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导读法例谈

2017-01-12 00:49李兆明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眼韩信蔺相如

李兆明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导读的方法很多,法不在多,实用则灵。引导学生阅读的关键是遵循阅读规律,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简要谈谈语文教学导读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读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导读是体现“双主体”教学思想、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的教学艺术。所谓“导”就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以及因势利导;所谓“读”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的阅读实践。“导”和“读”自然的结合,勾勒出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我指导学生阅读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其大略导读法

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和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实际上都是“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符合“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不讲求咬文嚼字或深入文本的细节,长于存干去枝统揽全貌,易于学生快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例如,《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这篇小说虽然很长,如果指导学生用此阅读方法,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其主要内容:伽西莫多受刑,爱斯梅拉达为其喂水。再如,教读《淮阴侯列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读《淮阴侯列传》后发现司马迁只写了一个字,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推断一下这个字是什么?”学生热情很高,研读文本,发表见解:①韩信自尊、自信、高傲、坚忍;②韩信有杰出的军事才能;③韩信功高盖主遭刘邦忌讳;④韩信恃才傲慢,树敌太多;⑤统治者诛杀功臣,“巩固”政权;⑥韩信不至于傻到在天下安定,自己手无兵权的情况下贸然涉险……学生七嘴八舌,最后异口同声地喊出一个字“冤”。

二、比照导读法

比照导读法就是指导学生将文本中的人、物、事进行前后比较对照,在比较对照中理解文中人物性格、事件本质和思想内容等的阅读方法。例如,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引导学生从王熙凤见林黛玉时的一“笑”、一“哭”对照中理解其在贾府中的身份、地位和其性格特点。

利用写作方法和阅读方法具有的互逆关系,受司马迁写作《史记》运用“互见法”的启发,我在教读《史记》时,引导学生将《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比照着阅读,分析刘邦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刘邦自己就说得天下靠的是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杰,项羽则刚愎自用,不会用人。”“刘邦入关约法三章,深得人心;项羽入关烧杀抢掠,失去人心。”“项羽坑杀降卒,涉及千家万户,关中百姓恨之欲死,为其失败埋下祸根。”“项羽杀掉了宋义和义帝,不得人心”“刘邦性格狡诈,善用权谋之术;项羽直爽,偏有妇人之仁。”……导读效果显著。

三、辐射导读法

这种导读法就是引导学生把作品中的同一个人同一个物或者同一件事作为辐射点,围绕这个辐射点分析解读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物、事等。在阅读《红楼梦》中“贾宝玉挨打”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指导学生抓住“贾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以之为辐射点,分析与之密切相关的贾政、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宝玉、黛玉、宝钗等众多的人物性格,可谓一矢多鸟。

五、剖析标题导读法

用剖析标题来指导学生阅读不失为一条快捷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从文题入手导读的方法主要有换拟标题法、添加副标题法、揣摩题眼法、提问猜读法等。比如,在学习《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这篇小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这个标题换拟成“一滴水报一滴眼泪”,如何?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以用“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层递性提问,文章的观点、思路一下子都清晰了。学习舒婷的诗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标题中的“祖国呵”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这样写在行文、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学生从这个问题入手很快就理清了诗歌的思路,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了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

六、抓住文眼导读法

抓住文眼指导学生阅读,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例如教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如果抓住了文中第一段“(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句中“勇气”这个文眼,就把握了全文的内容:蔺相如出使秦国靠的是勇气,蔺相如智斗秦王靠的是勇气,蔺相如大公无私力避内斗靠的是勇气,廉颇负荆请罪靠的也是勇气。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时,只要抓住文中“我的心里颇不宁静”这个文眼,追根溯源,就走进了朱自清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苦闷彷徨的内心世界。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导读的方法还有很多,法不在多,实用则灵。引导学生阅读的关键是遵循阅读规律,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文眼韩信蔺相如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