等;可以将合作企业的发展历程、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场景等内容作为素材布置走廊和教室,增强高职学生职业角色认同;可以设计融入企业精神或企业品牌LOGO的班级标识,在开展班级活动时规范使用。

在制度文化建设中,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打造职教特色制度文化,制定突出技术技能价值与创造创新精神的教学实践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发展制度,形成具有技术导向的制度文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以往高职院校制定的制度,其效应主要是限制性约束性的。为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高职院校制定制度应更加注重发挥育人效应、转化效应和创新效应。各种制度应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为目的,致力于将学校抽象的理念和价值观转化为全体师生员工具体行为,致力于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行为文化建设中,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以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倡导知行合一文化氛围。一要开展教师主导性行为文化建设,包括建立与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建设行为、课堂教学组织行为、和谐师生关系行为、为人师表示范行为等。二要开展学生学习性行为文化建设,包括实践教学、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学习、专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考证学习等。除此以外,高职院校的教育行为还必须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及其职业道德行为的规范也应纳入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体系。三要开展特色化管理行为文化建设,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种管理行为都要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服务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发挥好导向作用。四要实现校园行为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的对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利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行为规范。在校内,则规范例会、课堂、讲座、实训等场合的礼仪标准和操作要求,按企业要求塑造准职业人。

(三)校园文化建设心态的转型——从“结果”心态到“过程”心态

具有良好文化心态的人有着敏锐的文化直觉,善于将发展理念和建设行为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进行思考,关注其中价值取向的重建而不只是追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内涵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或者说永远没有完成的时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也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特别是要关注策划建设的过程,关注核心的文化理念转化为文化行为的过程。

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深深地受到了行业、专业背景和学校传统的影响。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推进,这种影响将会更加显现。只有怀着对传统文化、行业文化的温情和敬意,了解、尊重这些文化,洞察这些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时代的要求与传承本校传统相结合,在对文化传统进行创新、转化和提升的过程中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四)校园文化建设思维的转型——从“局部”思维到“整体”思维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涉高职院校价值、理念、物质、制度、行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在内涵建设和发展中,要保持这些文化要素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保证这些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匹配与契合,高职院校建设需要建立整体性思维,使学校的核心价值充盈其中。

整体性思维要求高职院校不能采取单打独斗的策略,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主体、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之间建立起内在关联思维,对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次的校园文化进行整体把握。不能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或者反过来,只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不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应更多地统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协调推进。也不能将文化特点当文化特色,只要一方面是亮点,就匆匆忙忙地宣布其为学校的文化特色。

在高职院校内部,应让尽量多的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关注让每个人在共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自身方式参与建设过程,特别关注建设过程对每一位参与者的发展价值。高职院校的校领导在宏观理念层面指导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通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专业及课程建设、学生管理过程等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高职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学习、实践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践行学校办学理念,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外部,则应在政、行、企、校合作的过程中,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校企合作单位、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力量。要以“内涵建设”为线索,把高职院校所有的文化建设活动贯穿起来,通过个人、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产业文化、职业文化、企业文化渗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引入、依托具体的行业企业文化形态,积极探索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中渗透行业企业文化及职业文化的新模式,生成校园文化新的特质,使校园文化生生不息。

(五)校园文化服务功能的转型——从功能“内聚”到功能“辐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遵循的文化形态,它一方面激励师生员工不断奋发进取,引导他们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在师生员工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并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和品德,约束他们的言行举止。这是校园文化服务学校发展的“内聚”功能。随着高职教育社会功能的不断发挥,高职院校通过向社会输出各种人才、文化载体和文化产品,将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文化传统、行为准则等传播到社会,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辐射到区域社会,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这是校园文化服务社会的“辐射”功能。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认真分析所处区域的文化特征,开发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通过人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以及物质资源服务等为区域社会提供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为依托,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与高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应用型研究,积累技术技能,加强校企人员交流和“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高职教师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服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类创新活动,增加社会服务的技术附加值,提高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另外,高职院校要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承接作用,促进区域内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之间的校园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音宇.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4.

[2]王志强.大学文化建设与育人的深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9):14-16.

[3]雷庆,胡文龙.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生存方式——大学文化研究与实践的逻辑起点[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2(3):57.

[4]李克强.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623/12592561_0.shtml.

[5]成锦平.品位教育:南通一中的学校特色追求[J].江苏教育,2010(17):24.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