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1-12 00:43章运东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应用策略存在问题

章运东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上各种文化也都被催生出来,中国传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格局的冲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古诗词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考试还是实际应用,古诗词在大家心中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的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环境。本文通过观察当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见解,希望能给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改良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起到一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一门传承中华文明的学科,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非凡的重量,而古诗词对于语文来说,则是点睛之笔,虽然它所占据的内容有限,但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作为语文学习的入门阶段,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古诗词,而在初中,从教学任务上看,古诗词的内容更加的多元化,不单单是要求学生来进行记忆了,更希望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对古典文化产生自己的见解。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授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讲究死记硬背

古诗词的学习,首要任务就是背诵,有的老师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就将整本教材上的古诗词内容整理出来,对学生下达背诵要求。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于古诗词直接跳过了认知阶段,直接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应对考试,这样,一方面会挫伤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很多时候,学生对于自己所背诵的古诗词,连基本的含义都不知晓,完全是“人云亦云”,这样的“文化积累”,只会让学生对古典文化产生反感的情绪。

(二)内容学习上模糊

很多老师在对整首古诗词进行讲解的时候,往往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本诗词就是“寓情于景”,或者是“借景抒情”之类的,没有对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探究,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古诗词的含义一知半解,了解的模模糊糊。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自身审美观的建立。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单纯的应付考试,只是要求死记硬背,对于内容,也没有进行足够的探究,只是抱有对付的心态前去学习,这样的情况下,老师的古诗词教学效果堪忧啊!

(三)创作思想不清晰

多数古典诗词的内容,都有些晦涩。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时半会儿难以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对老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出了要求。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它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丰富情感,要通过那些平仄结构,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中,领略创作者的情绪表达。但很多老师对这一方面没有重视,多是采用教参上给出的答案,来进行讲解,或者是按照语文学习的教条方法,生搬硬套出一些说辞。这样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对于古诗词深厚的创作沉淀,没有清楚的认识,不利于自己古典文化的拓展。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的改良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

古诗词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意境的营造,所以,老师在对内容进行讲解的同时,不妨就在教室内,通过多媒体的表现手段,来对诗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渲染,比如说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老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投影,来细致地为学生营造出场景:有远处的霜天、残月、栖鸦;有近处的江畔枫树、渔舟灯火、桥下客船。这些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都被清晰地表现出来。特有的夜色气氛,已使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难眠,而乌鸦的不时啼叫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加深了深夜的孤寂气氛,能让学生细致地感受到诗人那份苦寂之情。

(二)对词义多解析

学习古诗词离不开对古典词汇的了解,所以,老师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中,要对其中的一些生僻字,多义词进行细致的讲解,这里,对于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词汇,老师还要进行拓展,这样方便学生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串联。例如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里面一些意境很美,但又不太容易理解的词汇。比如,早莺,是指初春时早来的黄鹂。争暖树,这表明鸟儿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而新燕,则是说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是衔取的意思。寥寥数笔,就将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的情景描绘了出来。

(三)进行诗歌鉴赏

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借物抒情的例子,所以每个词义间,总是有扯不断的关联。从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到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我们通过感悟,不难领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味。比如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其中“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这里就要对传统意象“柳”,来进行解说了。“柳”与“留”相谐音,所以“折柳”这个词,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而引起的,可见“折柳”确是全诗的关键。

三、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也是五千年华夏文明中的璀璨明珠。对学生来说,她有陶冶情操,拓展视野的重要意义。初中生正是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所以,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课堂上,一定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合理的情景,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索秉.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赵瑞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

[3]胡厅.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读解问题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1.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应用策略存在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