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供给侧淡化猪周期

2017-01-15 04:50李明全
中国猪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淡化波动生猪

李明全

(四川省南充市政协机关,四川南充 637000)

改革供给侧淡化猪周期

李明全

(四川省南充市政协机关,四川南充 637000)

本文通过对我国生猪市场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改革供给侧,淡化猪周期的四项措施:一是确保总量,保障供给;二是养殖多样,增大冗值;三是改进技术,推动转型;四是推广 “互联网+”,促进生猪产业平衡发展。

供给侧;改革;淡化;猪周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目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最紧迫的任务,生猪产业是我国传统农业中重要的基础产业,其产业的稳定发展和产品的有效供应是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在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中形成的所谓“猪周期”,其实质还是猪肉产品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体现,而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加深,这种波动还在加剧;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生猪产业的供给侧存在许多问题,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快生猪产业供给侧的改革,稳定生猪产业,保证我国肉食品的有效供应。因此,在今后的生猪产业发展中改革供给侧,淡化猪周期,确保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和产品的有效供应,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生猪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保证总量,保障供给

总量充足是保证有效供给的基础,目前由于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期,生猪产业发展正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转化,近几年,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高标准和大规模,高规格地建设了大量猪舍,目前这些猪舍大量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养殖的数量也有所削减;再加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保护加强,传统养殖方式迅速减少,而现代化养殖增加的数量又不能补充传统养殖减少的数量,进而导致供给不足,引发生猪及其制品的价格上扬,多次出现市场波动。因此,要使生猪及肉制品保持供给稳定,就必须保证全国猪肉总量的充足稳定。要千方百计抓好生猪生产这个基础,绝不放松基础工作,在供给的平稳期,要加强产业体系基础性建设,制定好应对方案,加强生产能力建设,藏猪于地,藏猪于圈,藏肉于民,审慎进口,减少对进口肉食品的依赖程度,让中国人碗中的肉永远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当生猪及其制品供求关系失去平衡时,我们就及时采取措施,组织增加或抑制生产,使供求关系尽快达到新的平衡。

2 养殖多样,增大冗值

推行多种形式的养殖方式,以多种方法藏肉于民,能增大冗值,增强生猪及其制品的价格抗涨跌能力,可降低市场波动的幅度,延缓猪周期的发生。首先,近年来,随着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传统的养猪业受到发展瓶颈制约,加上地方政府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致使个别地方出现了生猪出栏减少,导致市场出现了波动,有的生猪生产地区出现了从外调入生猪消费的现象。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生猪产业发展也注重了规模和集约发展,但忽视了在转型中过渡生产方式,大量的工商资本涌入生猪产业,传统的养殖方式被冷落排挤,结果是新的生产方式还未完全建立,传统的生产方式已完全被挤垮。新增养殖数量远远不能弥补传统养殖方式减少的数量,供给总量不足,导致了猪肉价格上涨。再则,由于工商资本的投机性和逐利性,其资本进入快,退出也快,规模集中,一旦有一家退出,生产数量就会大幅减少,直接导致市场供应波动,抵抗市场变动的冗值缩小,这势必使猪周期的发生更加频繁和剧烈。因此,要淡化猪周期,就要在供给侧加大养殖方式的改革,在因地制宜推行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养殖方式的同时,还要加强传统养殖技术的完善与改造,因地制宜地推行各地有效的传统养殖方式,使多种养殖方式、各种规模的厂场并存,还要努力改善和优化畜牧业的内部结构,合理布局猪肉应急产品其他畜禽的养殖和生产,存肉于民,增大冗值,增大市场变动的难度,延缓生猪价格波动发生的周期。

3 改进技术,推动转型

农区的传统养猪技术在我国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时代对充分发挥各地优势、解决肉食品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传统方式,经营粗放,饲养分散,设施简单,饲料损失严重,污染环境,不易形成品牌特色。因此,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为了增加生猪的存量,在推广各种养殖方式并存中,在农区要加大养猪设施的改造资金投入,规范圈舍建设,做到生猪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手抓,加强猪沼结合、人宅畜舍分设分建、做到畜禽规圈进栏,清洁生产,绿色发展。这样既可加快生猪产业供给侧的改革,又能促进传统生猪产业升级转型,在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中,才能稳定生猪的数量规模。因此,这种传统养殖方式的改造既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及产业升级的需要,又能稳定生产基础,把生猪贮存于千家万户,可增大生猪供求市场发生灾变的难度,增强对猪周期的抵抗力,从而减缓猪周期的发生。

源推行互联网+,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

生猪产业中的猪周期现象从信息层面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延迟所致。生猪产业在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的转化过程中,供销信息平台不完善,信息传递不畅达,特别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生产者,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供需信息,往往凭借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生产计划,凭借延迟和不完全的信息组织生产,生产计划缺乏科学性。生产周期完成后,产出的产品要么供过于求,要么供不应求,导致市场供给的周期性波动。因此,在生猪产业的发展中要积极推广“互联网+”技术,要加大信息平台建设,健全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平台,让供需双方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政府主管部门要及时发布有关预警信息,提醒生产组织者提前作好应对市场波动的准备。要加大生猪行业信息末端产品的开发应用,加强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控,规范生产流程和操作规程,让人们真正吃上“放心肉”。通过信息末端技术的开发应用,在广大种植、养殖区,以村为单位建立农产品(包括生猪)的产、供、销信息发布中心,公开发布全国生猪产业的有关信息,借助互联网、手机、APP等多种新媒介获得生猪产业全行业、全系统的信息源,使生产组织者和生产者都能即时了解行业的供求信息,及时调整生产和供应计划,从而确保肉类产品的供求平衡。在生猪养殖数量整体大幅下降、产品供应趋紧时,提醒生产组织者提早调增养殖计划;在生猪养殖数量整体大幅上涨时,提醒生产组织者提早调减养殖计划,做到未雨绸缪,减少波动,从而淡化猪周期。

总之,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保证猪肉产品的市场有效供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任务,稳定市场,淡化猪周期是我们面对的一道坎,我们只有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保持供求总量平衡,推广应用多种多样的养殖方式,藏猪于民,藏肉于民,增大冗值,加快信息传递,改善信息传递渠道和传播的方式方法,增大市场波动的难度,才能淡化猪周期,保证生猪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市场供应平稳有效。

F326.32

B

1673-4645(2017)01-0041-02

2016-09-26

猜你喜欢
淡化波动生猪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2021年麦市大幅波动概率不大
用平和的叙述淡化存在的荒谬——论尹向东的中短篇小说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11月汇市:波动率降低 缺乏方向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