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已皆大欢喜,为什么还要搞事情

2017-01-11 18:06July
南都周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特伍德哈德逊机长

July

从鲜花里探出的针头,竟压弯了一个英雄的背脊。

也许不少人跟我一样,一看到汤姆·汉克斯那张“感动美国”的脸,就觉得放心。这次他减了个肥,染一头白发,演起了平民英雄萨利机长。不过这不是一部拯救世界、高压输出宇宙观的电影,美国老好人碰上西部老牛仔伊斯特伍德,合鸣出了一部充满意外变奏的主旋律。

电影改编自美国一起航空事故。2009年,一架航班在起飞数分钟后遭到鸟群撞击,机长判断两部引擎已经失灵后,当机立断选择将客机俯冲过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迫降到纽约的哈德逊河上,机上155名乘客全数生还,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说起来震撼,拍起来难。用事实说话,轮廓太简洁鲜明,缺乏起承转合。描摹机舱里的众生相,又落入灾难片的窠臼。挖掘机长身世,好像最值得说的也就是服兵役。而且真实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的翻拍,总会对事件本身造成折损——终是以安度危,失之轻浮。

故事不够结构凑。影片在灾难现场的过去式和劫后余生的现在时之间巧妙剪辑,两条时间线在交点处对击、碰撞,徐徐揭开故事的全貌。而前后存在的时差、偏移和多方视角,形成结构上的对峙,谱出英雄颂歌的平仄。

老手就是老手,底牌虽早被揭开,电影还是泰然自若。从边边角角打磨出圆润棱角,下手又内敛、克制。在不过分渲染危情和悲情的情况下进行白描,弱化空难,将剧力全部集中在善后。

比空难更尖锐的爆发点,来自事件背后的调查和听证。飞机迫降水面而不返回最近的机场,究竟是不是最优方案?甚至,是不是让萨利机长身败名裂的失误?安全委员会要通过模拟测试来裁定,他到底是国民英雄还是投机分子。一个万民鼓舞的奇迹,随时面临一落千丈,沦为令人后怕的——侥幸。

安全委员会咄咄逼人的嘴脸,故意挑刺、刁难的态度,着实令人反感:明明已经皆大欢喜,为什么还要搞事情?

头上同时戴着光环和紧箍咒的机长,被还原到了属“人”的一面。导演把他刻画得真好,一个老派的、沉着的、不苟言笑中藏着浪漫的人物,对人情世故的反应慢半拍,但对职业绝对虔诚。在他决定迫降那一刻,仅仅出于职业本能和技术经验。一个高尚的个人行为,被放大和炒作之后,不可避免地在个人目的和消费主义之间产生罅隙,以致对自己产生怀疑、动摇,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也神出鬼没。

“我40年来载过百万乘客,最后却要由208秒的决定论定一生的功过。”

155个人的命悬一线,向死而生的俯冲都不曾令他皱一下眉,劫后余生,从鲜花里探出的针头,竟压弯了一个英雄的背脊。

这很有意思,也很微妙。伊斯特伍德琢磨了一辈子的英雄,开始打破主义的桎梏,转而用复杂的人性为英雄开光。炼成钢,淬过火,浸入冰,变得生脆、收缩,最终以朴实的方式回归内心的笃定,淬炼出平凡人的光芒。走过自我怀疑的泥淖后豁然开朗,才能无可辩驳地说出:你们忘了机长首先是一个“人”,不是机器,更不是神。

而这种朴素光芒笼罩的,不仅是机长,还有营救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援手,里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伟大,每个人尽着向善的本分,促成了奇迹的发生。神迹,创自于人为。

各自的立场都能激发出力量,这里面不能不包括貌似“面目可憎”的安全委员会。

诚然,以结果论为导向,旅客幸免于难,机长居功至伟,国民歌功颂德,一派和谐激荡正能量。这个时候,冒出一帮人死磕、纠结、质疑,逆主流而动,会被认为反高潮、煞风景。

但想想,他们不也在尽着本分和职责吗?一件大事发生,全民的喜怒哀乐乘以无限大,其中充斥着迫切的个体存在感和泛滥的表演型人格。顺应大众情绪而获得的认同感如此轻易,但对真相的探究则需要极大的勇气、责任与使命感,甚至一个体制的正义。

所谓多难兴邦,不是让民众对灾劫的承受能力一再加强,而是让每次事故都成为前车之鉴。仰赖于奇迹令人盲目乐观,推诿于天命令人推卸责任,倾泻于情绪令人舍本逐末,真正的“人事”会被淹没。所以,少一些抒情,多一些质疑,那看似没有人情味、苛责冷血的刨根究底,才是我们在预设一次劫难时所能摆出最中正的姿态。

猜你喜欢
特伍德哈德逊机长
中国机长
Poetry International
第17号不受欢迎者
阿特伍德:文字令我自由
川航备降机组获“英雄机组”称号,机长刘传健被授英雄机长
英小伙改旧货车成精致房车 梦想周游世界
机长吃饭那些事儿
加拿大百货哈德逊湾拟砸3亿欧在荷兰扩张
感恩世界:英国10岁男孩征服284座高山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