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视野下的中医人文

2017-01-12 20:33徐安龙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队人文精神

文/徐安龙

国际化大视野下的中医人文

文/徐安龙

中医药是加强心灵沟通、搭建友好的桥梁

毛泽东主席在1954年《关于卫生部工作和中西医结合问题的两次谈话》中指出:“对中医问题,不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问题,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中医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国最强的软实力之一,如果能将中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我们中医工作者一直秉持医者仁心的博大胸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精神,在抗击埃博拉病毒过程中,中国医疗队和非洲同胞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赞誉和国际社会的好评。自1963年向非洲派驻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至今,目前,我国已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70多个国家派遣了医疗队,基本上每个医疗队中都有中医药人员。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50多位中国医生牺牲在援外的地方。孙思邈《大医精诚》里讲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正是这种“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的精神让人类在面对灾难时可以携手同心,互帮互助。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医药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也正是因为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医药的价值,世界上对中医的认知度、认可度在不断提升。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

中医药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但很多还没有挖掘出来。所以,我做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以来,一直致力于搭建三座桥梁:一是搭建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桥梁,二是搭建民间中医和院校中医的桥梁,三是搭建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怎样搭建好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那就是用人文精神去搭,唯有这样才能打通人心、获得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多年来一直在通过中医这个有力的载体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对生命的热爱、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人矢志不渝呵护天下苍生的情怀。

探索以我为主海外融入性中医药国际传播的新范本

我校东直门医院原副院长廖家祯教授是我国杰出的中西医结合大家,他热爱中医,又能兼通中西。1991年,他到德国慕尼黑一个小镇开始了把中医传播出去的历史。他所在医院的建立者是一位受惠于中医的德国投资商,在中医治愈了其心力衰竭之后,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德国建立这所中医院。医院最初建立的时候,因其所在巴伐利亚州政府要求,只能挂着西医的牌子,实行着中医的治疗。26年过去了,这家医院从“非法”变成合法,现在病人住院要至少提前6个月预约才可能有床位,医院就诊的费用也纳入了医疗保险范畴,医院83张床位一年收入就有约2 000万欧元,成为一家非常成功的医院,这得益于中医的疗效,得益于中医“大医精诚”的精神。为了表彰医院对当地的贡献,市政府在公园建了一个木头制作的长城。这是中医走向世界的一个生动的例子,廖教授作为第一个在海外把中医院办成功的人,他的贡献必将会被历史铭记。

北中医还做了很多推动中医国际化的探索。建校伊始,学校就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改革开放后,又是最早接收美国留学生的大学,第一位中美医学交流生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就是在我校留学的,后来成为哈佛大学中西整合医学的创始主任。

近5年来,北中医一直致力于“讲出中医好故事,唱出中医好声音,助推中国软实力”,启动了一系列敢为人先的举措:例如,在北美地区开设首个公立大学中医本科学位和博士学位,首个公立大学中西医结合医教研平台;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硕士学位项目,标志着中医硕士学位教育首次进入欧盟主流医学教育体系;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医中心获准以医院资质运营,这是在俄的外国传统医疗机构获得官方认证的首次突破。特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创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模式,分别在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建立了中医中心,用中医的情怀和精湛的医术不断增强海外友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获得感。前段时间,北中医师生原创校园舞蹈诗《岐黄志》,用艺术的形式大力弘扬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为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了贡献。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展现出独特的非凡魅力。我希望自己能带领北京中医药大学做一个中医的使者,搭建好沟通交流的桥梁,把中医传到世界各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个有力的载体。

(根据“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岐黄人文论坛”讲座整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队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方-证-药-剂”相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系统研究——概述北京中医药大学杜守颖、陆洋团队研究思路与方法
援非医疗队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研究学术思想概述
——北京中医药大学糖尿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刘铜华教授团队介绍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