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

2017-01-10 18:00
关键词:血糖值显著性血糖

杨 静

(黑龙江农垦神经精神病防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

杨 静

(黑龙江农垦神经精神病防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目的 探讨拜糖平和二甲双胍两种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为2型糖尿病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30例患者使用拜糖平进行药物治疗,作为观察组,30例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进行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拜糖平和二甲双胍均可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相当,且治疗过程中两种的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均可作为2 型糖尿病治疗的理想药物。

二甲双胍;拜糖平;2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指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的糖代谢障碍的一种内分泌疾病,目前临床上糖尿病患者以2型为主,占糖尿病患者的90 %左右[1],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时间的使用药物进行血糖控制,因此科学、合理的选择药物对于提高患者的降糖效果、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均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我院分别使用拜糖平和二甲双胍进行2型糖尿病的治疗,并对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30例患者使用拜糖平进行药物治疗,作为观察组,30例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进行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39~57岁,平均年龄(49.24±7.74)岁,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病程2~6年,平均病程(3.75±1.14)年,对照组患者年龄37~59岁,平均年龄(49.61±7.97)岁,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病程1~7年,平均病程(3.82±1.2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 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②患者无严重肝肾疾病、无恶性肿瘤疾病;③患者无其他代谢系统疾病;④ 患者对受试药物无用药禁忌;⑤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拜糖平进行治疗,即拜糖平片,口服,开始前3天给药剂量为:50 mg/d,tid,第4天将剂量增加至100 mg/d,tid[2],对照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即二甲双胍片,口服,初始剂量为0.5 g/次,tid,依据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合理调节给药剂量,每日最高给药剂量≤2 g/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 个月。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饮食,嘱咐患者每天应控制糖的摄入量,科学进行体育锻炼。

1.2.2 评价指标: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值(FBG)、餐后2 h血糖值(2 hPB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其中患者治疗前后的FBG、2h PBG和HbA1c水平均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治疗效果评价,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较治疗前降低≥90%;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较治疗前降低50~89%;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较治疗前降低<50%,或较治疗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考察患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90.00%。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拜糖平是α-糖苷酶抑制剂,其通过对患者葡萄糖苷水解酶发挥抑制作用,从而有效的减少多糖、双糖类成分的分解、吸收,从而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二甲双胍具有抑制患者肝糖原输出的作用,可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拜糖平和二甲双胍均可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相当,且治疗过程中两种的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均可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理想药物;同时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2h PB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但FB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拜糖平对于降低患者餐后血糖值效果理想,而二甲双胍对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值效果较为理想,临床治疗中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

[1] 孙 科.拜糖平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4):116-117.

[2] 顾彩红.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治疗[J].糖尿病新世界,2016,(11b):10-11.

本文编辑:李 豆

R587.1

B

ISSN.2095-6681.2017.18.55.01

猜你喜欢
血糖值显著性血糖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CGMS产品显示值与指尖血糖值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运动及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的影响
测血糖到底用哪滴血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