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脑膜瘤术后动眼神经麻痹1例

2017-01-14 18:18韩凤娇王季良朝力根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阳陵泉灵枢经筋

韩凤娇,王季良,朝力根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41岁。初诊时间:2017年10月16日。主诉:脑膜瘤术后左侧眼睑下垂1个月余。病史:患者间断头部隐痛10余年,每次发作时自行口服去痛片可缓解,近2个月来患者因头痛发作频繁,就诊于天津市南开医院,查颅脑CT示左侧颞叶占位性病变,患者为进一步明确诊治,就诊于天津市环湖医院,头颅MRI增强示:左颞病变,考虑脑膜瘤,遂予全麻下行开颅探查术,手术中考虑左蝶骨脊内侧脑膜瘤,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给予脱水、止血、抑酸、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病理报告提示脑膜瘤,术后头部切口如期拆线,愈合甲级。出院时患者左侧眼睑下垂,余无不适主诉,患者后就诊于西医门诊,予激素、维生素B12,甲钴胺等药物口服,未见明显好转,左侧眼睑完全闭合,患者为求中医治疗,就诊于我院针灸科门诊。刻诊:左侧上睑完全下垂,遮盖患眼,不能睁开,眼睑皮肤肿胀发亮,眼球向外下方固定斜视,活动完全受限,不能向上、向内侧活动;瞳孔扩大,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四肢肌力V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纳少,寐欠安,二便调,舌暗红,苔少,脉数而无力。中医诊断:上胞下垂(脾虚气弱,瘀血阻络);西医诊断:脑膜瘤术后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针刺治则:调和气血,疏调经筋。取穴:上星、百会、阳白(左)、攒竹(左)、太阳(左)、四白(左)、颧髎(双)、风池(双),曲池(双)、外关(双)、合谷(双)、阳陵泉(双)、阴陵泉(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解溪(双)、照海(双)、昆仑(双)、申脉(双)、太冲(双)。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75%乙醇常规消毒,上星、百会平刺3~5 mm;攒竹针向睛明方向,刺入3~5 mm;阳白针向头临泣方向,平刺3~5 mm;太阳针向率谷方向刺入3~5 mm;四白针尖向下呈45°角斜刺进眶下孔,刺入8~10 mm以出现胀感为度;面部其余穴均浅刺,以上穴位均行平补平泻手法。风池针尖刺向结喉,进针15~20 mm,捻转补法;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直刺10~20 mm,捻转泻法;余穴常规直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左眼皮肿胀消失,左上眼睑能缓慢抬起,可见眼球,其余体征同前,针刺治疗同前。2个疗程后,患者左眼睑睁开大约三分之一,眼球可轻度向内侧活动,瞳孔对光反射好转,视物重影,继续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左眼睑睁开约三分之二,眼球可轻度向内、向上活动,瞳孔对光反射大致正常,复视情况明显减轻,予针刺治疗同前;4个疗程后,患者左侧眼睑开合正常,眼球活动大致正常,复视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个月未复发。

2 讨论

动眼神经麻痹属中医“雎目”“上胞下垂”范畴,重者可称“睑废”,是上睑提举无力,或不能抬起,以致眼裂变窄,甚至遮盖部分或全部瞳仁,影响视力的一种眼病。中医认为本病有先天、后天之分,气虚不能上提,血虚不能养筋为其主要病机。现代医学认为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复杂,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疾病、头部外伤、肿瘤、炎症及内分泌代谢疾病等[1],此病例为脑膜瘤术后损伤动眼神经所致,西医除手术外主要以激素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如B族维生素、促神经生长因子等),这几种治疗方法本案患者均接受过但疗效不佳,针刺治疗后症状得以改善,显示了针刺在治疗神经损伤疾病方面的一定优势。针刺治疗“上胞下垂”以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辨证取穴为治疗要点。《灵枢·经筋篇》云:“足太阳之筋,……其支者,为目上纲”,“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太素》:“外维,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少阳为目外维。”《灵枢·经筋篇》:“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类经》七卷注:“网,纲维也,所以约束目睫,司开合者也”。清代周学海在《形色外诊简摩》中提到:“目内眦锐眦上胞下胞:膀胱筋为目上纲,胃筋为目下纲,胆筋结于目眦为外维,小肠筋属目外眦,三焦筋属目外眦。”进一步说明眼睑与经筋的关系。如上所述,经筋循于目上下之纲、网与现代医学中额肌、眼轮匝肌、眼睑所处解剖部位相符。故取足太阳经膀胱经的攒竹、申脉、昆仑;足阳明胃经的四白、足三里、解溪;足少阳胆经的阳白、风池、阳陵泉,局部与远端穴位配合,更好的起到疏通眼部筋络的作用。

《灵枢·经筋篇》:“手少阳之筋,……属目外眦,上乘颌,结于角。”《灵枢·经脉篇》:“手太阳之脉,其支者,……至目锐眦;其支者,……至目内眦。”上述两条经筋、经脉的巡行均止于眼周,故取手太阳小肠经的颧髎、手少阳经的外关均可疏通相应经脉以达眼周,取双侧颧髎以达到平衡阴阳的作用。此证亦属痿证范畴,“治痿独取阳明”,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又有“面口合谷收”,故取合谷穴通行面部气血,与足三里相配健运脾胃补益气血;合谷、太冲,二穴相配,称为“四关”,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作用。筋会阳陵泉与脾经合穴阴陵泉相配可舒筋活络,健脾利湿。三阴经是足三阴之交会可以补益肝脾肾,调节全身机能;足少阴肾经穴照海通阴跷脉,足太阳膀胱经之申脉通阳跷脉。跷脉,司目之开阖。《灵枢·脉度》言:“跷脉者,……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阴阳气相并,能共同濡养眼目。上星、百会相配以升举阳气,通督调神。以上诸穴相配,补脾益气养血以补后天之本,结合眼部经络、经筋循行,使胞睑肌肉得以濡养,胞睑开合功能得以恢复。

[1] 张阳,李俊红.动眼神经麻痹的定位诊断及治疗进展[J/CD].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7,7(3):140-144.

猜你喜欢
阳陵泉灵枢经筋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针刺阳陵泉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解你难言之隐按摩妙穴少女痛经不痛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满血复活”常按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