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偏瘫患者针灸治疗与康复训练对下肢运功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2017-01-16 05:40金春慧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6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针灸

金春慧

(本溪市中心医院东兴分院,辽宁 本溪 117000)

老年偏瘫患者针灸治疗与康复训练对下肢运功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金春慧

(本溪市中心医院东兴分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探究针灸与康复训练在老年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1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实验组(60例)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针灸与康复训练疗法,对照组(58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分别在治疗1、3、6个月后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分别治疗1、3、6个月之后,实验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其在Bmnnstmn分期、FCA行走功能、FMA积分等方面均较对照组铭心啊改善,且实验组患者其他相关研究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治疗与康复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针灸治疗;康复训练;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在老年患者中,脑卒中诱发的偏瘫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脑卒中通常是指脑血管疾病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导致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突然昏到、半身不遂等症状。在老年偏瘫的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辅以药物等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未达到人们理想的满意效果[1]。脑卒中早期进行针灸治疗与康复训练,对于其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疗效,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肢体功能障碍,这也使得近些年来针灸与康复训练成为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本文结合多年临床治疗经验,对针灸治疗与康复训练改善老年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1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118例患者经诊断全部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所有患者病程均在4周以内,且生命体征平稳。该实验征得所有患者及家属的同意,患者及家属具有知情权。实验组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为58~81岁,平均年龄(66.7±5.2)岁,平均病程(13.6±2.7)d,其中脑血栓形成42例,脑出血形成18例;对照组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为57~78岁,平均年龄(65.9±6.1)岁,平均病程(14.2±2.6)d,其中脑血栓形成39例,脑出血形成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病程、病情等方面基本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对症治疗,并辅以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内科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与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的针灸治疗方法具体为:采用头针与体针相结合的形式治疗,针灸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即第1个月为第一阶段,第2、3个月为第二阶段,第4、5、6个月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的针灸治疗以体针为主,针灸取穴具体为下肢髀关、三阴交、阴陵泉、伏免、足三里、太冲,上肢极泉、内关、合谷、尺泽、八邪。第二、三阶段以头针为主,并辅以体针治疗,头针取穴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而体针则与第一阶段相同。此外,如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不同情况的其他病症,则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具体针灸操作方法如下:体针以平补平泻为主,头针进针后,每针快速捻转2 min,速度频率为200次/分钟。

在常规内科对症治疗与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患者康复训练进行配合治疗。针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种患者为偏瘫软瘫期,主要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兴奋性手法提高肌张力,并通过适当的手法技术来刺激感觉,调动和利用机体的各种反射,加强受累侧肢体感觉信息的输入,提高中枢神经兴奋,促进软弱无力的肌群收缩,并诱发患侧产生主动活动。此外,还需注意患者关节保持被动活动,并进行做站训练等。该阶段主要目的是通过适当的手法技术来保持患侧肌群、关节正常,并刺激中枢神经进而激发主动活动。第二种患者为偏瘫后期,主要针对偏瘫临床症状进行更高级别的康复训练,采用适当的技术抑制肌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出现,强化肘、膝关节的控制,加强对近端大肌群活动控制能力,进而建立正确的姿势与功能活动模式。第三是恢复期,在该阶段的康复训练中,核心内容是精细化训练,目的是逐步恢复正常的肢体运动功能,具体包括耐力训练、辅助具使用、协调性运动、家庭作业、并发症处理等。

1.3 评定标准[2]:实验组患者分别经历一、二、三阶段为期6个月的常规内科对症治疗、针灸治疗与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患者则为三个阶段6个月的常规内科对症治疗。在第1、3、6时,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采用Bmnnstmm分期、FCA综合功能评定法、FMA积分法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来反应每个阶段治疗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文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专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18例患者在入组前并无明显差异,符合本实验要求。在分别经历了第一、二、三阶段的各自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下肢Bmnnstmm分期、FCA综合功能评定、FMA积分方面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实验组患者在下肢运动功能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具体的运动功能评价指标结果来看:①治疗1个月时,实验组患者下肢Bmnnstmm分期为(3.51±1.06),下肢FMA积分为(18.37±8.01),下肢FCA综合功能评定分为(5.09±2.72);对照组患者下肢Bmnnstmm分期为(3.02±1.17),下肢FMA积分为(14.39±7.51),下肢FCA综合功能评定分为(3.68±2.89);②治疗3个月时,实验组患者下肢Bmnnstmm分期为(4.32±0.97),下肢FMA积分为(25.07±7.30),下肢FCA综合功能评定分为(7.90±2.54);对照组患者下肢Bmnnstmm分期为(3.53±1.01),下肢FMA积分为(19.39±7.12),下肢FCA综合功能评定分为(5.31±3.29);③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下肢Bmnnstmm分期为(4.69±0.81),下肢FMA积分为(27.11±6.94),下肢FCA综合功能评定分为(9.09±2.90);对照组患者下肢Bmnnstmm分期为(3.69±1.14),下肢FMA积分为(21.93±8.20),下肢FCA综合功能评定分为(6.22±3.07)。

3 讨 论

临床表明,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脑供血问题而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进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如不进行科学的干预,将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后遗症。临床试验证明,大脑高级中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受损脑细胞的临近细胞在受到刺激后能够分化代偿部分神经功能,进而为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供可行性。针灸治疗的大量临床案例证明,头针可改善患者脑血液循环,增强脑皮质的电活动,体针则有益于增强或减弱肌张力,并且针灸刺激可促使运动神经元兴奋。而康复训练是通过 应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等各种方法,对患侧肌群的肌张力进行调整,提高肢体协调控制能力,进而达到机体运动功能重建的效果[3-5]。

本实验的统计结果表明,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与康复训练的1、3、6个月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Bmnnstmm分期、FCA综合功能评定、FMA积分三项指标方面表现出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而且患者在6个月后的行动能力也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针灸治疗与康复训练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比单纯的常规内科对症治疗更有效果,因此我们要重视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

[1] 吴萍.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8):85-86.

[2] 周亮君.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08-109.

[3] 蔡旭.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疗法对早期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1):26-27.

[4] 王峰川.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296-297.

[5] 帕提古丽·尼牙孜,古丽娜尔·阿布都克里木.观察偏瘫早期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及康复训练加针灸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J].健康前沿,2017,26(2):238.

R245

B

1671-8194(2017)26-0185-02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针灸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