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2017-01-07 01:23刘星星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转型策略新时期商业银行

刘星星

摘 要:新的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复杂的变化,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更为严峻、棘手。通过详细分析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利差收入重要性降低、银行业市场开放度增大、监管日趋严格及金融风险频繁等新变化,提出转变客户结构、收入结构及经营方式等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商业银行;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9.040

1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新变化

1.1 利差之外收入的重要性提升

过去银行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里发展,企业的利润较好,产业投资主体对资金需要旺盛,商业银行仅仅依靠扩大资产规模、信贷投放规模,然后收取利息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利差收入。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产业产品销售受阻,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仅仅依靠规模扩张赚取利差的粗放发展已不适应。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提速,商业银行对存款、贷款的双向竞争,促使利差收入缩小成为现实。新的时期,随着80、90后的不断成长,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他们更加需要自主、个性化、快速和高质量服务的感受,在选择银行时候,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品牌和质量服务。企业需要能够提供资金管理、资金投资、资金支持等一篮子服务。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大众居民对理财产品需求上升。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资金投资与管理及服务质量上的重要性逐渐增大。

1.2 银行业市场开放度增大

过去银行业依靠着进入门槛的限制、相关经营牌照发放的控制,竞争相对封闭,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改革转向注重监管放松进入门槛,银行业面临的竞争主体越来越多元化,过去银行体系内竞争主体包括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各类金融机构。截至2013年末中国各类银行总计约有3500家,在新时期,国家对银行业市场的进入壁垒放松了限制,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例如:2014年12月国务院发布对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修改,放宽了外资分行设立资金的限制、经营盈利的限制及经营年限的限制,增加了我国银行业面对的竞争压力。除此之外,银监会在2014年7月批准了5家民营银行的设立,即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以及浙江网商银行,在这之后的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中,对于民营银行的设立,李克强总理提出成熟一家、批复一家、不设限额。民营银行的引入,进一步促进了银行业体系的多层次发展。新常态下,新增加的银行业外部竞争主体主要是互联网金融所引起的新型金融业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信贷、众筹等。

1.3 监管日趋严格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对金融监管实施更为严谨的管理,完善金融市场漏洞。全球整体监管环境有了显著的变化,IMF.FSB.BIS等国际组织提提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推出了更为严格的巴塞尔协议III等,提高了银行监管资本。我国建立了以“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为主要形式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且推出了比国际同业更为严格的监管框架。一是规定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和10.5%,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5%和8.5%,若发生信贷投放量过快增长,还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二是对存款实施月末偏离度指标,并规定3%的偏离度上额,此外推出银行“八不准”行为,以约束银行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虚报账等方面的违规现象。同时银监会调整组织架构,向依法监管、分类监管、为民监管、风险监管等转变,使监管分工更加专业化和有效性,其次,加大经营管理中的问责力度。

1.4 金融风险频繁

经济发展步入到新的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潜在的金融风险徒增,系统性风险传播范围更广泛。一是随着整体经济减速的到来,企业整体的信用风险上升。经济减速会带来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下滑,房地产库存量增大带来的资金链短缺以及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增加,以上的种种因素都会带来银行不良资产率的增加,2014和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成不断上升趋势。二是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的波动性更为频繁,由利率相关的重新定价风险、期权风险、基准风险及收益率曲线风险上升。此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是新时期须注意的三类风险。同业替代性业务和银子银行规模逐渐扩大,资金在银行间、货币市场、债券及证券市场间流动的风险加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理财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商业银行合规经营、造作风险及声誉风险管理难度加大。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体系外的金融机构产生的风险会逐渐向商业银行体系转移。包括一些非法集资借贷产生的市场风险向商业银行体系传播。

2 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策略

2.1 客户结构转型

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商业银行仅依赖于大型企业的发展思路已不合时宜,大企业的融资更趋向于股票、债券等市场,通过较低成本的方式融资,而且部分大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不是较好。随着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服务业、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及《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制造业朝着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商业银行出现新的金融服务对象,需要积极开拓更为广泛的客户对象。我国商业应提早做好准备,调整新的业务发展对象,减少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等传统产业的依赖,扩大对高端性制造业、新兴产业及服务业等新型客户对象的金融产品服务力度,此外中小微企业发展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同时在经济发展中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地位,应把握好中小企业“短小频急”的特点,重视中小企业在银行发展的促进作用。

2.2 收入结构转型

在新的时期,单单靠过去的存贷款利差收入明显已经不能支撑发展的需要,各个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探索其他渠道的收入,深度挖掘市场中大众及企业的需要,以需求导向提供服务的战略思维。商业银行应积极对企业实际经营进行考察,了解企业实际经营中所遇到的有关资金、金融等问题,然后通过整理、创新设计,推出适合企业需求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个人和企业的资金管理是一大可发展的的需求点。随着80、90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随着他们的收入和自身知识的提高,对理财产品、资金管理需求越旺盛,可探索适合大众的个人理财、投资产品,企业同样对资金管理有强烈的需求。新的时期,商业银行通过提高综合化服务的能力,主抓收入结构的优化发展,服务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得自身的也能进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

2.3 经营方式的转型

新的时期需要新的经营发展方式与之对应,商业银行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经营方式转变:一是改变过去重资本的观念,由依靠资本规模扩张发展向内涵集约式发展为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二是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降低市场上同质化竞争程度,找准自身优点和缺点,制定适合自身的市场发展战略。三是抓住互联网这一时代特色,打造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互联网发展大势已不可阻挡,在各行各业已经深入应用发展,商业银行应将互联网技术及金融服务更好的结合起来,打造属于自身的金融网络平台和新型网络化金融产业链,提供更为便捷、效率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曹萍,李湛.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转型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1):12-16.

[2]龙军.关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转型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5,(1):17-20.

[3]赵世刚.新常态下银行发展模式[J].中国金融,2015,(6):79-81.

[4]陈四清.新常态下的银行经营管理[J].中国金融,2015,(6):14-17.

[5]郭田勇.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转型之路[N].金融时报,2014-12-29:003.

猜你喜欢
转型策略新时期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