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未来教育

2017-01-14 15:18范姜颐
中国教师 2016年24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教育

范姜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布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指出未来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您倡导的新教育也一直重视生命教育和人文教育。您如何看待未来教育中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无疑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表现在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四个方面。

一是人性化。教育的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常识,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在现实教育生活中,我们或者是以分数为本,或者是以技术为本,或者是以其他的外在目标为本,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我们的教育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二是自由化。自由化和人性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自由化主张教育更多地尊重教师和学生的选择。现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强制性”,从上什么学校到学什么内容,从何时上学到何时放假休学,学生和教师基本上是没有话语权的。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多让人们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以及向谁学习。这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三是多样化。与自由化相适应的就是多样化,因为没有多样化就没有选择,更谈不上自由。多样化应该是未来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能不能把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能不能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充分张扬?能不能不以分数成败论英雄?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曾经试想,今后可能我们现在所有的学校,都会变成一个一个各具特色的学习中心,所有学习中心都是充满个性的。这样学生可以今天在这儿学习这门课程,明天在那里学习另外一门课程。文凭也不再是某个学校的文凭,而是整个学区的文凭。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的。

四是个性化。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的结果必然指向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重要路径,让每个人成为自己,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让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张扬,让每个人能够真正享受日常的教育生活,真正喜欢日常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未来的教育应该体现这样的追求。

伴随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学校的内涵、形态也在不断地演进。在知识、学习和教育亟待重新定义的关键时刻,能否描述一下您心目中的未来学校?

前不久,我在新教育国际论坛上讲述了未来学校的15种可能第一,未来学校会成为学习共同体,不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学校存在;第二,未来学校开学和毕业没有固定的时间;第三,未来学校的学习时间会进一步弹性化;第四,未来学校的教师来源和角色多样化;第五,未来学校的经费将会是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付费并存;第六,未来学校将与学习机构一体化,学校主体机构与网络教育彻底打通;第七,未来学校中网络学习更加重要;第八,未来学校中游戏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九,未来学校中学习内容将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第十,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小规模化;第十一,未来学校中文凭的重要性被课程证书取代;第十二,未来学校中考试评价从鉴别走向诊断;第十三,未来学校中家校合作共育进一步加强;第十四,未来学校的课程指向生命与真善美;第十五,未来学校的目标将指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认为,未来的学校应该具备这些特质。

在未来学校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为迎接未来教育的挑战,今天的教师该做好哪些准备?

今年年初,英国《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关于教育很有意思的文章《怎样造就伟大的教师?》。文章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美国的一项研究排名前10%的精英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排名后10%教师的3倍。在同一单位时间里,一名好教师与一名平庸的教师,带给孩子的变化差异是非常大的。学校也好,课程也罢,所有的背后,都是教师的作用。我觉得教师是教育最关键的因素,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

无论技术怎么发展,教师的地位是很难被机器取代的。一所学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它是否有先进的技术,而是取决于它有没有一流的教师。

怎样成为好教师?新教育实验关于教师成长提出了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的理论。前者是指要充分理解和认识教育的意义与规律,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后者是指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让自己更自觉地走专业发展之路。我曾经与美国硅谷AltSchool学校的普罗老师交流。他是一位教龄只有六年的年轻教师,但是他已经达到美国教师的TOP1%。我跟他讨论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许多观点还是非常一致的。我们认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一定年纪很大、不一定头发很白,年轻教师也可能很卓越,年纪大的老教师也可能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

脸谱网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认为,未来的教师可能会成为自由职业者。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学习中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滥竽充数者的“南郭先生”将会被淘汰出局。优秀教师将会以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方式一起成长,一起创造,一起承担课程,政府也将通过签约的方式聘请教师或者购买课程。为此,教师的职业教育与专业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学习的便捷和学习途径的多样化,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更多的学习可以发生在学校之外。请问,这会给未来学校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新的学校形态已经呼之欲出,我们已经站在了这个跨时代大变局的门口。眺望未来的学校,我认为最主要的变化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社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社区里,处处都是教室,时时都能学习。互联网技术已经为打破这样的格局提供了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学生都不必要每天按时去学校,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在这样的学习中心,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程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没有必要在不同教室之间

行走。

学生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门课程。学生的学习,可能不再需要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在完成最基础的知识建构后,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课程、学分、学历、学校都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

什么”。

这样,传统的学校被以学习为中心的社区所取代。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真正地变为“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习中心的主旋律。传统的教师则变为成长伙伴或助教,传统的教室变为学习室,是学生互相交流切磋的场所,从而把标准化的教育真正地变为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社区,其实已经不是所谓的现代学校概念了,而是进入了后学校时代,或者说是学习中心的时代。

为构建未来学校,新教育实验做过哪些探索?请您介绍一二。

15年前,我在全国发起新教育实验。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间教育探索,已经有100多个县级实验区,近3000所学校、300多万名教师和学生参与了实验。发起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想变革教育,为中国教育探路。但是,随着实验的深入,我们发现,越是要变革,就越需要深刻把握未来的方向。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新教育的核心价值。我认为,这也是未来教育的根本方向。幸福与完整,就是教育永远不应该变的追求。

教育生活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新教育实验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仅有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和追求,当然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问题的担忧和不满。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地方的教育,使孩子失去了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和感恩的情怀。如果我们的孩子和教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还有必要、还有意义吗?

教育生活还应该是完整的。我们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两个字,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仅仅强调幸福,很容易让大家过分重视情感的体验,甚至会误认为感官的享受很重要。尤其在当下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是畸形的、是片面的、是唯分数的教育,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其实,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人的生命本身应该是完整的,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所以,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本身就是教育的完整性的体现。人的完整性最高的境界就是让人成为他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也是我们新教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新教育主张要让学校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让学生在这里遭遇美好,发现美好,成为美好。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归根结底是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他自己。从一定意义上看,我们的教育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以分数、以考试为中心的,包括很多教育机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考试成绩,以应试能力为中心的,这个当然没有错。但是新教育,不应该只追求分数,但是也不惧怕分数,也就是说只把分数作为对自己额外的奖赏,我觉得这才是教育应该去做的。

面对未来教育,我们是否和西方国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能否超过他们?

应该说,我们是完全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可以弯道超车。有人曾经问我,我关于未来教育的这些判断与设想,何时能够成为现实?我的回答是,“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其实,那么多学校体制之外教育机构的出现,那么多“网红”教师的出现,那么多小规模创新学校的出现,已经在向我们预示,教育变革正在暗流涌动。未来并不遥远,关键是要有创新思维。许多过去不敢想象的事情,在互联网时代是做得

到的。

在世界各国、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已经有很多人悄悄进行这样那样的变革与创造。商业上的淘宝,金融上的蚂蚁金服,已经为教育树立了榜样。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创造出中国教育的新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